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鲁国之法
释义

出处

吕氏春秋

选自明朝的冯梦龙著《智囊》

正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的事,可以改变人们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你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注释

1)为臣妾:做奴隶。

2)府:指国库

3)赐:子贡的名

4)子路:孔子学生。

5)于:在

6)举:做

7)移:改变

8)施:给予,传授

9)适:适合

10)寡:少

11)府:国库

12)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13)子贡: 孔子的学生

14)赐:子贡的名

15)子路:孔子的学生

16)损:损害

17)复:再

18)之:的

19)易:改变

20)而:表承接

意义

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对事情看得透彻,分析出情形。

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无疑是提高了道德的评定标准:

如果大家赎回了鲁国奴隶,而又去报销赎金,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了。

这样会导致那些贫穷的人们不再去赎回鲁国子民了。

阅读训练

1概括子贡所做的事。

子贡赎了一名在外沦为奴仆的鲁国人,回了鲁国却不要国家的赔偿金。

2、孔子对他的做法是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孔子不赞同子贡的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仿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非独:

文言固定短语,相当于“不仅”,“不只”。上文中非独指“不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