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文科 |
释义 | 吕文科(1930.8.16~1997.11.16)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河北井陉县南芦庄村人。幼时在家乡喜欢听戏曲二人转、二人台、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丝弦及民歌等,并萌生“长大我也去演唱”的想法。1936年随家迁至山西省阳泉市,并开始读私塾。1944年高小毕业后去石家庄当铁路工人。1949年加入石家庄市文工团、河北艺术学校、建筑文工团学习和工作。1953年调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建筑工程部文工团,任乐队副队长。此后与吕远相识并开始了四十三年的合作生涯。 中文名:吕文科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0.8.16 逝世日期:1997.11.16 职业:男高音歌唱家 吕文科生平吕文科1956年9月入党,同年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演出《哥哥你快来》(吕远作品)等歌曲,受到听众及同行的好评。1957年,随建工部文工团赴全国各地为建筑工人演出,其间还演唱过《连斯基的咏叹调》、《采珠人》等西洋歌剧选曲。此后又演唱了吕远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受到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他演唱的《哪儿来一个老货郎》、《羊倌的歌》、《再见吧,第八个故乡》、《在也门的晚霞中》也深受群众喜爱。1963年,他与吕远一起调入海政歌舞团,并担任合唱队长,演唱了《水兵最爱什么花》,以及为电影《海岛南泥湾》、《决裂》、《南海风云》、等配唱。1964年在歌舞剧《水兵的光荣》中担任主角,并参加了独唱演出,获优秀表演奖和独唱优秀奖,此后随艺术团出访朝鲜。回国后参演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吕文科老师多次在京津等地的公演中担任独唱,并在第四届全军文艺汇演中获独唱优秀奖,担任海政歌舞剧团歌剧队队长。他又演唱了吕远作曲的《八角楼的灯光》、《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我愿手捧一束红梅》、《木棉花开火样红》、《渔歌》、《克拉玛依新歌》、《长城组歌-八达岭上望八方》、《长江组歌-旧时长江船家谣》,并为电影电视剧《北斗》、《玉色蝴蝶》、《地质之鹰》、《航标兵之歌》等配唱。 他演唱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克拉玛依之歌》、《将军还乡白洋淀》、《毛主席来到军舰上》(《水兵见到/想念毛主席》)、《羊倌的歌》、《水兵最爱什么花》、《劈波斩浪永向前》、《航标兵之歌》、《飞翔吧,海燕》等歌曲在全国广为流传。 评价吕文科老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有盛誉得到不少人的称赞,他天生嗓音条件出众,在建筑文工团时师从旅大歌舞团的苏联声乐教授伊格诺娃、中央歌剧舞剧院的苏联专家吉米采娃和中央乐团的魏鸣泉教授,并不断学习我国民族民间戏曲及歌唱技巧和表现手段,加上刻苦钻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和极富表现力的声音。吕老师音色清脆明亮,高音区高亢圆润,轻松流畅,中音区舒展亲切,富有弹性,低音区扎实稳健,演唱质朴而真挚,高音拖腔最见其个性,是为数不多的既有科学发声法又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男高音歌唱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男高音的杰出代表。“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经他演绎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至今传唱不衰。晚年演唱的《船歌-故乡的海啊我爱你》还融入了流行唱法的元素,别有风味。吕文科老师做人严谨,行事低调,谦虚谨慎,好学上进,待人和善,品德高尚,对工作极其上进,深受同事和战友的好评,在广大群众中也有很高威望,被誉为“人民的歌唱家”。四十八年的艺术生涯中,吕文科老师获得大量荣誉和奖励,在全军第三、四届文艺汇演中荣获优秀演员奖和表演奖,获得过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奖章”。他演唱的《克拉玛依之歌》获建国四十周年广播金曲奖,《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获首唱奖。1993年,吕文科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吕老师的个人专题片《浪花.金锚.音符》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吕文科辞世1997年11月16日晚19时,吕老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去世,去世前一天他还参加了演出活动,以实际行动做到了“为歌唱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去世后,安葬于北京大兴天慈墓园。 (本词条参照湖南出版社的《现代艺术家辞典》一书和吕文科老师专辑(中唱版),特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