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隐公 |
释义 | 鲁隐公(前722年-前712年)名息姑,鲁国第十三代国君。鲁国首任国君伯禽是当年定立周朝规章礼仪的周公旦的长子,所以鲁国一向被认为是与周王室最亲且最有地位诸侯国,是所有诸侯国中保留周礼最完整的“礼仪之邦”,鲁国的国史也是最完备的。正因与此,这片土地终能产生孔子这样的旷世奇才,并根据鲁国国史改编成为流传千古的《春秋》经文。鲁隐公出名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当政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按周朝的传统礼法,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只因惠公死时太子姬允(即后来的桓公)还太小,于是隐公上台执政,却不是正式继承侯位(春秋经云:“不书即位,摄也”),而是摄政,意思是等太子成人之后,就要把政权还给太子。 关于鲁隐公即位时的年纪以及当时太子姬允的年纪,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鲁隐公2年,将长女伯姬嫁给纪国国君来看,即位时的年龄应该在35-40岁左右。而从鲁桓公3年迎娶文姜来看,太子姬允当时的年纪应该在6,7岁的样子。 大事记(前722年-前712年)春秋纪年之始鲁隐公出名的最大原因也许就是因为: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隐公朝的国际关系隐公朝一共11年。这段时间的国际局势的纷争主要发生在郑国,宋国和周政府,而鲁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都比较和平。鲁惠公晚年时,鲁与宋战。隐公即位后,立刻与宋国和好,恢复了传统的盟好关系。鲁隐公6年,又与新兴的郑国修好。在中原大国宋国和郑国的争斗中,鲁国一直保持中立。直到鲁隐公9年,因为宋国的外交失误,鲁国才开始倾向于郑国。 鲁隐公时期对于周边的小国的关系也是比较和睦的。即位之初,就和邾国签订盟约。隐公2年将女儿嫁给纪国国君,隐公8年,和莒国盟于浮来。隐公11年,滕国,薛国国君来朝,还对应该谁先参拜鲁君的问题发生争执,最后靠鲁隐公居中调解才罢。这些都反映了鲁隐公在对外关系上宽厚的方面。 公矢鱼于棠五年春,隐公又不顾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劝阻,大老远地非要跑到边境棠地(鲁地名,今山东省鱼台县新县治西南有观鱼台址,当为其地,近宋鲁边界)去看捕鱼,按当时礼法,打鱼是贱业,身为诸侯王去看这个热闹,是大大的掉价儿,“非礼也”,何况还是不远万里跑到边境去看热闹,所以《春秋》曰:“公矢鱼于棠”, 有讥讽之意。 初献六羽五年秋,隐公又主持了鲁太子生母陵寝的落成典礼,典礼上跳了个六佾之舞(执羽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礼法,第一,隐公只是摄政,鲁太子亲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该主持这个典礼,第二,这个舞跳得也不对,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隐公身为诸侯却搞了个六佾,就是谮礼,因此《春秋》里记录“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从此,礼崩乐坏,到后来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 隐公之死虽然六佾之舞违反礼法,但总体上说,隐公还是非常尊从传统礼法的,尤其是在鲁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比如,隐公三年,其生母声子死了,隐公虽然已经是国君,但仍然以庶母之礼葬之,远比不上惠公的嫡妻仲子去世时的排场。另外虽然摄政了十一年,却并没有侵吞太子政权的意思,反倒时时惦念着:“这国军宝座是我打的的,等他长大了,就让给他。”。隐公执政后期,开始在乡间修建别墅,以供自己养老之用。 隐公十一年(前712年)冬,鲁大夫羽父(姬翚)向鲁隐公申请当宰相。隐公答道:“我弟弟姬允已经长大了,马上就要上台了。你不妨直接去问他。”羽父却误会了隐公的意思,自作聪明地献计:“古人说:‘利器在手,不能让给别人’你弟弟已经长大了,恐怕对你不利,不如让我帮你杀掉他,免除你的后患。事成之后,你提升我为宰相怎么样?”隐公一听这个邪恶的主意,吓了一跳,马上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弟弟长大了,我也老了,别墅一完工,我就退休啦。国君之位是我弟弟的,我岂敢有非分之想?!” 隐公的这番话到底是真的无心犯上,还是担心羽父是太子姬允的间谍,今人不得而知。不过从后来的事看起来,前者似乎是正确的。羽父立刻发现自己已经坐在火炉口上,一旦姬允将来继位并听说此事,自己一定就掉到火炉里了。于是他产生了更加邪恶的想法。 羽父调头去找太子姬允说:“主上见你长大,今日特地唤我进宫,命我来杀了你呢。”姬允一听,吓得不轻。羽父于是又自告奋勇,信誓旦旦地保证:“不过我当然不会干这种肮脏的勾当,所以特来通报。您如果想自救,就要先下手为强。”姬允感激涕零说:“如果我不死,一定封你当宰相!” 可巧隐公做公子时,曾与郑国作战,被郑国俘虏,贿赂了郑国大夫尹氏才得以脱身,所以隐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园子里,时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里。羽父就趁隐公去祭拜时率军把隐公给杀了,并嫁祸给蒍氏,继而屠灭蒍氏家族。姬允上台,即为鲁桓公。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提拔羽父为宰相。 后世评价按谥法:“不尸其位曰隐”。 部分反映了后世对鲁隐公的评价:执政平庸,但没有野心。 不过鲁隐公没有大过失却不得善终,后世评价除了苛责桓公,笔伐羽父外,基本都认为他是咎由自取。清高士奇的批评尤其锋利中肯(见《左传纪事本末》卷五)。他认为: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惠公去世时,太子姬允已经6,7岁了。隐公此时之上策应该是学其祖宗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抱负以临群臣,听国政”。这样,自己代理国相,行摄政之事就名正言顺了,以后想归政于太子也比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从中挑拨,也难以找到借口。而现在,隐公成了事实上的国君,不管国人,大臣还是国际舆论,都承认这个事实,并且不知道他对太子的真实打算。虽然他有退隐的准备,但仍不足以安抚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绝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阴谋。所以,隐公有心让位,或有其事。但贪恋权位,犹豫不决,则是祸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约束下属,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他最终沉没也就理所当然了。 世系前任:鲁惠公 继任:鲁桓公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前722 己未 周平王49年 鲁隐公元年/秦文公44年/陈桓公23年/蔡宣侯28年 郑庄公22年 宋穆公七年 楚武王19年 齐僖公九年 晋鄂侯二年 曲沃庄伯九年 燕缪侯七年 卫桓公13年 曹桓公35年 杞武公29年 前721 庚申 周平王50年 鲁隐公二年/秦文公45年/陈桓公24年/蔡宣侯29年 郑庄公23年 宋穆公八年 楚武王20年 齐僖公十年 晋鄂侯三年 曲沃庄伯十年 燕缪侯八年 卫桓公14年 曹桓公36年 杞武公30年 前720 辛酉 周平王51年 鲁隐公三年/秦文公46年/陈桓公25年/蔡宣侯30年 郑庄公24年 宋穆公九年 楚武王21年 齐僖公11年 晋鄂侯四年 曲沃庄伯11年 燕缪侯九年 卫桓公15年 曹桓公37年 杞武公31年 前719 壬戌 周桓王元年 鲁隐公四年/秦文公47年/陈桓公26年/蔡宣侯31年 郑庄公25年 宋殇公元年 楚武王22年 齐僖公12年 晋鄂侯五年 曲沃庄伯12年 燕缪侯十年 卫桓公16年 曹桓公38年 杞武公32年 前718 癸亥 周桓王二年 鲁隐公五年/秦文公48年/陈桓公27年/蔡宣侯32年 郑庄公26年 宋殇公二年 楚武王23年 齐僖公13年 晋鄂侯六年 曲沃庄伯13年 燕缪侯11年 卫宣公元年 曹桓公39年 杞武公33年 前717 甲子 周桓王三年 鲁隐公六年/秦文公49年/陈桓公28年/蔡宣侯33年 郑庄公27年 宋殇公三年 楚武王24年 齐僖公14年 晋哀侯元年 曲沃庄伯14年 燕缪侯12年 卫宣公二年 曹桓公40年 杞武公34年 前716 乙丑 周桓王四年 鲁隐公七年/秦文公50年/陈桓公29年/蔡宣侯34年 郑庄公28年 宋殇公四年 楚武王25年 齐僖公15年 晋哀侯二年 曲沃庄伯15年 燕缪侯13年 卫宣公三年 曹桓公41年 杞武公35年 前715 丙寅 周桓王五年 鲁隐公八年/秦宁公元年/陈桓公30年/蔡宣侯35年 郑庄公29年 宋殇公五年 楚武王26年 齐僖公16年 晋哀侯三年 曲沃武公元年 燕缪侯14年 卫宣公四年 曹桓公42年 杞武公36年 前714 丁卯 周桓王六年 鲁隐公九年/秦宁公二年/陈桓公31年/蔡桓侯元年 郑庄公30年 宋殇公六年 楚武王27年 齐僖公17年 晋哀侯四年 曲沃武公二年 燕缪侯15年 卫宣公五年 曹桓公43年 杞武公37年 前713 戊辰 周桓王七年 鲁隐公十年/秦宁公三年/陈桓公32年/蔡桓侯二年 郑庄公31年 宋殇公七年 楚武王28年 齐僖公18年 晋哀侯五年 曲沃武公三年 燕缪侯16年 卫宣公六年 曹桓公44年 杞武公38年 前712 己巳 周桓王八年 鲁隐公11年/秦宁公四年/陈桓公33年/蔡桓侯三年 郑庄公32年 宋殇公八年 楚武王29年 齐僖公19年 晋哀侯六年 曲沃武公四年 燕缪侯17年 卫宣公七年 曹桓公45年 杞武公39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