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卢姬
释义

人物简介

1、卢姬,即为卢女也,魏武帝的宫女。相传三国魏武帝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宋郭茂倩题解:“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晩,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

2、指金陵歌姬莫愁,因为嫁给卢家而被称为卢姬。据考证,卢姬原指战国末期楚国郢州石城歌舞家莫愁,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悲,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阳春白雪》成为千古绝唱。

3、旧时诗文中,有的混同误认为即是洛阳的莫愁(嫁为卢家妇)。洛阳莫愁女,著名的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是写她的:“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人笔下的“莫愁”,真正是位“解语花”。梁武帝也有首诗写她,写得更具体,诗名曰:《河中之歌》:“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宝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这里把莫愁女的籍贯、身世、家境都作了叙述。

4、因古时卢姬擅歌舞、鼓琴,此后“卢女”泛指擅奏乐器的女子。

5、明歌伎卢玉秀,因歌舞超绝,谢三秀作诗《听卢姬歌二首》中,此诗又名《咏歌伎卢玉秀》,从而卢玉秀名留。

相关诗文

卢姬篇

崔颢 (唐)

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

魏王绮楼十二重,水晶帘箔绣芙蓉。

白玉栏干金作柱,楼上朝朝学歌舞。

前堂后堂罗袖人,南窗北窗花发春。

翠幌珠帘斗丝管,一弹一奏云欲断。

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佩玉生光辉。①

人生今日得娇贵,谁道卢姬身细微。 ①鸣环佩玉:明眼人一看便知崔颢影射的是杨贵妃及其从兄杨国忠。在贵妃得宠、杨氏窃柄弄权、位极人臣、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的时候,崔颢敢于指出来,并写出“人生今日得骄贵,谁道卢姬身细微”(见《卢姬篇》)“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见《长安道》)等针砭时弊、讽刺杨氏的诗篇,无疑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落花诗(30首选 一)

(明) 唐寅

貌娇命薄两难全,莺老花残谢世缘。

年长卢姬悲晚嫁,日高黄鸟唤春眠。

人生自古稀七十,斗酒何论价十千。

痛惜秾纤又迟暮,好烧银烛覆觥船。

金陵竹枝词 (二首)

柳应芳 (明)

(一)

旧院后门春草新,前门又听叫官身。

卢姬已嫁徐娘老,歌舞行中有几人。

(二)

御前队子小梨园,长奉千秋万岁欢。

一自武宗巡幸后,可怜跳与外人看。

《和周繇》

(唐 )温庭筠

齐马驰千驷,卢姬逞十三。玳筵方喜睐,金勒自走覃。

堕珥情初洽,鸣鞭战未酣。神交花冉冉,眉语柳毵毵。

却略青鸾镜,翘翻翠凤篸。专城有佳对,宁肯顾春蚕。

《赋得空闺怨诗》

 隋 江总

荡妻怨独守。卢姬伤独居。

瑟上调弦落。机中织素余。

自羞泪无燥。翻觉梦成虚。

复嗟长信阁。寂寂往来疎。

《夜行自戏六五言》

宋 晁说之

触热褦襶几许,我生何艰哉。

九天星斗初转,汲井意徘徊。

不解鸣珂帝所,踉蹡没尘埃。

为问晚嫁卢姬,一笑为谁开。

卢姬传说

莫愁女——卢姬

卢姬: 姓卢,名莫愁。莫愁女,生卒年待考。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郢州(今日湖北钟祥)人,生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貌美如仙,爱好歌舞。十六七岁时被楚顷襄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寡和高曲《阳春白雪》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后因未婚夫放逐三吴扬州而投汉江,幸被渔夫救起,不知所终。

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地啼哭,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搔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莫愁女生在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汉江河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母进城卖桃,有时在江中、湖里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她一学就会。

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的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肢,亭亭玉立,靥靥酒窝,笑缀缨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莲荷包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楚襄王把她征进了宫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先千里之遥,襄哥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王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不尽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载着襄哥的船儿远去,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赴投了汉江。

谢三秀作《听卢姬歌二首》

在明代文坛,谢三秀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在戏剧批评方面,谢三秀也是颇有建树的剧评家。他最早从“声色技艺”的美学观来评论戏曲演员。

谢三秀约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字君采,号元瑞,贵州新贵(今贵阳)人,祖籍扬州兴化。他博学多才,但官运不通,性好远游,喜交名士。其《雪鸿堂诗集》(录诗千余首)和《远条堂诗》,广传江南各地。谢三秀与戏剧大师汤显祖(公元1550年—1616年)交情甚厚,互慕才学。汤、谢二人的人生经历、政治思想、文学观念颇为相似。汤、谢二人的交往,尤其是汤显祖的“贵生说”对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有较大影响。

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充分体现在《听卢姬歌二首》中。此诗又名《咏歌伎卢玉秀》。诗云:

草色罗裙玉腻肤,歌喉一串曰南珠。

莫愁老去梁尘歇,此夜佳人道姓卢。

垂柳丝丝拂曙烟,文莺百啭绣帘前。

卢家少妇能娱客,肠断箜篌十五弦。

这首剧评诗赞扬卢玉秀歌喉如“南珠”般清脆,“文莺”般婉转;称她是具有“玉腻肤”的“佳人”,能弹奏有十五根琴弦的中型卧式箜篌(可见她演唱的是用弦管伴奏的昆曲),令人魂销“肠断”。这无疑是从美学的层面提出了一个评论演员素质高低的“声”、“色”和“技艺”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深刻、精当的戏剧理念。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表演艺术。它将文学(剧本或条纲、诗词曲)、音乐(唱腔或声乐、器乐)、舞蹈(舞蹈、武打)、表演(做功、念白、杂技)、美术(勾脸、梳头)、服装(制作、扎靠)、道具(把子、马鞭、车旗)等方面的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到了近现代,戏曲还融进了导演、制景、绘景(软景、硬景、幻灯片)、雕塑、建筑、灯光、音响、效果以及电脑技术等等艺术因素。它虽然是综合体,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个主体、一个主导,这便是演员的表演艺术。其他的艺术因素都为台上的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的表演服务。因此,史家称之为“角儿制”。古人称戏曲为“声色之艺”,也是着眼于演员的表演。迄今为止,在戏曲界能称为“角儿”的演员,仍必须具备三点:第一要有超群的“唱”(“声”);第二要有俊美的“扮相”(“色”);第三要有惊人的“绝活”(“技艺”)。谢三秀看到并抓住了中国戏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演员为中心的特色(它没有西方戏剧的导演中心),由此出发提出了评论演员艺术高低的“声色技艺”的观点,这就抓住了中国戏曲最本质的方面。另一方面,“声色技艺”观立足于“人”的观念。在上述戏曲的诸多艺术因素中,谢三秀首先看重的是人的因素,是作为人的演员所具备的艺术嗓音、艺术色相和所能达到的极限技艺。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他受到了汤显祖“贵生说”的影响。在诗中,谢三秀对卢玉秀从“夜”弹唱到“曙”,辛苦“娱客”的生存方式,对她虽有“玉腻”的肌肤,但已入“少妇”年纪,有“老去”之“愁”的命运,流露出真切的同情。这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优们的人生、人权的关注。由此表现出谢三秀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谢三秀以声色技艺观来评论女伶时,往往侧重于赞颂女性的阴柔之美。如剧评诗诗云:睡起听残莺,江窗漫理筝;柘枝元自媚,桃李本多情。月写低鬟影,风摇集佩声;妆成恐人妒,楼上独盈盈。此诗以烘云托月的笔法,评说女伶王玉华的妩媚与多情,写得有声(“风摇集佩声”)有色(“月写低鬟影”),尤其是“妆成恐人妒”一句,点出王玉华在舞台上的风采神韵,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因此,她也极为孤独。 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在中国戏剧批评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