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学艺 |
释义 | 陆学艺,男,1933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研究专长是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另有一级演员、福建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陆学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33年8月 职业:社会学家 研究员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等 1.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人物简历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全国第八、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履历196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攻中国哲学。 1962~1965,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 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78年后,长期从事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和社会学理论研究。 1983~198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往山东省陵县蹲点调查研究,兼任县委副书记。 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8~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8~200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0年,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1996年、2000年,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1994年、2004年,当选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 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3年、1998年,先后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0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研究特长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多次。 主持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社会建设研究”课题,完成了《北京社会建设60年》一书,目前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项研究在总结当代北京社会建设60年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A 主持课题(在研课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体制转换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 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 B 主持课题(已完成\\结项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民问题研究。 中国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对策研究。 苏南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成就1978~1980年,陆学艺通过对安徽、甘肃包产到户试点的调查,撰文为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鼓与呼。1982年,陆学艺提出,农村单靠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单兵突进远远不够,必须进行县级体制综合改革,并亲率课题组到山东陵县蹲点三年,兼任县委副书记,研究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陆学艺开启了“农村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他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把社会群体划分为十大阶层。一度成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提出了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方案和对策,较早地指出“计划为体、市场为用”的体制在中国农村行不通,应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并认为中国农村必须要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其他一些初步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改革”,其学术思想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中国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作品A主要著作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陆学艺主编; 《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陆学艺主编;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陆学艺文集》,陆学艺著;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 《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县级综合改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陆学艺主编; 《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王贵宸、陆学艺主编;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陆学艺主编; 《社会结构的变迁》,陆学艺等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学》,陆学艺主编; 《21世纪的中国社会》,陆学艺主编; 《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陆学艺著;《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陆学艺主编;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陆学艺、景天魁主编;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追寻中国社会的自性:中国社会思想史论集》,陆学艺、王处辉主编; 《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主编: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单天伦、陆学艺主编; 《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内发的村庄》(中国百村调查丛书),陆学艺主编;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 《“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陆学艺著; 《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200千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154千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学》(主编),215千字,知识出版社,1989年7月; 《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地调查》(主编),320千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4月; 《1992一199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之一),30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1993年至2000年每年出版一册,1997年开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传统农业县的社会转型》(主编),392千字,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民告(1991一1995)》(主编之一),506千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合著),183千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社会结构的变迁》(合著),20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光辉的历程》(合著),132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从贫穷到富裕一一晋江的现代之路》(主编之一),242千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 B 论文 发表了《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农业脑陷比较严峻的形势》、《当前农民已分化成八个阶层》、《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与联产承包制》、《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与当前存在的问题》、《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等数十篇关于社会学和农村发展问题的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 C 个人文集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陆学艺; 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陆学艺; 中国社会结构有固定化的危险,陆学艺、杨军;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陆学艺;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前景,陆学艺; 北京社会建设60年,陆学艺;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陆学艺; 建构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结构,陆学艺; 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建构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结构,陆学艺; 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启示,陆学艺; 新一轮农村改革为什么难,陆学艺;城郊农村实现城市化的好模式——宁波江东区调查,陆学艺; 关注民生, 办好教育, 促进社会和谐,陆学艺; 《农村社会学》: 新农村建设的力作,陆学艺;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学有个大发展,陆学艺; 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陆学艺; 县域现代化:破解中国城乡二元格局的关键—福建省晋江市调查,陆学艺、王春光、胡建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改革现行土地制度,陆学艺; 社会学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陆学艺;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当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陆学艺;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陆学艺; 农民工体制的种种弊端,陆学艺; 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解决农民工问题,陆学艺、龚维彬; 调整社会结构 构建和谐社会,陆学艺; 和谐社会需要“完美骨骼”,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陆学艺; 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陆学艺; 我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陆学艺;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陆学艺; 培育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陆学艺; 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的束缚,陆学艺; 协调好社会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陆学艺; 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陆学艺; 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陆学艺; 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陆学艺; 新中国社会学五十年,陆学艺;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前景,陆学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全面进步,陆学艺; 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 陆学艺; 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陆学艺执笔;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陆学艺; 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陆学艺; 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的束缚,陆学艺; 《我国家村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当前面临的问题》(论文),1988年12月,获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会”优秀论文奖; 《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与联产承包制》,1988年《哲学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农民的分化、问题及对策》(论文,合著),《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1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今年粮食大车收、明年不要又掉下来》(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增刊第34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96年度优秀对策研究成果、优秀信息二等奖。 人物言论A 谈和谐社会 1.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 2.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但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逐渐告别“短缺经济”,社会问题凸显出来。“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矛盾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 4.没有乡村的和谐,就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中国的和谐。 B 谈社会结构 2010年5月,陆学艺在《半月谈》发表文章说,当前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已初步形成,但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与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经济结构形成了结构性偏差。这是产生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强调社会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最大化地实现资源与机会公正、合理地配置;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三是规范劳动力市场,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四是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形成。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扭转社会结构显著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使现代社会结构进一步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结构支撑。 2011年3月25日,中共成都市委举行中心组(扩大)学习专题报告会,陆学艺受邀作社会建设专题报告。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中共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主持报告会。 陆学艺从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中国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内涵和主要任务、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结合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 2011年9月,陆学艺在成都金沙讲坛主讲社会建设、社会机构。陆学艺认为,当中我国社会结构与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经济结构很不协调,这是产生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所以现在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陆学艺主张“吃透两头”做学问,就是对“上头”的精神和“下头”的情况要有真正全面准确的了解。陆学艺强调,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包括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应该是中国今后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 陆学艺关于社会结构的主要论点: (1)现在的社会结构总体来说还是洋葱型,但是中产阶级在变大,洋葱的底部变小了中间变大了。1999年中产阶级大致占15%,2008年是22-23%,大致是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2)现在社会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个社会逐渐趋于高级化,……下层的人都有向上走的可能性,所以国家充满了活力,让人觉得有盼头。 (3)原来的社会是封闭的、孤立的,后来开放了、流动了、分化了,逐渐向多元化、开放型的现代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阶层。 (4)我认为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 (5)解决三农问题本质是要解决农民问题,要减少农民问题,让农民到城市里面从事第三产业或者当工人。我们的户籍上农业人口还有70%,实际上在农村的人口还有50%,而一个现代化国家最多留20%的农业人口。 (6)中产阶级是一个职业概念,经济学家提出中等收入者这个概念,是不对的。中产不是某一个阶层,是若干个阶层的总和。所谓中产,是指你拥有的收入、声望、文化这三者的综合情况,根据你占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多少来划分是否属于中产。 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宗旨及业务范围 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11月。 基金会的宗旨是:推动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业务范围是:奖励社会学领域教学、科研优秀成果,资助社会学领域教育、学术研究、培训、调研、考察、出版等方面的公益活动。设立“社会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举行一次评选活动。 成立大会 2009年4月10日,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原副院长汝信,宋庆龄基金会原副主席刘启林,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于清源,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丁力到会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原院副秘书长单天伦、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等来自北京市社团办、社科联、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的50余人出席大会。会议通过了基金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基金会领导机构,李培林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汝信在致辞中指出,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经过了一个很坎坷的发展过程,陆学艺同志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和重建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他任社会学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期间,对全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刘启林建议在社会学领域加强对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他说,许多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各种社团组织或者是其他非政府组织得到解决。如果基金会能支持这方面研究,一定很有价值。何秉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对基金会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由于发展不平衡,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社会建设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呈日益突出之势,社会稳定成为了我们所面临的不亚于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代呼唤社会学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陆学艺基金会的成立集天时和地利,希望基金会广泛团结社会学界的老中青科研工作者取得“人和”,为我国社会学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李培林指出,这是全国社会学界的第一个基金会。陆学艺老师很想为社会学界做些事情,特别是他已经把一生贡献给了社会学的事业。这件事情还得到了陆老师的家人和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希望各位理事能够尽职尽责,也希望我们把基金会的活动真正地搞成一个有社会声望,成为一个得到社会学界普遍认同的基金会。 基金会发起人、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陆学艺教授发表感言。他说,这个社会学基金会首先志在为社会学这个学科的重建和发展尽绵薄之力。其次要作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力量,按照费孝通先生所言,尽社会学志在富民的力量。再次要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给国家作一些贡献,给社会学事业的发展作一点贡献。 2.福建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人物简介陆学艺,女,1953年2月出生,汉族,初中学历,中共党员。福建省艺术学校杂技班教师,福建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成就及荣誉从艺40余年,以高尚的艺德、深厚的造诣,为杂技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导的《顶技》、《单拐倒立》、《对手滚杯》等获第1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一等奖、法国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金奖、全国少儿杂技比赛特别奖、教师奖等国内外大奖。 多次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1年,被授予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