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钦墀 |
释义 | 陆钦墀(1911―1977年),江苏苏州人,1938年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系硕士毕业,1939年赴欧参加巴黎国际学生联合会议,1942年任云南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1943年加入民盟,1945年为民盟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后期,他曾代管着中共上海办事处的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东北人民大学(即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和吉林省民盟宣传部副部长;1957年,因其撰写《1858年和1860年东北边界的改变》一文被诬为“向党和苏联进行污蔑”而划为“右派”,1977年病故;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 中文名:陆钦墀 别名:字佳士,曾用化名陆志韦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1911 逝世日期:1977年8月8日 职业: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教研室主任 毕业院校:暨南大学、燕京大学 代表作品:《英法联军侵华史》、《1858年和1860年东北边界的改变》 人物简介陆钦墀(1911-1977),字佳士,曾用化名陆志韦,原籍吴江,1911年生于苏州。 1938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专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及学生部干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代表中国学生出席世界学联在巴黎召开的大会及其它国际性的学生与青年的会议。1942—1946年在昆明云南大学执教。1943年10月在昆明经周新民、潘光旦介绍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1944年12月起为昆明《民主周刊》的发行人,负责筹备出版发行周刊。1945年以民盟云南省支部成员代表之一,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2月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候补委员,积极参加昆明“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 1946年,陆钦墀离开昆明调南京民盟总部工作。先后在南京、上海担任民盟总部秘书,直到1947年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时为止。这期间,他为促进国共和谈,反对内战而辛劳奔走,做了不少工作。同年底回到苏州,先后在振华女中、东吴大学附中任教。1948年7月,在苏筹组民盟地下组织,10月秘密成立民盟苏州支部,被推选为主任委员。积极开展民盟的地下工作,出版地下刊物《民工通讯》、《光明报》等,配合中共苏州地下组织,迎接苏州解放。 解放后,陆钦墀先后担任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苏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民盟苏州市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苏州市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1956年去吉林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工作。 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下放柳河县农村劳动,折磨成病;1976年11月始获准南返治病。 1977年8月8日病逝于苏州,终年66岁;1979年其错划右派得到改正昭雪。 人物事迹陆先生1945年末领衔与楚图南、费孝通同志等发表《国立云南大学72教职员支援“一二·一”运动宣言》、发行进步刊物《民主》周刊,等等。 其著述有《英法联军侵华史》、《中国近五十年史(1895-1945)》等;先生精通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在学术上亦有贡献,《1858年和1860年东北边界的改变》一文,是陆先生于1957年7月在教研室与校科学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同年“反右”运动中成为其定罪证据之一,说它“全系捏造与歪曲”,“其目的在向党和苏联进行污蔑”。 在现有的材料中,记录当时先生对反右运动的态度的用语,全是“极其恶劣”、“顽固到底”的字洋。这大约与其性格有关。他历年所填表格的本人优点栏中,填的都有:不畏强暴。而缺点栏则都有:不会随机应变。划右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是既不承认有什麼错误,也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分子。 而后来的右派摘帽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认罪”,在那钢铁硬汉都得服软的“改造”中,最终,他也不得不违心地随众承认这篇文章是“攻击苏联是赤色帝国主义,挑拨中苏关系,目的在於煽动中国人民去收复失地”。 1979年2月改正错划时认为上述结论“纯属强加于人的不实之词,应统统予以推倒”…… 人物佚事营救杜斌丞1946年3月,民盟常委、西北地区负责人杜斌丞在西安被胡宗南逮捕,杜的同乡、民盟中委韩卓如找到陆钦墀,希望能通过美国与司徒雷登的关系来进行营救。陆拜会了司徒,与前次谈李、闻事件时的积极态度截然相反,司徒的态度异常冷漠,最终也没有一句同意相助的话。 7、8月间,魏德迈来华“调查”,民盟决定,向他提交一份关于时局的“备忘录”,罗隆基起草后,由陆翻译成英语并打字后亲自送到美国大使馆。陆从上海到南京,准备与司徒进一步谈谈关于营救杜的事情,但使馆决定由魏得迈的政治顾问石博思接待,失去了再次努力的机会。 10月,杜斌丞被胡宗南杀害。为了国家的和平、民主事业,又一位民盟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受累文字狱陆钦墀先生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是因为当时写了一篇《1858年和1860年东北边界的改变》的文章而惹下大祸。 对于写作这篇文章的动因,作者是这样说的: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苏联的史学界有了一种生气勃勃的重新研究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和改写某些历史书的气象。在中国,自从党中央提出百家争鸣的号召以后,史学界也有了不少活跃的表现。本文不过是对于一件大可争议的题目,提出一些史实和意见,抛砖引玉,敬供中苏两国史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作参考。 这篇文章,用陆先生自己的话说,是探讨今天我们对近代史上东北边界的改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处理应该是怎样的”问题。 文章介绍了在19世纪中叶,我国东北领土的改变情况。即1858年5月28日订立的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国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仅留江东64屯有居民居住权与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1860年11月14日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又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并确定划界规定,据此规定1864年又将我国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划归俄国。接着文章批评了苏联历史书籍对这段史实的记载“有粉饰历史事实把它们简单化、片面化,不真实地阐述历史的情况”,同时还批评国内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里面竟然没有一句话提到1858-1860年东北边界的改变”、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与宋云彬《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同样不提这件事”。 作者对中国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的原因推测其“可能的理由”有三:“1.这是一件不愉快的历史,写出来可能不利于中苏友好;2.避免有人会提出‘我们应否收回失地’的问题;3.写出来不利于世界共产主义事业。”针对以上三个问题,作者一一作了分析解说。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作者还引用了苏联历史学家潘克拉托娃在苏共二十大上的发言:“某些著作者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违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点,把沙俄进行的侵略战争说成是正义战争,把19世纪末的俄法联盟或者沙俄对中国的政策等等理想化了,他们的这种看法,违反了历史事实……”在探讨“为什么苏共二十大以前苏联的某些历史学家会有这样粉饰历史事实的情况”的问题时,作者认为“也许这和斯大林的领导是有密切联系”。 显然,作者是受到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文章接着尖锐地批评了斯大林,他说:斯大林对于日俄战争的看法和列宁的看法不一致,他似乎认为旅顺口在1901年之前作为俄国的领土是一件正常的事。和列宁在1900年文章的精神不相一致。和粉饰沙俄的掠夺和压迫政策的历史书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和德皇威廉二世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通信文稿是有一致的地方。威廉在1898年曾写信给尼古拉说,俄占旅大和德占青岛是福音,是真理和光明在东方的宣扬,并且军队雄立在黄海之滨的俄德两国是应该受到黄种人的敬畏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