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爱华 |
释义 | 卢爱华,山东济宁人。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功勋烙画艺术家、国家一级艺术委员、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名人协会中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2004年成立曲阜孔子烙画研究院,现任院长。 中文名:卢爱华 别名:铁凝、金笔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济宁 出生日期:1956年 职业:烙画 毕业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烙画创作 代表作品:中国烙画第三代卢派水墨烙画 画家卢爱华卢爱华,字铁凝、号金笔。1956年出生于中国孔孟之乡山东济宁市。他自幼酷爱绘画,几十年来先后从事美陶设计、绘画、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在探索书画、烙画艺术过程中坚持涉古铸金、博采众长,自成风格,独创一派并成绩卓著。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并被特邀入编《世界华人专家名典》、《艺术评论杂志》、《文艺年志》、《中国书画报》、《亚太地区名家画集》等书画文献;绢本烙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在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会收藏。 2007年3月在国家政协礼堂举办的大型全国名家邀请展,烙画作品《十八罗汉图》获奖并收藏。 2007年6月26日由山东省政府、省宣传部、省美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迎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型画展”宣纸烙画《茅屋风情》特邀参展,倍受名家好评。 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烙画结缘,从此开始了烙画的创作与研究,最终使中国宣纸、丝绢烙画的艺术达到了中国画的水墨效果,再现了中国画的水墨韵味,风格独特,使中国古老的民间工艺进入了中国画的艺术领域,他为中国烙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4年他创办了“山东省济宁市孔孟烙画艺术研究院”。 2006年,卢派水墨烙画艺术通过了ISQ9000资质认证和ISE艺术品价值评定。 2006年他被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命名为“中国烙画第三代卢派水墨烙画艺术创始人”,“功勋烙画艺术家”和“国家一级艺术委员”的荣誉称号。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世界杰出华人协会”会员。 “中日韩新书画家友好联盟”、“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国画家协会”理事。 “中华名人协会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纸与火艺术探索者——卢爱华的烙画创作和研究之路 提起烙画,大家并不陌生,中国古代称烙画为“火针刺绣”,近代称为 “烫画”、现在称为烙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工艺之一。古时的烙画是用烧热的铁扦,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它依附于葵扇、檀香扇、葫芦、竹帘、竹筷等实用性的器物,成为附属性的点缀和装饰。在内容上,烙画仍是以“二次创作”的临摹、复制面貌出现,还没有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独立的艺术品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时兴的家具“大立柜”的装饰图案,主要就是烙在木面上的各种烙画。虽然烙画成为风行的家具装饰,但是它的生存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专业画家看不起这种没有地位的技艺,民间艺人仅仅停留在加工和制作的层面,没有创作和整理研究的能力,烙画的魅力一直没有得到发掘和展现,更没有技法上的总结和理论上的研究。 卢爱华与烙画的缘分源自他在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遇于烙画结缘,从小就迷恋于绘画的他,被艺术所陶醉,从此走向了用木质板烙画的创作与研究。1992年他放弃了一切工作,专业学习研究烙画,开始选用素描纸和绫上烙画,1995年烙画在选用画材上又上了一个高度,在宣纸和丝绢上烙画,初期难度很大,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在2002年终于突破了这一历史性的重大难题,宣纸和绢烙画的艺术效果已能达到中国画的水墨效果,艺术色彩风格独特,既有国画的水墨感又有民间的工艺手法。她是水墨艺术和民间工艺相结合,使其融为一体的双重艺术。他创作的烙画作品在那时很受赞扬,成为能登上艺术殿堂的精品,而从烙画发展的历史来看,卢爱华创作的这些作品,的确是以烙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开山之作,结束了烙画作为附属性装饰品的局面,这在烙画的发展史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 成就的取得激发了卢爱华要把烙画继续研究下去的决心。而是他这时已经把烙画视为中国美术史的一个课题来做,开始系统地研究起烙画。他不但研究烙画的技法、工具,还研究烙画的源流与发展,他在大量的文献中寻找关于烙画的记载,如同大海捞针,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烙画艺术方方面面的史料和艺术技法。更可贵的是,他认为要搞好烙画的研究,一定要有更多的艺术学养,他开始求学中国画和素描,希望将吸收来的相关营养运用到烙画艺术中,来提高烙画的艺术水平和表现技巧,以及烙画艺术的原创能力。在卢爱华的心中,中国画是最能表现人的灵性和品味的艺术形式,他对中国画的喜爱和兴趣程度超过一切,他认为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会为烙画和其他门类的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而从高处着眼和大处着手,才能不断提高烙画的品味和水准。他在烙画的创作中,在各种木板、纸张和绢面上,实践着他的体验和感悟。他发现烙画艺术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中国传统绘画的勾、勒、点、染、皱、擦、写意、白描等技法都能在烙画中找到表现空间。而以烙铁为笔,如同传统绘画中的墨分五色,还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使画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丰富的表现力。在视觉效果上,烙画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既能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能呈现西方绘画的写实效果,更具有其它绘画所不能达到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在木材介面上,可以利用木板的自然纹理和色彩,通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可使这种纹理和色彩变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或为水,或为云,或为峰峦,或为拟形的物象,而浑然天成的木味效果,别有一番自然的独特韵味。这无疑大大拓展了烙画的题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川人物、建筑风景,都可以成为烙画表现的内容。 随着烙画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的烙画创作人员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有很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和画家,都以烙画为手段进行原创性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烙画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欣赏的艺术形式。许多专门从事烙画研究的画家大胆革新烙画工具,进行各种技法的尝试,力图在题材上赋予烙画新的意境和内容,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烙画作品被创作出来,还有的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更加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 卢爱华是一个永远不满足现状的艺术家,他在研究和创作烙画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画的学习和探索,他的画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也借鉴西方绘画的精髓,技法独特,立意清新,气势磅礴,性格鲜明,他对中国烙画的研究独辟蹊径,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省市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其艺术成果。在中国画艺术领域,他的水墨烙画作品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的空白。 2004年他创办了济宁市孔孟烙画艺术研究院,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传授技艺,培养美术人才,国内各地幕名求学者甚多。作为一位烙画家,他无疑十分成功。但是当谈到烙画艺术的地位和命运时,这位艺术家感慨的说:“烙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有责任有信心的把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提高,我是烙画家,对烙画的学习研究也已经二十多年了,中国烙画能有今天的发展地位,为此感到非常的欣慰,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烙画的发展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是一位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对于烙画的情感和责任心,一直促使他不断地鞭策自己。 中国烙画源流与发展中国烙画历史悠久,在民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绘画艺术门类。使它成为一个独立新的绘画品种。 烙画的价值,不只在画面的内容与形式风格,而首先在他的材料工具及其使用特色。“烙”不同于描、画、刻,——效果不同,操作方法不同,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体验感受亦不同。艺术是一种自由创作活动,包括心手相应的自由,想象与幻想的自由。用一种不同寻常的工具,在看似难以作画的材料上作出动人的画面,也属于一种心手相应的创造。烙画山水、花鸟和人物,其根由不在画本身的特异而在材料工具及其使用的特异,正基于此。某种意想不到的工具所作出的画,或某种意想不到的材料所显示的效果,可以激发与满足人们的新奇心理,唤起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欲烙画,也叫烫画或火画。熨与烫、烙等字意相同,有时合用,如熨烫、熨烙或烙烫等。因此各地对烙画的叫法不一。但都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竹木等物体上熨烫出烙痕来作画。十年前,人们对烫画与烙画的名字无有疑义,原本是一个画种。但科技的进步,人们发明了烫画机。是将一种具有特殊颜料的图案通过烫画机加热后,转印到另一物体如布料。因此,烫画与烙画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姊妹艺术。 在中国文化艺术腾飞发展的今天,烙画已不再是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株无名的小花,开放在名花异草之下,与世无争,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芳香。在这百花齐放,文艺复兴的时代,烙画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传播媒体的推动,在艺园里争香斗艳,大展风姿。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不断报道各地的烙画高手和杰作。全国性的美展或艺术博览会,总少不了烙画参加展出。打开电脑,在互联网上搜索“烙画”词条,那琳琅满目的烙画介绍、烙画信息数不胜数。有终身以烙画为职业的烙画大师,也有业余消遣的烙画爱好者。有的带着烙画作品,周游世界各国,为了增进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也有的把烙画艺术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办起了烙画厂或专卖店,其产品不但满足了国内人们家居装饰的审美需求,还远销国外。有些地区还创办了烙画研究院、烙画学校、烙画艺术网。可见中国的烙画艺术已经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中国的烙画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地讯猛发展,不但烙画人员结构有很大的变化,而且烙画工具的改革、烙画工艺的革新、大胆尝试烙画材质、烙画题材的拓展都是前所未有的。烙画发展至今天,不但能参加全国美展,还参加中国或国际艺术博览会。又因科技的进步,电烫笔的发明也取代了以火炉,煤油灯为热源的铁钩子等火烙铁,工具是不断花样翻新。烙画材料也由单一的木质材料拓展到布、纸、绢和皮革等广泛的材质。不同的材质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烙画题材也是多种多样。小到花鸟鱼虫,大到飞禽走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山水、亭台楼阁;还是外国风光、高楼大厦;无论写实、写意、装饰图案;还是写实效果的名人肖像。用烙画表现是无所不能。尤其是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到这一行列,使这一具有发展前景的烙画艺术更增添了新的活力。 烙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何时何地产生烙画,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也没有久远的烙画实物佐证。但可以从一点证明烙画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寻本溯源,早在商周以前,人类就有了熨烙活动。我国已故著名文字学家康殷先生撰写的《文字源流浅说》第五章中曾详细论述了熨字的演变过程 由此推断熨烙活动早于文字之前,但这种熨烙活动是否会产生熨烙的痕迹呢?这就靠每个人去联想了。我认为这种熨烙活动对熨烙的痕迹会产生必然的联系。那么这种痕迹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人们的记事符号或简单的图形。是一种由无意识艺术行为转变为简单的意识艺术行为。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汉墓出土的烙马印,是迄今知道最早的烫具。这些烙印戳记标示的是漆匜的产地,是汉初蜀郡成都市府作坊手工业的制品。这就为传说汉代蜀地曾出现烙花筷子和烙画工艺品提共了有力的证据。 《中国艺术家征略》还记载:古今诸美术家“张王贤火笔竹器,皆名闻朝野,信今传后无疑也。”1984年〈河南二轻信息报〉介绍南阳烙画,据考证: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由擅长绘画的南阳人士赵绘三初试而成。后经历代艺人的继承,使这一传统工艺得以流传。 由此可知,在清末烙画已初具雏形。但百余年来由于社会的局限,烙画却没有太大的发展。1987年编《词海》艺术分册对烙画是这样介绍的:“烙花,也叫烫花。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用烧热的铁扦,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以河南南阳所生产的较为著名。”《词海》记载的不十分准确,但证明编纂《词海》之前,烙画在全国还没有普及,其工艺,题材和创作水平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阶段。 关于烙画的发源地,各家说法不一。河南说:南阳是中国的烙画发源地,但据考证,南阳的烙画也仅有百余年的历史;朝鲜说:烙画是朝鲜传统的民间工艺,据有悠久的历史,但中朝两国是近邻,传统文化的近似,很难说谁影响着谁;东北说:烙画起源于东北,理由是东北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烙画材料——木材。更有说法:最早起源于山火,山林失火后,人们进山伐木,剥开树干上的缠藤,惊现出美丽的花纹,受之启发,匠人以绳代缠藤,自行烘制,由此产生了美丽的烙花。这种说法虽有道理,却不见史料记载。 最近在网上发布的一条烙画消息:广州中山大学法语系教授程曾后先生是研究“雨果与中国”问题的学者。当他1989年走进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间体现中国情结的客厅里时,惊奇地发现:这个客厅的四面墙上有几十幅中国题材的烙画,是雨果为情人朱丽叶在根西岛的居所“高城仙境”的客厅亲自设计和制作的。 雨果的生年正是中国清朝的晚期但没有证据证明雨果和中国绘画有过直接的接触。无论烙画形式和烙画题材都与清末中国绘画艺术极为相似。这就在烙画史或美术史上留下了一个迷团。 综各家烙画源流之说,烙画应该产生于世界各地。它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也就象是一条大江大河,是由众多的支流汇聚而成。因此考证烙画的唯一发源地是无益的。但中国烙画现在已领先于世界是无争的事实。 中国烙画艺术阶段划分卢爱华,卢派水墨烙画创始人,学习研究烙画20余年,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烙画经验和技法,他把中国烙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的艺术阶段。 第一代烙画:中国早期烙画画材是木质板、竹器和坚硬植物等。从艺术的角度看只能属于民间工艺,并且发展缓慢,直到清光绪年间,才被民间艺人重新整理,历经沧桑,逐渐形成了几大派系,为中国烙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烙画:在第一代烙画艺术的基础上,烙画艺人又大胆创新,从80年代开始尝试用纸、绢烙画,可是在艺术笔法和技艺上与第一代烙画区分微妙,只是画材的区别,并且画面损伤严重没有艺术价值,又不便于收藏。要使中国烙画要走向中国画的艺术领域必须还要更加深入研究创新。 第三代烙画:在前两代烙画的基础上,他总结过去技法上的不足与经验,又经过数年的研究与实践,新的烙画艺术技法终于研究成功。他把无法表现水墨感的传统民间烙画工艺推向了中国画的艺术领域,使古老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现代的水墨烙画艺术精品。第三代烙画艺术不仅能在宣纸、丝绢上画出工笔、写意、素描、书法而且更适合传统的笔法。第三代水墨烙画其作品古朴典雅、精美绝伦,烙画仿古山水,墨韵浑厚、笔力雄健,据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画艺术领域又添奇葩是美术界的一枝独秀。 卢爱华把这种创新的现代水墨烙画定名为“中国烙画第三代卢派水墨烙画”。 音乐学硕士卢爱华卢爱华 讲师,音乐学硕士,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论研究会会员。 艺术经历教授课程1、戏曲音乐理论基础 专业课;周学时:2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三届共300人。 2、和声学 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七届共1050人。 3、曲式与作品分析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七届750人。 教学奖励2004年获聊城大学第八届中青年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2006年获聊城大学首届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2007年获聊城大学艺术学院首届教学新星奖 研究课题《二泉映月旋律发展模式研究》校级课题 2009-2011 课题负责人。 研究论文1.《试论豫剧音乐的板式问题》发表在2002.4《戏剧丛刊》。 2.《从戏曲音乐谈20世纪“中国音乐出路”之论争》发表于《戏曲音乐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8。 3.《论板腔体戏曲音乐体制的节奏思维渊源脉络及成因》发表在2006.2《艺术百家》。 4.《普通高校戏曲教育技术策略思考》发表在2010.3《艺术教育》。 5.《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三人对唱唱段的音乐分析》发表在2011.2《戏曲艺术》 科研获奖1.《从戏曲音乐谈20世纪“中国音乐出路”之论争》获2002年第四届中国戏曲音乐论文、论著评比二等奖 2.《试论豫剧音乐的板式问题》获2002年第四届中国戏曲音乐论文、论著评比三等奖 3.《论板腔体戏曲音乐体制的节奏思维》获2004年第五届中国戏曲音乐论文、论著评比二等奖 4.《论板腔体戏曲音乐体制的节奏思维》获山东省文化厅2005年度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一等奖。 5.《普通高校戏曲教育技术策略思考》获2008年省教育厅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6.《普通高校戏曲教育技术策略思考》获2009年教育部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7.《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三人对唱唱段的音乐分析》获2009年第七届中国戏曲音乐论文、论著评比一等 奖。 8.《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三人对唱唱段的音乐分析》获山东省文化厅2011年度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三等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