词条 | SN 1987A |
释义 | SN 1987A是1987年2月24日在大麦哲伦云内发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是自1604年开普勒超新星(SN 1604)以来观测到的最明亮的超新星爆发,肉眼可见,位于蜘蛛星云的外围,距离地球大约51,400秒差距(约168,000光年)。由于这是在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因此被命名为“1987A”。SN 1987A爆发的光线于1987年2月23日到达地球,亮度于5月左右到达顶峰,视星等达3等,之后渐渐转暗。 观测资料超新星种类 II-P超新星(不平常的) 超新星遗迹种类 不详 所在星系 大麦哲伦云(LMC) 所在星座 剑鱼座 赤经 05h 35m 28.03s (J2000) 赤纬 −69° 16′ 11.79″ (J2000) 银道座标 不详 发现日期 1987年2月24日(23:00UTC) 最亮时视星等(V) +3 距离 {{{distance}}} 物理特征原来恒星 Sanduleak -69° 202a 原来恒星种类 B3 蓝超巨星 色指数 (B-V) +0.085 重要资料 望远镜发明后所发现 简介20年前,天文学家目睹了400年来最亮的一次恒星大爆发。在1987年2月23日发现后几个月内,力量巨大的超新星SN 1987A闪耀着释放了100万倍于太阳的能量。 过去的20年来,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及其他大型地基/空间望远镜对SN 1987A的观测显著改变了天文学家关于大质量恒星死亡的看法。天文学家将大质量恒星死亡关键线索的获取归功于哈勃锐利的眼光。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Robert Kirshner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锐利图象帮助我们提出并回答关于SN 1987A的新问题。实际上,如果没有哈勃,我们甚至不知道去问些什么。” Kirshner是研究这颗毁灭之星的国际合作小组的首席研究员。研究象SN 1987A这样的超新星的重要性在于,爆发的恒星是碳、铁等重元素的创造者,而这些元素生成了新生恒星、星系乃至人类。举例来说,人体血液中的铁是产生于超新星爆发的。SN 1987A抛射出了20000倍地球质量的放射性铁元素。破碎星核的辐射源于爆发产生的放射性钛元素。 这颗恒星位于163000光年外的大麦哲伦云内。实际上它的爆发时间是公元前161000年,不过光线是在1987年抵达地球的。 “哈勃的观测帮助我们重写恒星爆发的教科书。我们发现,实际的世界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都要复杂有趣。神秘的3重发光气体环系,还有20年后的今天爆发产生的强大冲击波正在冲撞着。” 在SN 1987A之前,Kirshner解释说,天文学家有一个“简单的理想化超新星模型”。“我们认为,爆发是球对称的,而且我们也没怎么想过,恒星会在爆发之前几千年的时间里喷出气体。SN 1987A中,实际的恒星残骸是伸长的,与其说象口香糖球,不如说象豆形软糖,而运动最快的残片正冲入千年以前就已存在的气体中。谁会猜到这些呢?” 1987年,当天文学家首度发现SN 1987A时,哈勃甚至还不存在。3年后,当哈勃发射升空后,天文学家当即使用该望远镜研究恒星爆炸。第一个高峰是在1990年,也就是望远镜发射的那年。之后,望远镜为毁灭之星拍摄的数以百计的照片。 SN 1987ASN 1987A是1987年2月24日在大麦哲伦云内发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是自1604年开普勒超新星(SN 1604)以来观测到的最明亮的超新星爆发,肉眼可见,位于蜘蛛星云的外围,距离地球大约51,400秒差距(约168,000光年)。由于这是在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因此被命名为“1987A”。SN 1987A爆发的光线于1987年2月23日到达地球,亮度于5月左右到达顶峰,视星等达3等,之后渐渐转暗。1987年2月24日,伊恩·谢尔顿(Ian Shelton)和奥斯卡·杜阿尔德(Oscar Duhalde)在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用望远镜对准大麦哲伦云拍照时共同发现了这次超新星爆发,同一时间观测到的天文学家还有在新西兰的阿尔伯特·琼斯(Albert Jones)。 20年前,天文学家目睹了400年来最亮的一次恒星大爆发。在1987年2月23日发现后几个月内,力量巨大的超新星SN 1987A闪耀着释放了100万倍于太阳的能量。 中微子爆发在SN 1987A爆发的光线来到地球的3小时前,世界各地有三台中微子侦测器同时侦测到一股中微子爆发,广泛接受的理由是中微子于超新星爆发时比可见光更早被发射出来,而不是中微子比光速快。在7:35UTC),日本的神冈探测器探测到11个中微子,美国厄文-密歇根-布鲁克海汶侦测器(IMB)探测到8个,俄罗斯BAKSAN侦测器则有5个。中微子爆发历时少于13秒。 虽然侦测到的中微子数目只有24颗,但相比起平时的背景水平已是非常高的一个数字。这也是史上首次直接侦测到由超新星爆发出的中微子,亦印证超新星爆发理论模型的能量分布。该模型指出在超新星爆发中,中微子爆发占总能量的99%,喷发量为1058颗,总能量为1046焦耳。 从数据中得出了一个重大发现。中微子与反中微子差不多同一时间到达地球,时间差少于12秒。这是首次得到实际证据证明引力对物质、反物质和光子的作用是非常接近的。之前已有理论预测到这个现象,这次得到数据的印证。 前身星SN 1987 A的前身是蓝超巨星Sanduleak -69° 202a,估算质量为18个太阳质量。在这恒星未发生爆发前,天文学界普遍相信超新星爆发只可能出现在红超巨星身上,事后,有关大质量恒星演化的模型都须要进行修正。 科学研究SN 1987A的超新星遗迹是其中一个最被深入研究的天体。SN 1987A似乎是向核心塌缩的超新星,理论上爆发后应该遗下一颗中子星,可是由爆发至现在仍未有发现。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了SN 1987A最清晰的照片,但仍然找不到那颗理论上存在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失踪”有三种可能性 :一、中子星周围的气体太浓密,因此不能被观察;二、中子星吸收周围的物质,塌缩成为夸克星,因此也不能被观察到;三、中子星吸引了太多的物质,使之再度塌缩成为黑洞,因此也不能被观察到。后者近年来得到较有力的支持。 相关哈勃的研究揭示了该超新星的如下细节: * 超新星周围直径约1光年的发光环状结构。至少在恒星爆发前的20000年,圆环就已经存在了。源自爆发的X射线赋予了环状结构能量,让它照耀了20年。 * 2个发光气体构成的外环,未在地基望远镜的图象上辨认出。 * 哑铃状的中心结构,现在长度已扩展到1/10光年。该结构由超新星中心两团星骸组成,以每小时约2000万英里的速度相互分离。 * 猛冲的恒星激波由恒星爆发产生,正冲入、加热并照亮了已毁的恒星周围窄环的内区。 哈勃继续监视着穿过环区的残存激波。灯光表演使发光的圆环看起来象一条珍珠项链。天文学家认为,在几年内,整个环状结构还会是明亮的。预计发光的环状结构会亮到足以照亮恒星的周围,这样天文学家就可以了解恒星在爆发前物质抛射的更多情况。 天文学家在分析来自NASA斯必泽太空望远镜的图象,以图理解爆发恒星周围以及激波附近的尘埃的命运。Kirshner说:“将来,当激波穿出内环并撞击照亮外环时,我们会了解到更多东西。它会给我们提供该恒星过去至少20000没的线索。不过很多东西仍旧是谜。我们仍不知道恒星在爆发前的演化,或是3个环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还认为,这颗恒星可能属于一个双星系统。”天文学家还在寻找激波过后留下黑洞或中子星的证据。大质量恒星的炽烈死亡通常会产生这样活跃的天体。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中子星在20年前已形成。Kirshner说,该天体可能是被尘埃遮蔽,或是形成了黑洞。 他计划使用宽视场行星照相机3(该仪器计划在即将到来的哈勃维修任务中安装)寻找恒星的残骸。科学家将使用计划在此次维修中安装的另一台仪器——宇宙起源摄谱仪来分析超新星的化学组分和速度。预计2013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比天文学家如今所见强10倍的环状结构红外辐射。环内的残片将再次增亮,而天文学家又有机会去研究爆发恒星的内部了。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主持哈勃的科研运作。该机构由华盛顿的大学天文学联合会为NASA运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