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象先 |
释义 | 陆象先(665-736年),唐朝宰相,苏州吴(苏州市)人。睿宗时宰相。初任扬州参军,景云二年(711年)拜相。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有名的话,是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说的,也算是他的执政格言。 陆象先简介陆象先(665-736年),唐朝宰相,苏州吴(苏州市)人。睿宗时宰相。初任扬州参军,景云二年(711年)拜相。 太平公主在朝中专权,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崔湜为宰相。崔湜呢,死活不好意思上任,他对太平公主说:“陆象先的名望最好,应该被提拔为宰相。如果他当不上,那我就辞职不干。”太平公主没有办法,就把陆象先和崔湜一起提名给皇帝,结果两人都当上了宰相。 旧唐书陆象先传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陆象先 象先,本名景初。少有器量,应制举,拜扬州参军。秩满调选,时吉顼为吏部侍郎,擢授洛阳尉,元方时亦为吏部,固辞不敢当。顼曰:“为官择人,至公之道。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实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荐也。”竟奏授之。迁左台监察御史,转殿中,历授中书侍郎。 公主景云二年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太平公主将引中书侍郎崔湜知政事,密以告之,湜固让象先,主不许之,湜因亦请辞。主遽言于睿宗,乃并拜焉。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湜每谓人曰:“陆公加于人一等。”太平公主时既用事,同时宰相萧至忠、岑义及湜等咸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尝造谒。先天二年,至忠等伏诛,象先独免其难。以保护功封兖国公,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其年,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仍为剑南道按察使。在官务以宽仁为政,司马韦抱真言曰:“望明公稍行杖罚,以立威名。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象先曰:“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竟不从抱真之言。历迁河中尹。六年,废河中府,依旧为蒲州,象先为刺史,仍为河东道按察使。尝有小人犯罪,但示语而遣之。录事白曰:“此例当合与杖。”象先曰:“人情相去不远,此岂不解吾言?若必须行杖,即当自汝为始。”录事惭惧而退。象先尝谓人曰:“天下本自无事,祗是庸人扰之,始为繁耳。但当静之于源,则亦何忧不简。”前后为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怀思之。按察使停,入为太子詹事,历工部尚书。十年冬,知吏部选事,又加刑部尚书,以继母忧免官。十三年,起复同州刺史,寻迁太子少保。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部侍象先弟景倩,历监察御史。景融,历大理正、荥阳郡太守、河南尹、兵吏部侍郎、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襄阳郡太守、陈留郡太守,并兼采访使。景献,历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景裔,河南令、库部郎中。皆有美誉。僧一行少时,尝与象先昆弟相善,常谓人曰:“陆氏兄弟皆有才行,古之荀、陈,无以加也。”其为当时所称如此。 新唐书陆象先传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 先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事。时吉顼与元方同为吏部侍郎,顼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顼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迁监察御史。累授中书侍郎。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於人一等。”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卒诛死。时象先与萧至忠、岑羲等坐为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赐封户二百。 初,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帝寤,善之。时穷治忠、羲等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当时无知者。 罢为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 入为入为太子詹事,历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母丧免。起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太子少保。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始,象先名景初,睿宗曰:“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乃赐名焉。 陆象先——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有名的话,是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说的,也算是他的执政格言。 一、捡来的宰相陆象先是江南一带人氏,为人“器识沉邃”。青年时代,在扬州做参军。吏部侍郎吉顼想提拔他做洛阳尉,正巧象先的父亲陆元方也担任着吏部侍郎,坚决反对提拔自己儿子。吉顼说:“我只是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合适的官职,难道因为他是吏部侍郎的儿子就可以不讲公道吗?”就这样,陆象先做了洛阳尉。(这也是古人“内举不避亲”之义。吉顼能够不避嫌疑提拔同僚之子,说明陆象先确实很出色。)陆象先的名望和官运,简直不是一般的好,他后来做宰相,也有一段趣事。 太平公主在朝中专权,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崔湜为宰相。崔湜呢,死活不好意思上任,他对太平公主说:“陆象先的名望最好,应该被提拔为宰相。如果他当不上,那我就辞职不干。”太平公主没有办法,就把陆象先和崔湜一起提名给皇帝,结果两人都当上了宰相。 陆象先虽然是个“后门”宰相,但当得确实很光彩。他为人恬静寡欲,当了宰相也不改初衷,别的朝臣都去巴结太平公主,陆象先却一次也不肯去。后来,太平公主阴谋策划废掉唐玄宗,召集宰相们商议,公主说:“宁王是先皇的嫡长子,(李隆基是庶子)我们不应该废嫡立庶。” 陆象先这时候却站出来反对,他说:“现在的皇帝能够即位,是什么原因呢?” 公主说:“他只是一时立功,被推到帝位上。现在失了德,就应该被废。” 陆象先又说:“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时才可以废。现在的皇帝没有罪过,为什么要废他呢?” 太平公主见陆象先不支持自己,非常生气,就另外找窦怀贞等人商量。结果,公主的政变没有成功,她这一班子人,被唐玄宗一网打尽。 陆象先也算是太平公主一派的人,被抓起来杀头。玄宗知道后,立即下令释放,并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仅不杀他,还给他加官进爵。 二、“赴君之难,忠也!”在太平公主的政变中,唐玄宗的父亲睿宗皇帝李旦,其实是支持妹妹太平公主的。当时,他躲到承天楼上,一些大臣便跑到楼上护驾。李旦说:“愿意帮助我的,都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请离开!”有些大臣为了表忠心,就写了自己的名字,递给李旦。 政变失败后,这份名单被唐玄宗李隆基发现,他命令陆象先按照名单进行搜捕。陆象先拿到名单后,点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唐玄宗大怒,要处死陆象先,陆象先顿首请罪,对玄宗说:“国家有兵变,大臣们去保护皇帝,这都是忠诚的表现啊!陛下现在要以德行教化天下,怎么能够杀害行义之人呢?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了稳定大局,让那些心怀疑虑的人安下心来。陛下要杀我,我也没有什么说的。”(“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唐玄宗猛然醒悟,点头称善,不再追究陆象先。(唐朝皇室中,父子兄弟相争的事情很多见,唐玄宗虽然得到了帝位,但对父亲一直不放心,所以他想剪除父亲的党羽亲信。但是,手段越狠,树敌越多,陆象先稳定大局和人心的做法,确实是很明智的。) 后来,唐玄宗还要进一步清洗随从太平公主叛乱的萧至忠、岑羲的党羽,陆象先私下里做了许多保护营救工作,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事机隐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命是陆象先救的。 三、政在治之而已唐玄宗后来多了陆象先的宰相,把他外放到益州,担任地方长官。陆象先为人宽厚,执政讲的是“仁恕”二字,从来不刻薄下属和百姓。 他部下的司马韦抱真劝谏说:“大人应该用严厉的刑罚来树立威信,要不然,百姓们就会怠慢您,不畏惧您。” 陆象先笑了笑说:“为政,也就是按常规处理公务就可以了。难道非要用刑罚来树立威信吗?”(“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 他还是坚持自己那一套“仁恕”的原则,把四川一带治理得很好,百姓们都受到他的感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后来,陆象先调任蒲州刺史兼按察史,仍然延续四川的执政风格。有一位小吏犯了罪,陆象先把他叫过来,批评教育了一通,就把他打发走了。这时候,一位“大吏”实在看不过眼,认为刺史太仁慈了,就劝谏道:“某某犯的罪,应该打板子了,大人怎么能放他走呢?” 陆象先说:“人和人都是差不多的。你怕疼,他也怕疼,你有良心,他也有良心。难道他听不懂我的话?我批评了他半天,他应该会悔改的。如果非要用刑杖来教育人,那就从你开始。下回你犯了法,我先打一顿试试。”(“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这位“大吏”红着脸退下了。 陆象先曾经讲过:“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是非,庸人们自己心里不安,就生出许多是非来了。如果能从心灵的源头上开始清理,那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 陆象先这种作风,很受下属和百姓的爱戴。他活了七十二岁,晚年官至太子少保。 (陆象先的执政风格,既是儒家的,也是道家的。既讲究“仁恕教化”,也讲究“清静无为”。这种风格是很高尚的,也很让人尊敬、喜欢。但是,是不是很管用呢?我觉得应该冷静分析。用严刑峻法刻薄百姓,固然不对,但完全放弃法律,只使用道德教化手段,也肯定是不行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各国家都还没有敢废弃法律,反而要健全、加强法制建设,这就是个明证。)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