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静兰
释义

罗静兰:女,1957年出生,现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199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瑞典Uppasala大学地球科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讲授课程:

现为本科生讲授《晶体光学与光学矿物学》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储层沉积学》、《火山岩油气藏地质学》、《岩石学(晶体光学部分)》等课程。以第二主编合作出版本科教学示范基地教材《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实习指导教材》一部。为西北大学“长江学者和能源盆地油气地质创新团队”与“岩石学与矿物学教学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自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级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级课题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三级子课题1项和陕西省教委基金项目1项。主持的各大油田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主要从事两个领域与方向的研究:碎屑岩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物源示踪、储层沉积学;火山岩油藏岩相学、储层地质学与成岩作用研究。

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

1.碎屑岩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物源示踪、储层沉积学

研究区与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上三叠统延长组、上古生界与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物源示踪、低渗-超低渗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岩过程与储集性能演化及其与烃类充注间的关系、储层储集性能控制因素等研究。此外,对我国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库木库里盆地、华北盆地等也进行过相关研究。

研究意义:查明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较强非均质性的因素对于该类油藏的研究、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上古生界储层由于砂体单层薄、横向变化大,加之沉积相、成岩作用、砂岩物质成分的影响,致使砂岩的储集性能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增加了储层预测难度。本人的碎屑岩储层沉积学研究方向正是紧紧抓住沉积相与物源、储层非均质性与成岩作用可能是导致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这一关键问题,从细致的沉积相与物源、砂岩岩石学、埋藏-成岩演化-烃类充注过程等研究入手,研究不同沉积体系中各沉积微相、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特别是探讨与盆地埋藏史相应的主要成岩作用过程对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机理。同时,在研究中注意了裂缝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注水效果的影响等实际问题。在研究中强调各成岩作用阶段中岩石与各种流体之间的反应以及有机与无机酸性溶液和大气降水对形成次生孔隙的影响和机理,这样成岩作用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只是岩体本身这样一个封闭体系,而且包括了围岩及各种流体这样一个开放体系,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同时正在尝试将流体动力学引入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从而使成岩作用的研究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发展,可望在此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为丰富我国低孔、低渗型砂岩油气藏的理论和勘探开发实践做出贡献。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中生代地层的埋藏热演化史,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再造了侏罗系和上三叠系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演化史,指出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与水动力条件和埋藏-成岩-烃类充注作用过程的控制;利用LA-ICPMS微区U-Pb定年技术,结合野外露头剖面相标志、岩相特征、相序组合与古流向测定,砂岩的骨架矿物与重矿物分析、阴极发光技术、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等沉积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盆地西南部与东北部延长组,以及乌审旗地区、延长探区的上古生界沉积体系与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展了物源示踪研究,建立了碎屑锆石的年龄谱系,精确厘定了物源方向与源区位置,母岩地层时代及母岩性质,探讨了源区构造背景以及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源区母岩性质、沉积作用与水动力条件是控制砂岩储层物性的内因,而成岩作用过程、成岩作用方式导致的胶结物类型与成岩相带的差异、以及成岩圈闭、微裂缝及其发育程度是控制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

2000年以来,上述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分别在国内外著名刊物《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Sciences in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中国科学》、《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学报》、《地质学报》、《地质通报》及《西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近20篇。

2.火山岩油藏岩相学、储层地质学与成岩作用研究

研究区与研究方向:先后对我国华北盆地黄骅坳陷、松辽盆地大庆油田与辽河油田、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的火成岩油气藏进行过火山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火山活动机制与火成岩形成机理、火山岩储层储集特征、成岩作用过程及其储集物性演化影响因素等的研究。

研究意义:本研究方向从专业方面讲,通过岩石学与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震与地球物理测井等多学科新理论、新思路与方法相结合,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复合性地球科学人才;在科学意义上,该研究方向将揭示我国火山岩储层储集性能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以及火山岩储层的岩石学、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埋藏史及成岩作用对其储集物性的控制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将丰富和更新当代石油地质学理论,推动我国特种油藏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在实践上,该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油田的勘探与开发实践,预测有利的油气远景区,为火山岩油气藏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指明方向,可以减少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对我国黄骅坳陷风化店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与层位归属、火山岩的岩性与岩相特征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见解,研究了火山岩储层的孔隙类型、油气的形成与聚集规律、讨火山岩储集物性与火山岩岩相的关系、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首次利用LA-ICPMS单矿物锆石微区U-Pb定年方法对塔河地区火山岩进行了定年,得出火山岩的精确形成时代为时代为二叠纪,否认了火山岩为石炭系的观点,同时对塔河地区二叠纪火山活动机制以及火山岩的展布特点、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岩相学特征、火山活动机制、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塔河地区二叠纪火山岩表现出以基性玄武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双峰式”分布模式,其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环境,是大陆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对黄骅坳陷歧口凹陷中、新生代火成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微区U-Pb定年,并在火成岩形成时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成因与形成构造背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此外,分别对辽河盆地兴隆台潜山侏罗系火山岩油藏、大庆油田徐家围子侏罗系-白垩系火山岩储层、大庆油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天然气藏进行了火山岩岩相、火山岩储层特征、火山岩优质储层控制因素、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系统研究。并在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火山岩的岩性及岩石类型、各岩石类型的储集特征及含油气情况、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和成岩过程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以及火山岩油藏油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上研究成果以17篇论文发表在国外著名刊物《AAPG Bulletin》、《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以及国内有影响的刊物《岩石学报》、《石油学报》、《地质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实验地质》、《中国地质》、《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

研究项目:

1.国家级纵向课题

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埋藏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层储集物性演化的影响”(批准号:40172055)

2002-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中新生代下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二级子课题“华北盆地新生代火山岩”(批准号:40133020)

2004-200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富集环境和成藏(矿)机理》三级子课题“上古生界含气砂岩成岩史的重建及其物性的演变” (编号:2003CB214603-3)

2008-2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级子课题“超低渗储层成岩过程及储集物性演化”(编号:2008ZX05008-004-076)

2008-2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级子课题“北疆、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编号:2008ZX05001-003)

2009-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碎屑锆石U-Pb定年、Hf、O同位素示踪物源研究”(批准号:40872083)

2011-201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级子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含气砂岩的成岩与物性演变过程及其与烃类充注间的关系”(编号:2011ZX05008-004)

2.横向课题

2001-2002: 大庆油田徐家围子侏罗系-白垩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大庆石油管理局项目)

2002:新疆塔河地区火山岩展布与火山活动机制研究(中石化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中标项目)

2004:榆林-神木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成岩作用研究(北京众博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2005:西峰-合水地区长6、长8沉积相研究(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

2005:子长油田杨家园则区块综合地质研究(延长油矿管理局项目)

2005-2006:升平气田火山岩岩相划分方法研究(大庆油田采油八厂项目)

2006: 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勘探开发状况及资源潜力评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

2006-2007: 塞5、塞431区长2地质研究与地质建模(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项目)

2006-2007: 乌审召地区山1、盒8段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长庆油田分公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

2007-2008:子北油田4012井区长6油藏精细描述(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项目)

2007:靖安油田张渠一区长2地质研究与地质建模(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项目) 2008:镇泾油田长8、长6沉积相分析与储层评价研究(华北煤层气勘查开发总公司测井分公司项目)

2008:安塞油田塞152区长2精细油藏描述(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项目)

2008-2009:马家山-堡子湾地区长8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长庆油田分公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

2009:安塞油田高52区长10油藏精细描述(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项目)

2009: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物源与沉积环境研究(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项目)

2009-2010:盆地东部盒8段储层特征与产气能力分析(长庆油田分公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

2009-2010:歧口凹陷中新生界火成岩形成机理及形成期次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2009-2010: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成岩相与储集空间演化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发表论文:

1.与火山岩油气藏有关的研究论文

Luo Jinglan, Zhang Chengli and Qu Zhihao. Volcanic reservoir rocks: a case study of the Cretaceous Fenghuadian Suite, Huanghua Basi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英国), 1999, 22(4): 397-415.

罗静兰,张成立. 风化店中生界火山岩油藏特征及油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23(4):357-360.

罗静兰, 邵红梅, 张成立.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勘探技术综述. 石油学报,2003, 24(1): 31-38

罗静兰,梁志刚,林壬子. 辽河盆地兴隆台潜山变质岩-火山岩油藏烃类注入史及其成藏模式. 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249-253

Jinglan Luo, Sadoon Morad,Zhigang Liang and Renzi. Controls on the Archaeozoic-Jurassic Metamorphic-Volcanic Reservoir Quality from the Xinglongtai Buried Hill, Western 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 China. AAPG Bulletin(美国),2005,89(10): 1319-1346.

罗静兰, 翟晓先, 何发歧,等.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石炭系顶部火山岩的层位归属、火山活动特点和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特征. 地质科学,2006, 41(3): 378-391.

Jinglan Luo, Tong Lin. Study on the volcanic lithofacies and controls on volcanic reservoir quality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Shengping Gas Field, Song-liao Basin, Chin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Special Supplement), 2008, 72(12S): A574.

罗静兰, 林潼, 杨知盛, 刘小洪, 张 军, 刘淑云. 松辽盆地升平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岩相与储集性能及其控制因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6):748-757.

戴亚权,罗静兰,林潼,杨知盛,张 军,刘淑云,夏惠萍. 松辽盆地北部升平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中国地质,2007,34(3):528-535.(“973”成果)

赵飞,罗静兰,张有平,等. 克拉玛依油田六、七、九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 40(1):48-55.

2.与碎屑岩油气藏有关的研究论文

罗静兰,张复新,贾恒,刘小洪,李博. 含铀矿砂岩的岩石学与成岩作用研究及有关问题讨论——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和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为例. 石油学报,2005, 26(4):39-45, 49.

罗静兰,刘小洪,林潼,张三,李博.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 地质学报,2006,80(5):664-673.

罗静兰, 史成恩, 李博, 李忠兴,李健,韩永林,赵惊蛰,杜金良,戴亚权,杨斌虎.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及西峰地区延长组长8、长6沉积物源—来自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中国科学,2007,37(增刊):62-72.

Luo Jinglan, Li Jian, Yang Binghu, Dai Yaquan, Li Bo, Han Yonglin, Wang Haihong & Du Jinliang, Provenance for the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Xifeng area and in the periphery Ordos basin——Evidence from petrologic geochemistry. Sciences in China (Series D), (November) 2007,50(Supp. II):75-90.

Luo Jinglan, Fu Jinhua, Wei Xinshan, Dai Yaquan,Yang Binhu,Li Jiang, Liu Xiaohong. Analysis of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paleocurrent on Chang 6 and Chang 8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pecial Issue), 2007, 18: 323-326.

罗静兰, 李忠兴,史成恩,李健,韩永林,王海红,李进步,王成玉.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与西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与长6段沉积体系与古流向和物源方向. 地质通报,2008,27(1):19-29.

Jnglan Luo, S Morad, A Salem, S J M Ketzer, X L Lei, D Y Guo, O Hlal. Impact of diagenesis on reservoir quality evolution in fluvial and lacustrine-deltaic sandstones: evidence from Jurassic and Triassic sandstones from the Ordos basin, China.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2009, 32(1): 79-102.

罗静兰,魏新善,姚泾利,刘新社,刘小洪. 物源与沉积相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的控制. 地质通报,2010,29(6):33-42.

杨斌虎,罗静兰.,戴亚权,刘小洪,林潼,张三. 含铀砂岩中铀与有机质、油气和煤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和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为例.西北大学学报,2006,36(6): 982-987.

刘小洪,罗静兰.,张三,林潼. 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及山2段气层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相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00-208.

林潼,罗静兰.,刘小洪,张 三. 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包裹体特征与铀成矿研究. 石油学报,2007, 28(5): 72-78.

赵俊英,罗静兰., 雷晓岚, 郭德运,王永东,樊万红,夏惠萍.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杨家园则探区长6物源分析. 中国地质,2007,34(3):422-429.

刘小洪,罗静兰,郭彦如,韩品龙,赵俊英.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成岩相与储层分布. 地质通报,2008,27(5): 626-627.

杨斌虎,刘小洪,罗静兰,魏新善,姚泾利,刘新社,候云东,王怀厂.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4): 333-339.

刘小洪,罗静兰,刘新菊,靳文奇,党永潮,胡友洲,郭兵. 西峰油田长8和长6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2009,39(1):102-108.

戴亚权,赵俊英,罗静兰,靳文奇,刘新菊,李健,党永潮.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2010,40(2):287-292.

戴亚权,罗静兰,王盟,李杪,白雪晶,闫辽伟,程辰. 东秦岭丹凤蛇绿混杂岩带变泥质粉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地质通报,2009,28(10):1465-1471.

李江森,罗静兰,刘新菊,胡友洲,高建英,邵飞,张丽娟,易红. 相控在储层地质建模中的应用—以安塞油田152区长2油层组为例. 延安大学学报,2009,28(4):78-81.

杨斌虎, 张洪军,罗静兰. 安塞油田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合理注水参数探索.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 (已录用)

窦伟坦,刘新社,罗静兰,等.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坡折带、斜坡类型与油藏的关系. 沉积学报,201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