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绿林 |
释义 | 绿林(lù lín ),西汉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聚集在绿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凤四年起事,号下江兵。绿林位于湖北当阳东北。见《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后汉书》二一刘玄传。 后来以绿林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之间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有组织集团。词义同“绿林好汉”,“绿林豪客”。 词语解释绿林 lù lín 西汉末,新市人(即今湖北京山)王匡、王凤等聚集在绿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凤四年起事,号下江兵。 绿林旧说在湖北当阳东北(见《后汉书·刘玄传》,李贤注),但据今考,当为湖北大洪山.(但今日史学家多认定为湖北当阳) 今湖北京山县 绿林镇还留存有绿林古兵寨遗迹——绿林寨。 后来以绿林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之间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有组织集团。 绿林好汉绿林好汉 绿,此处读lù,不读lǜ。又如:绿营、鸭绿江。 西汉末,新市(即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等聚集在绿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凤四年起事,号下江兵。绿林位于湖北当阳东北。见汉书九九下王莽传、后汉书二一刘玄传。 后来以绿林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之间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有组织集团。 [题名]:绿林好汉 [拼音]:lù lín hǎo hàn [解释]: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例句]:收了无数的~,查拿海寇。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来源]:《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芘而食之,更相侵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造反英雄 绿林山绿林山,新莽末年王匡、王凤起义以此爆发。旧说在湖北当阳东北(见《后汉书·刘玄传》,李贤注),但据今考,当为湖北大洪山.(但今日史学家多认定为湖北当阳) 绿林赤眉起义起义概况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绿林赤眉起义发展状况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就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于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见两汉奴婢)。成帝时﹐因饥馑而死于道路的贫民数以百万计。哀帝即位后﹐大司马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为此拟订了方案﹐但因遭到权贵的反对而作罢。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谏大夫鲍宣上书说﹐由于贪官污吏与豪强大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水旱灾害﹐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帝时﹐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相继爆发农民和铁官徒起义﹐哀帝元寿二年(前1)﹐长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烧了武帝的陵邑﹐火光照见未央宫。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外戚王莽借机篡汉。王莽为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托古改制。内容主要是﹕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奴婢买卖﹐推行五均六筦﹐改革币制等等。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不仅遭到权贵富人们的反对﹐也给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难。加以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各少数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天凤二年(公元15)﹐五原﹑代郡民举行暴动﹐数千人为群﹐转入旁郡。两年后﹐临淮人瓜田仪在会稽长洲起义﹐吕母在海曲起义﹐杀海曲县宰。各地分散的农民起义﹐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在三个地区爆发﹕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有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在今河北一带则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铜马军。 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常替人排难解纷﹐受到饥民拥护﹐被推举为首领。他们聚集饥民﹐不时攻击附近乡聚。这支起义军以绿林山为基地﹐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荆州牧发兵两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攻拔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安陆东南)等地﹐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进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又称平林兵。 绿林军起义爆发后﹐一些与新莽政权有矛盾的西汉宗室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起兵。宗室刘玄投奔平林义军﹐为安集掾。南阳大地主刘演﹑刘秀(见汉光武帝刘秀)兄弟为了恢复刘姓统治﹐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部署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称为舂陵军。舂陵军与新市军﹑平林军联合﹐准备进攻宛城(今河南南阳)﹐被王莽军打败﹐乃与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纵。 绿林军起义的第二年﹐山东琅邪人樊崇在莒县率领百余人起义﹐得到青﹑徐等州饥民响应﹐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率部归附﹐队伍发展到几万人﹐活动于青州一带。为在作战时与敌军相区别﹐他们将眉毛染红﹐故称“赤眉军”。其基本队伍是贫苦农民。他们随处打击地主豪富﹐没收财物﹐没有攻城略地的意图。军中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仅相互约定:“杀人者死”,保持着淳朴的作风和良好的纪律。起义军内地位最高的称“三老”﹐其次称“从事”﹐再次称“卒史”﹐这些都是汉朝地方小吏的称号。战士相互之间则称呼“巨人”。 地皇二年﹐新莽太师羲仲景尚率兵镇压樊崇领导的起义军。结果全军覆没。次年﹐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余万大军前往镇压。到处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民间因而流传歌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东南)大败莽军﹐追至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廉丹战死。此后赤眉军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声势日盛。 与此同时﹐绿林军于公元23年正月重创新莽南阳守将甄阜﹑梁丘赐所部﹐随即于淯阳击败严尤﹑陈茂﹐进围宛城。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南阳地主集团策划立刘演为皇帝﹐遭到大多数农民军将领的抵制。但起义农民也因受“刘氏复起”图谶的影响﹐拥立比较懦弱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同年二月﹐刘玄在宛城南面淯水的沙洲上设坛称帝﹐恢复汉的国号﹐建元“更始”。 更始政权建立后﹐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兵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又派刘演率兵进攻宛城。王莽发州郡兵四十三万﹐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莽军南出颍川﹐前锋约十万人进围昆阳。王凤﹑王常率义军八九千人坚守昆阳﹐以待援兵。刘秀﹑李轶等轻骑突围﹐从郾﹑定陵等地召集一万余义军星夜驰援。进抵昆阳时﹐刘秀率敢死士三千人从城西突袭王邑﹑王寻的中军大营﹐杀王寻。昆阳守军也乘机出击﹐内外夹攻﹐莽军大溃﹐王邑与残部数千人逃归洛阳。 莽军主力被歼后﹐各地纷纷起兵﹐诛杀新莽官吏﹐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新市﹑平林诸将看到刘演﹑刘秀的声名日盛﹐劝刘玄除掉了刘演。绿林军随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攻武关。更始元年(公元23)九月﹐绿林军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顺利攻取长安。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砍死﹐从而结束了新莽政权的统治。十月﹐刘玄北都洛阳﹐次年又移都长安。 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各级官吏中有不少人出身于庸客﹑商贩或膳夫﹑奴仆。因此当时流传:“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这虽是对农民政权的诬蔑之词﹐但也反映了更始政权保留着农民军的某些朴素本色。不久﹐由于刘玄生活腐化﹐昼夜宴饮﹐其亲信赵萌专权恣肆﹐起义军将领因而离心离德﹐各谋出路。刘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害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起义将领。王匡﹑张昂等率众归附赤眉。 当刘玄进据洛阳时﹐赤眉军正在颍川﹑濮阳一带活动。樊崇曾前往洛阳联络﹐但刘玄不愿与赤眉军合作﹐只许以空头官爵。随后赤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拔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南击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谢禄率领﹐拔阳翟(今河南禹县)﹐进军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樊崇等人认为部众东向必散﹐决定西攻长安。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等由武关进发﹐徐宣﹑杨禄等由陆浑关进发。次年正月﹐两路大军会师弘农后﹐继续攻向长安。进至华阴时﹐立十五岁的西汉宗室刘盆子为帝﹔随即顺利攻占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由于关中豪强地主隐匿粮食﹐组织武装﹐坚壁顽抗﹐赤眉军在粮食断绝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出长安﹐进入安定﹑北地一带。又因隗嚣等地主武装的袭击和大雪阻碍﹐被迫折回长安﹐引众东归﹐因而与刘秀的东汉政权发生了激烈的对抗。 刘秀在刘演被杀后﹐受刘玄派遣去安抚黄河以北地区。他得到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消灭了盘踞邯郸称帝的王郎﹐并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地区以铜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以此﹐获得了“铜马帝”的称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不久定都洛阳。当赤眉军引兵东归时﹐刘秀在新安﹑宜阳屯驻重兵﹐预先切断了赤眉军的归路。建武三年(公元27)初﹐赤眉军被冯异打败﹐折向东南﹐又在宜阳陷入重兵包围﹐最后粮尽力竭﹐被迫投降刘秀。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 绿林农民起义战争内容简介新莽天凤四年(17年)至汉更始三年(东汉建武元年,25年)九月,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领导的推翻王莽政权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加剧。汉哀帝死后,幼小的平帝继位,外戚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分执掌朝政。元始五年(5年),王莽鸩杀平帝,立两岁刘婴为帝,继续把持朝政。四年后,废刘婴,篡汉登基,改国号“新”。王莽为缓和日渐尖锐的社会矛盾,复古“改制”。但烦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赋税,加上连年水旱蝗灾,官吏横征暴敛,使民众无以为生。天凤元年(14年),以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市西南)的吕母起义为先声,在黄河南北及江汉地区先后爆发绿林、赤眉、东海力子都、城头子路、临淮瓜田仪等大规模农民起义,众达百万人,其中,绿林,赤眉实力最强。 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各一部)连年发生严重饥荒,民众逃入山野沼泽挖掘荸荠为食。新市人王匡、王凤为饥民平理诤讼,排难解忧,深得饥民拥戴,被推举为首领,率众起义。随后,南阳(今属河南)人马武、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王常、成丹等亦聚众响应。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 详细内容绿林军首先向王莽统治力量薄弱的附近乡村发展,数月内,即组成一支八、九千人的农民武装。地皇二年(21年)四月,王莽命荆州牧率精兵2万,前往绿林山围剿。王匡等串军主动迎击,在云杜(今湖北京山)县境大破莽军,歼敌数千,并缴获莽军全部辎重。随后,义军乘胜连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云杜、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回师绿林山时,队伍已发展至5万人。三年,王莽遣太师王匡(与义军首领王匡同姓名)、将军廉丹率兵l0万向东进攻樊崇等领导的活动于今山东一带的赤眉义军(参见赤眉农民起义),同时,另遣将军严尤、陈茂率军进攻绿林军。 时绿林山一带瘟疫流行,为离开疫区,并避免同严尤军决战,绿林军遂乘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连挫莽军之机,分兵向外发展。一路由王常、成丹、张印等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治江陵,今属湖北),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及朱鲔等带领,向北进入南阳郡(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称“新市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州市),平林(今湖北随州巾东北)人陈牧、廖湛等数千人起义响应,称“平林兵”。当绿林军进军至舂陵(今湖北枣阳南)附近时,刘縯、刘秀及李通、李轶等亦率宗族宾客子弟七、八千人起事,号称“舂陵兵”。 十一月,舂陵、新市、平林三部合兵,在长聚(今河南唐河境)、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等地接连获胜,刘縯乘胜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被莽军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乃退保棘阳。莽军留辎重于蓝乡(今河南泌阳境),精兵10万南临池水(今河南泌阳境)。是时,王常等率领下江兵5000余人转战到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南),准备与主力会师。 十二月,绿林军四部会合,夜袭蓝乡,击溃莽军10余万人,歼灭2万余人,斩杀其主将甄阜、梁丘赐。继而乘胜向西,在育阳(今河南新野北),击溃赶来增援的莽军严尤、陈茂部,斩首3000余级。严尤弃军而逃。义军大获全胜,俘获大批俘虏及辎重,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义军随即包围战略要地宛城。四年二月,绿林军推加入平林军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建立政权,改元更始。绿林军建立政权后,力量壮大,士气高涨,在以主力包围宛城准备西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图取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的同时,另由王凤、王常、刘秀等率2万人,乘莽军严尤、陈茂部滞留颍川之际,向北推进,牵制莽军南下。 三月,王凤等先后攻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县(今河南郾城西南)等城。是时,王莽感到关中所受威胁严重,慌忙变更计划,将原先用于镇压赤眉军的莽军主力转用于南方,遣大司空王邑急至洛阳,会同王寻征发郡兵42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攻破宛城,歼灭绿林军。 五月,王邑军在颍川与严尤军会合,大军齐向宛城进发。王邑、王寻仗恃兵多势众,执意先破昆阳,再破围宛义军主力。遂使先行抵达昆阳之部,层层包围昆阳。义军由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刘秀等率13骑乘夜突出城门,前往郾县、定陵调集援军。王邑等挥军多次进攻,均被守城义军击退。 六月,刘秀率援军万余人赶到,先以干余人冲击王邑、王寻军,继率勇士3000迂回至昆阳城西,猛攻王邑军指挥部。王寻、王邑仍恃众逞强,命其他各营按兵毋动,只率万余人迎战。王寻迎战不利被迫杀。城内义军适时出城夹击,莽军大乱。时遇大风雷雨,溃水(今叶县沙河)暴涨,莽军溺死数以万计,其余溃散。王邑只率数千人逃回洛阳(参见昆阳之战)。 王莽因主力被歼,调回镇压赤眉军的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固守洛阳;另遣都尉朱萌、右队大夫宋纲防守武关;再以九个将领,号称“九虎”,统率御林军数万人在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回溪(今陕西华阴境)一带布防,企图固守洛阳、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要地。义军在昆阳大捷,攻克宛城后,稍事休整,即于八月分兵两路北图洛阳,西夺关中。 王匡率主力一部北进,于九月攻占洛阳,俘虏太师王匡及国将哀章。申屠建、李松率部向西,兵临武关时,莽军守将朱萌已降于起兵响应义军的析县(今河南西峡)人邓晔、于匡,宋纲已被击毙。华阴“九虎”亦被邓哗等击败,“二虎”自杀,“四虎”逃亡,只剩“三虎”收集残兵,退保渭口(今陕西华阴北)京师仓。邓哗、于匡大开关门,迎接义军。李松率部3000抵达湖县(今陕西潼关东)与邓哗合兵进攻京师仓未克。邓哗遂遣王宪率一部兵力北渡渭河,向长安北侧迂回,李松亦分兵一部由偏将军韩臣率领,向西进攻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王莽波水将军窦融。王宪部所到之处,莽军望风归降。韩臣部一举攻破新丰,并乘胜追击窦融至长安。义军兵临京师,当地民众纷起响应,未待义军攻城,各部民众已破城而入。王莽效法秦二世武装囚徒充军不成,被义军及群众重重包围在渐台(位于未央宫沧池中)。王邑等相继丧命,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新莽政权亡。更始二年二月,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 点评:绿林农民义军,是新莽末年农民起义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翻新莽政权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更始政权迁都后,对如何结束全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没有提出相应的政治、军事措施,刘玄只知腐化享受,对内滥赏官爵,对外排斥异已,导致投靠更始政权的几十万赤眉军不能得到妥善安置,于同年冬,兵分两路西攻长安。刘秀乘机称帝,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更始三年九月,赤眉军攻克长安,更始帝奔逃。绿林农民起义以更始政权的破灭宣告结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