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滦州 |
释义 | 即滦县,古称滦州。滦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滦河西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8°14′3”——118°49′45”,北纬39°34′39”——39°58′ 25”。东西长50.9公里,南北宽43.8公里。东与卢龙、昌黎隔滦河相望,南和滦南县相接,西邻丰润、古冶区,北靠迁安、迁西二市县。全县总人口 53.54万人,土地面积1028平方公里,合102685.95公倾。 地理概况位于东经118°14'至118°49',北纬39°35'至39°58',地处冀东燕山南麓、滦河西畔,唐山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襟三港而连八方,据华北而扼关东;交通便利,205国道、京山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平青大公路、迁曹铁路纵横交织;城乡之间柏油路相通,四通八达;全县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人口53万,其中城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9.79万人。 气候条件滦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气候影响,盛行偏北风;夏季受海洋气团和太平洋气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闷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气温为10.5℃,无霜期175天,平均降水量为680.4mm。自然灾害以旱灾发生最频,加上风干沙多的原因,危害很大;地质构造较为破碎,为地震多发区。环境污染。境内污染较轻,主要污染源是:造纸、酿酒、印染、选矿、石粉等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城乡居民、服务行业产生的废物、污水,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滦河上游排放的污水、污物;各种噪音污染。城区没有重工业生产厂,污染不太明显。 自然资源县城土壤为滦河洪冲击平原草甸褐土及沙壤浅色草甸土,pH值6.5左右,成微酸性反应,有机物含量低。滦县境内资源丰富:拥有58科、246种植物,盛产花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东路花生”、“滦州蜜瓜”、“玉丰甘薯”驰名中外、享有美誉;蕴含多种矿藏,司家营铁矿藏储量位于亚洲第一,石英岩矿藏更是稀有珍贵。 风物文化滦县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滦州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夷齐让贤”、“老马识途”的典故以及“两家相争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仁义佳话出自于此,家喻户晓;闪耀着现代文明的评剧、皮影艺术诞生于此,璀璨瑰丽;冀东抗日暴动的发起,铭记着革命先辈的英勇抗战、威武不屈。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改革开放带来了春风春雨,使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县人民发扬“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滦县精神,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城市环境滦县县城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秀美。2003、2004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北“人居环境奖”。是河北省唯一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两城”称号的县城。投资环境优越,建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台商工业园,发展环境在全国县级政府首家通过国家质量管理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保护滦州3分 开放分类:十三画 收藏分享到顶[0]编辑词条 人人网开心001新浪微博 目录1 地理位置2 历史沿革3 气候条件4 自然资源5 风物文化6 城市环境展开全部1 地理位置2 历史沿革3 气候条件4 自然资源5 风物文化6 城市环境7 环境保护8 经济发展9 滦州镇概况10 相关介绍11 相关连接收起 摘要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地理位置滦县,位于东经118014'至118049',北纬39035'至39058',地处冀东燕山南麓、滦河西畔,唐山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襟三港而连八方,据华北而扼关东;交通便利,205国道、京山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平青大公路、迁曹铁路纵横交织;城乡之间柏油路相通,四通八达;全县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人口53万,其中城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9.79万人。 历史沿革天赞二年(923)春,阿保机分平州地置滦州永安军,属平州节度使,是为滦州建置之始。 辽保大二年(1122),金军陷辽之南京(今北京)。封辽降将张觉知平州事,滦州归金。 保大五年(1125),北宋联金灭辽。次年金灭北宋,统一中国北方。金将辖地分为路、府、州、县,滦州属中都路。嗣后,因地理位置险要,改滦州为节度使,辖义丰、石城、马城、乐亭四县及榛子镇、新桥(今乐亭沿海区)二镇。 金崇庆二年(1213)滦州入蒙古。太祖铁本真十年(1215)改平州为兴平府,辖滦州。同时任命金降将鲜卑仲吉(今卑家店人)为滦州节度使。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蒙古撤义丰入滦州,次年再置义丰,裁石城入乐亭,随之又将石城地入义丰。至元四年(1267)撒马城县。此时,滦州领义丰、乐亭二县。 宋端平元年(1234),南宋联蒙灭金。宋咸淳七年(1271),蒙古孛儿只斤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至元十六年(1297)灭南宋,统一全国,分全国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国都所在地则称中书省。)、道、路、州军县。大德四年(1300),元改平滦路为永平路。滦州属中书省永平路(中书省下不设道)。明洪武元年(1368)秋九月,元分省参政崔文耀以永平路州县降明,滦州随归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朝建立,分全国为省、府、州、县,滦州属京师省(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平府(治所在今卢龙)所辖。洪武二年(1369)撤义丰入滦州。此时,滦州辖乐亭一县。 明崇祯三年(1630),清兵攻取永平府,守将李际春降清,正月初四,滦州知州杨?R(贵州人)自刎殉职。五月,清兵退走,明朝杀李际春,褒奖杨?R。崇祯十七年(1644),明辽东总兵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崇祯帝自缢,明亡。 清朝是东北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时统治北方的金是同一民族,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政权时,称后金。 20年后,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后金为清。康熙二年(1663),清兵灭南明。统一中国后,仍袭明制,将全国分为省、府、州、县,京师省改称直隶省。滦州属直隶省永平府所辖。由于清之故地在东北,滦州地已失去边镇的意义,视同县,不再辖县。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初袭清制,滦州仍属直隶省永平府。民国二年(1913)裁撤府州,州改称县,滦州始称滦县。 气候条件滦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气候影响,盛行偏北风;夏季受海洋气团和太平洋气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闷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气温为10.5oc,无霜期175天,平均降水量为680.4mm。自然灾害以旱灾发生最频,加上风干沙多的原因,危害很大;地质构造较为破碎,为地震多发区。环境污染。境内污染较轻,主要污染源是:造纸、酿酒、印染、选矿、石粉等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城乡居民、服务行业产生的废物、污水,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滦河上游排放的污水、污物;各种噪音污染。城区没有重工业生产厂,污染不太明显。 自然资源县城土壤为滦河洪冲击平原草甸褐土及沙壤浅色草甸土,pH值6.5左右,成微酸性反应,有机物含量低。滦县境内资源丰富:拥有58科、246种植物,盛产花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东路花生”、“滦州蜜瓜”、“玉丰甘薯”驰名中外、享有美誉;蕴含多种矿藏,司家营铁矿藏储量位于亚洲第一,石英岩矿藏更是稀有珍贵。 风物文化滦县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滦州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夷齐让贤”、“老马识途”的典故以及“两家相争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仁义佳话出自于此,家喻户晓;闪耀着现代文明的评剧、皮影艺术诞生于此,璀璨瑰丽;冀东抗日暴动的发起,铭记着革命先辈的英勇抗战、威武不屈。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改革开放带来了春风春雨,使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县人民发扬“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滦县精神,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城市环境滦县县城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秀美。2003、2004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北“人居环境奖”。是河北省唯一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两城”称号的县城。投资环境优越,建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台商工业园,发展环境在全国县级政府首家通过国家质量管理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增设锅炉消烟除尘器、除氰除铬废水处理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根据2002年滦县常规监测结果数据分析,城区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境内地表水环境状况如下:滦县新城全年空气污染指数API<100天数为290天,区域环境 噪声平均值为59.5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2dB(A),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45%,境内滦河水质为劣五类水质,以上指标均符合环保城的标准要求。 经济发展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示增强。县委、县政府积极实行“环境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稳步调整农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不断完善调整;巩固劳务输出大县地位,实施劳务富民工程;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冶金、食品、建材三大立县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唐山晔联管件、河北蓝贝啤酒、唐山中佑等企业相继入住滦县,亚洲最大的剥岩铁矿——司家营铁矿正在建设。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5.29亿元,全部财政收入5.83亿元。在2005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列第20位。 历史沿革历史发展概况滦县于辽代天赞二年建州,古称滦州。其间历经元、明、清各代,隶属过不同的地区,其辖区也不断改变。民国二年改为县,始称滦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域多次变动。1948年11月29日,县城解放。1949年3月26日,滦西县并入滦县;1954年6月,滦南县并入滦县。1958年11月21日,滦县划入唐山市为滦州区,1959年6月23日,复建滦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制,滦县遂隶属于唐山市至今。 滦州兵谏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直隶滦州的一场争取立宪的兵谏事件。1911年10月10日武昌发生革命武装起义。10月29日,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收到天津兵给司令部副官、同盟会秘密会员彭家珍急电,要张在滦州扣留由彭负责押运的军火。张见电即刻行事,共截获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之后,张联名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榘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通电,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政纲”: 1.大清皇帝万世一系。2.于本年内召集国会。3.宪法由国会起草,以皇帝之名义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4.缔结条约及讲和,由国会取决,以皇帝之名义行之。5.皇帝统率海陆军,但对国内用兵时,必经国会议决。6.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杀勿论”之事。7.特赦国事犯。8.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任之。皇族不得为国务大臣。9.国会有修改宪法之提议权。10.本年度预算未经国务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预算支出。11.增重人民之负担,须由国会议决。12.宪法及国会法之制定,军人有参与权。滦州兵谏的同日,山西宣布独立,东西呼应,给清廷以极大威胁。清廷急忙将滦州以西的火车车皮全部集中于京,以防滦军乘车西进。11月1日,清廷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3日清廷参考十二条政纲,制定并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精卫、黄复生。11月7日,任命张绍曾为“长江宣抚大臣”,调离滦州,削去兵权。张绍曾交出兵权,避居天津英租界。同时朝廷提拔潘榘楹为第二十镇统制。将七十七标移至锦州,七十八标调往关外,第七十九标团部及三营驻扎在滦州车沾,一、二营驻扎在滦州北关“直隶第三师范学校”院内,第八十标开到临榆 (抚宁)。这样把二十镇分散调开,化整为零。将第三镇由东北调至廊坊,切断了第二十镇与第六镇会合的可能;调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署理山西巡抚,削去兵权。至此滦州兵谏平息。 滦州起义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王金铭、二营管带施从云曾建议张绍曾,趁此时机与吴禄贞、蓝天蔚联合起义,但张犹豫不决。后吴禄贞被袁世凯派刺客暗杀,蓝天蔚逃亡到上海,此事未果。张绍曾被王金铭派人送到天津租界避居。 此后,王金铭、施从云和第二十镇第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等人和天津的革命党组织——北方共和会(会长为白雅雨)取得联系,秘密筹饷并策动起义。1912年1月,王、施等接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1月3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总参谋长,通电全国。 在清廷的分化和破坏下,清朝通永镇总兵王怀庆率部于1月10日镇压了滦州起义。王、施等率部西进,在雷庄与清军遭遇,王、施被诱至清军营地谈判,被伏兵逮捕后遭枪决,白雅雨等兵败突围,也遭到枪杀。冯玉祥逃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