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红亮 |
释义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吕红亮 教授,工作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博士,IEEE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78年出生于新疆吐鲁番。2000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技术工学学士学位并保送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研究生,2003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并获校“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及优秀学位论文特等奖;2001年免试提前攻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2003年转为在职博士教师,200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被批准为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导师,2009年被批准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兼职导师。2010年晋升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超高速半导体集成电路 2、 宽带隙半导体器件与电路 3、 VLSI半导体器件模拟与仿真 教学与科研成果: 2000年起,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VLSI半导体器件模拟与仿真、超高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材料创新基金、宽禁带半导体实验室基金等多项课题,同时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防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军用型号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01年后,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其中第一作者三十余篇,SCI、EI、ISTP检索二十余篇次。出版专业著作和教材各一本。 部分科研项目: (1) 新型碳化硅MESFET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2) 大规模集成电路P/G网的设计验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3) 新型碳化硅整流器的研究,应用材料创新基金,项目负责人 (4) 碳化硅功率器件关键技术的研究,教育部宽禁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负责人 (5) 超高速、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础研究,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6) 另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防973和预研项目 部分教学课程: 《双极型半导体器件物理》本科必修课程(双语教学) 《微电子专业英语》本科必修课程 《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物理》本科选修课程 招生信息: 预计每年招收博士生5名以内、硕士研究生12名以内(其中包括本校保送生4名以内,外校保送生名额不限)。要求报考的学生数学基础扎实,外语能力良好,踏实肯干。对做出成绩的学生,有良好奖励措施,对有高水平国际会议论文发表的学生,鼓励出国开会。 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科技楼A705 通信地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97信箱 四川大学教授人物简介姓名:吕红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7年10月 籍贯:甘肃省泾川县 最后学位: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博士(2007) 供职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 2008—)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2010—) 专 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专业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西藏史前史、西南史前史、石器分析 讲授课程:中国考古学一(旧石器时代部分)(2009) 田野考古实习(2008) 实验考古学(2011年春季拟开) 学术服务:《南方民族考古》编辑(2008-) 研究信息 研究方向 西藏史前史、西南史前史、石器分析 主要代表著作博士学位论文:《公元前第一千纪跨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互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考古研究》 ,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 2010年,获四川大学中央高校科研基本费青年学术人才项目资助《中国西南的移动人群考古》。 2. 2009年11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之青年项目资助《跨喜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研究》。 3.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获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奖学金,从事“the transition to bronze age in highlands of western Sichuan”。 4. 2006年5月-2007年2月,获香港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杰出研究生奖学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从事“石器技术与生态适应:香港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研究”。 5. 2009年,九寨沟联合实验室研究项目:阿梢瑙遗址考古研究(主持人:李永宪教授)(主研)。 6.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西藏考古》第一卷”(主持人霍巍教授)(主研)。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1-13世纪西藏西部佛教遗存考古研究”(主持人霍巍教授,参与,已结项)。 发表论文 1. 《西藏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模式》,《考古》,2011年年第3期。 2. 《西喜马拉雅地区岩画欧亚草原风格再检讨》,《考古》2010年第10期。 3. 《西喜马拉雅地区的立石遗迹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 4. 《再造眼睛:史前眼睛信仰的探索》,《东南考古研究》第五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6. “石器”,李映福主编:《酉阳清源》,科学出版社,2010年。 7. 《西藏带柄铜镜补论》,《藏学学刊》第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8. 《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佛教考古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4期,(合著,第三作者)。 9. 《四川昭觉县四开乡墓葬调查和发掘报告》(合著,第二作者),《考古》2009年第4期。 10. 第九章《居住遗址》,《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32-246。 11. 《当石器研究成为一门专业:王幼平著《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评介》,《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 12. 《西藏西部阿里丁东遗址相关问题初探》,《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 13. 《西藏阿里丁东居住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11期。 14. 《香港新石器时代斧锛生产系统的重建:以西贡沙下遗址为例》,《华夏考古》2007年第4期。 15. 《直面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桃李成蹊集〉读后》,《考古》2005年第1期。 16. 《以柔制刚:砂绳截玉考》,《故宫文物月刊》(台北)Vol.23:1(2005),页70-83,(合著,第二作者)。 17. 《以今鉴古:玉石的切割实验》,《故宫文物月刊》(台北)Vol.22:12(2005)页76-89,(合著,第二作者)。 18. 《中国境内考古出土蚀花石珠述论》,霍巍、王挺之主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探索》,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46-175页。 学术翻译(英译汉): 1. 傅罗文:《专业化生产:若干基本议题》,《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阿尔特:《攀登过去:西喜马拉雅第一具干尸的考古发现》,《藏学学刊》第三辑,2007年。 3. 傅罗文:《兴隆洼玉器与价值起源》,《玉器起源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页232-23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