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小聪 |
释义 | 个人简介陆小聪,男,1960年11月生,上海市人。 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5年和2001年在日本体育大学大学院分别获得体育学修士学位和体育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和日本体育大学从事体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学研究中心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同时兼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常务副主编等。陆小聪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围绕体育场域论、市民团体发展和城市空间的社会型塑等主题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数十篇(部),曾获得2008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亚洲体育人类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日本东京理科大学访问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学者。 社会评价体育科学领域的执着耕耘者 ———记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博导陆小聪教授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发来感谢信,高度评价我校陆小聪教授在参与由国务院发改委牵头,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组织的关于长三角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本报记者甘琳为此对陆教授作了专访。 陆小聪,日本体育大学体育科学博士,2002年9月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我校任教,现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体育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同时他还是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完研究生并在上海体育科研所工作了几年后,陆教授来到日本又从硕士开始读起,专攻体育社会学,直到获得博士学位。作为体育学和社会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体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观察并解释现代社会中的体育现象及其问题,是把体育作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来研究。十几年的留学生涯,让他的专业知识又得到了扩展;十几年的留学生涯,让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认真、执着。 为了充分地整合和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势,同时也是为了推动体育学科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陆小聪教授来到上海大学不久,就在学校主管领导的亲自领衔之下,组织开展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工作,并于2003年3月申报成功,使我校继清华大学之后,与北京大学一起成为获得该称号的国内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我校因而在文科研究领域首次拥有了国家级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增添了一个可以共享的学术平台。 记者了解到,我校体育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体育学院、文学院、社科学院、商管学院、法学院和影视学院等学科,以“中国体育职业化问题”和“都市体育发展问题”作为重点研究领域,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体育学研究中心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雄厚的学术基础,对于我国体育发展中影响面广、综合性强的重大问题进行多视角的跨学科研究。在陆教授的带领下,体育学研究中心重视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今年我校申报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的共有19项,其中有16项来自于影视、商管、房地产、社科学院等学科教师。仅2003-2006年,我校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体育学研究课题的立项,分别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课题12项,等等。 最让陆教授欣慰的要数由体育学研究中心编辑、在每年的秋季出版发行《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了。该年报以汇集我校教师当年度体育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其它体育学研究成果。它的最大特点是学术含量高,且由于研究者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因而在体育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突破。自2004年创刊以来虽然只发行了三期,但已形成独特的品牌,倍受体育界人士的好评。 陆小聪教授告诉记者,我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虽然相比其他学科仍然较为薄弱,但已经出现了令人可喜的上升趋势。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陆教授组织体育学院骨干教师,成立了六个专题研究小组,并安排青年教师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体育学相关课题研究;先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了“社会科学与体育研究系列讲座”,举办了“体育产业发展动态”,“社会体育现状与发展”等学术研讨活动;同时还鼓励教师多途径申报各类课题,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制定针对教师的课题立项、成果发表和成果获奖的奖励办法。 陆教授说,虽然这几年体育学院的教师在发表论文、获奖数量上有大幅度上升,但要真正实现体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陆教授还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大学的体育学研究必须密切关注上海体育快速发展的动态和脉络,争取首先在几个重要领域产生影响,扩大上海大学的知名度。陆教授还告诉记者,目前,体育学院暂时还没有招生,有可能的话,先从研究生教育开始抓起,培养起点高、社会需要的体育专门人才。 个人作品书 名: 现代体育社会学 作 者:陆小聪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ISBN: 9787811185065 开本: 16开 这本《现代体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体育与相关的社会设置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在体育现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体育社会问题的本质等。这些论述为我们更全面地辨析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更理性地理解体育在个人生活中的价值,无疑具有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研究成果陆小聪主要从事体育体制以及城市文化政策的研究。近几年主持完成了“日本体育产业研究”、“各国体育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国家体育总局社科课题)、“上海市体育产业的结构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上海市体育决策咨询课题)。主要代表作:“球迷文化与社会整合”、“休闲与生活世界的重建”、“The Social Foundation and Policy Conditions of Sport for All in Shanghai”、“现代中国におけるスポーツ产业政策に関する研究”等。目前从事的课题:“中日韩三国职业足球运动的比较研究”、“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职业足球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制度、观念和行为—城市交通现象解析”(上海市重点学科〈社会学〉基金项目)。 近年主要学术论文: 1、 “体育社会学研究视域的构筑”,《体育科学》,2010年第11期。 2、 “体育实践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假设与中国经验分析”,《体育科学》,2010年第8期。 3、 “论体育的仪式意义及其社会认同功能”,《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 “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休闲评论》(第1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5、 “体育与上海世博会理念的演绎”,《体育科研》2009年第3期。 6、 《新体育》から见た中国スポーツの现代史,《日本东北大学教育ネットワークセンター年报》,2008年第3期。 7、 “北京オリンピックへの道程”,《スポーツの普遍化を考える》,アイワード,2007年。 8、《体育的仪式意义与社会功能》(第二作者),体育科学,2008年第6期。 9、《集体主义工作伦理的社会建构——一位女劳模的口述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0、《北京奥运会与上海的发展》,《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第3期。 11、《休闲与生活世界重建——上海都市休闲现状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第1期。 12、《休闲与生活世界重建——上海都市休闲现状的实证研究》,《体育科研》,2006年第9期。 13、《足球文化与文化建构——“体育和社会”对话之六》,《体育科研》,2006年第2期。 14、《职业足球与媒体逻辑——“体育和社会”对话之五》,《体育科研》,2006年第1期。 15、《奥运会与社会凝聚力——从社会学看奥运会的社会效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学术获奖1、 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休闲与生活世界重建——上海都市休闲现状的实证研究”。 2、2008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体育的仪式意义及其社会认同功能”。 近期主要科研项目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实践空间的行动逻辑:基于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社会学分析”,2010年。 2、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上海体育与世博互动研究”,2008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