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绿色荒漠 |
释义 | 所谓荒漠,并不都是“不毛之地”,只是生物种类少而已,自然荒漠是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造成的,而“绿色荒漠”则是人为造成的——大量营造人工纯林,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功能减弱。只有借助自然力对已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才能彻底摆脱“绿色荒漠”问题。 事实概述金光集团在云南进行的林纸一体化项目,是典型的经济林项目。云南政府和金光集团合作,由对方出资在云南种植大面积桉树林,这种速生树可作为造纸的原料。这个项目又称林浆纸(树林-木浆-纸张)一体化。媒体报道,这个计划的蓝图中,在云南文山、临沧、思茅等地种植的人造桉树林总面积将达到2750万亩。当地政府为了经济建设,十分欢迎这个项目,而环境保护阵营则大力反对。林业科学领域内的主流意见,认为单一树种的大面积人造林适应能力低,剧烈吸收地力。媒体报道,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对云南的5个树种做过10多年对比研究,结论是外来的桉树的水土保持效果和自我更新能力最差,不能靠种子自然繁殖,对环境不友好,大力排斥原生物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很容易造成土壤贫瘠化,形成绿色荒漠。但是,媒体中同时也有对立意见的报道,列举专业人士的研究和调查数据,说明人造桉树林对环境的侵害并没有那么严重。或者类似的侵害现象也发生在别的种类的树林。 摘要2004年11月16日,国际环保组织公开指责世界纸业巨头、印度尼西亚的金光集团在云南实施的林纸一体化项目“严重毁林”,“破坏了中国的环境”,一时间舆论沸腾。 媒体报道雷加富1月18日说,"一旦发现(金光集团在云南的项目中)毁林行为确实存在,我们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责任方严惩。"同时,他表示国家林业局仍然欢迎和鼓励广大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林产工业,如营造原料林基地,开展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等。中国造纸业传统上多使用草浆作为原料,纸张质量很难提高。专门为造纸而种植经济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吸引投资、增加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这些人造经济林也能起重大作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冲突,在云南林纸一体化项目上再一次异常尖锐地表现出来。 争议媒体中也有相反的报道。随着桉树林项目进展中引起的争论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云南有的地方当局去年曾经邀请记者团前往采访,还特意提醒记者注意桉树林中的灌木和鸟鸣。在科学研究上,不同时间、地点、方法、条件都可能使专家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当有经济利益掺入时,情况就更复杂了。 除了金光集团为了种植桉树林有没有砍伐原有树林这个涉及法规的问题外, 究竟大面积人造桉树林就生态而言会不会造成“绿色荒漠”?到底什么是“绿色荒漠”?有什么办法可以调和经济林带来的利弊呢?这些也都是有趣的问题。本刊记者访问了农科院的植物学家张炎先生。 农科院的植物学家张炎先生指出,绿色荒漠并不是无稽之谈,目前常见的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像高尔夫球场那样,大面积的人工种草,不再引进其它植被,只具有观赏性质;另一种是指大面积的人工造林,树木种类单一,树木的年龄和高矮比较接近,树木林中又缺乏中间地带的灌木丛和地表的一些草类等植被,只具有特定的单一经济用途。 污染严重每年喷施在草上的农药有几十种,农药中的一部分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环境。张炎先生还提到云南的人工桉树林。媒体上已经有不少关于这些树林在生态上的弊端的说法:这些单一的树林植物严重消耗地力和地下水;掠夺性地利用桉树叶,使植物自身养分回归土壤的能力缺乏;排斥原生物种,林下植物稀少,不能吸引动物、鸟类;为了控制虫害需要喷洒大量的农药,在长时间的积累后形成非常严重的负面效应。 不过,所谓“绿色荒漠”,就是说有的植被构成很单一,无法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虽然在经济上它们可以产生一些效益,比如造纸、做家具、观赏等,但是不能够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对环境的益处,同时还会消耗掉很多资源,维护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很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