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芦笋茎枯病 |
释义 | 茎枯病介绍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各芦笋产区几乎都有发生。芦笋茎枯病被称为芦笋的癌症, 轻时植株零星枯死,产量减少;重时全田毁灭,产量绝收,给广大笋农造成巨大损失。多年来,国内外在芦笋茎枯病的防治研究和实践中,积累出许多成熟的控防经验。控制芦笋茎枯病的发生是项综合配套措施,必须采取"防控结合,全程监控"。 茎枯病症状又叫芦笋茎腐病。主要危害茎、侧枝。开始在茎上出现水浸状斑点,扩大成梭形或线形暗褐色斑,最后呈长纺锤形或椭圆形,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斑绕茎一周后,病部以上的茎叶干枯,严重地块,似火烧状。 芦笋茎枯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茎、侧枝或叶子上。发病初期病原菌感染植株,形成纺锤形的深棕色的伤痕,病斑梭形或短线形,周围是亲水的边缘,呈现水肿状。随后病斑伤痕不规则地扩展开来,逐渐扩大,中心部凹陷,呈赤褐色,斑中最后变成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待病斑绕茎一周时,被侵染的茎、枝便干枯死亡。病茎感病部位易折断。在雨季,从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上放出的器孢子被雨水冲出,对紧靠土壤的芦笋茎基部造成继发性感染。由于器孢子的大规模感染,整个茎的基部马上就布满了伤痕。患病的植株一下子就突然变黄了、枯萎了并最终死掉了。 发病原理芦笋茎枯病的致病病原菌为天门冬茎点霉菌,广泛的存活在自然界中,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就会广泛传播。茎枯病的大量发生要有几个条件相互吻合,大量的病原菌是发病的首要条件;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需要湿度,包括降雨和浇水;另外空气流通情况和温度高低对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影响很大;最后病原菌的侵染的最初载体是大量的芦笋嫩茎和实生幼苗。这几个因素吻合在一起,茎枯病就会大量发生。 发病原因 1.抗性差面积大:目前芦笋栽培的主要品种都不是一代品种,占总面积80%,抗病性能逐年降低,一旦环境适宜,将大面积发病。 2.条件好利发病: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6-35℃,适温23-26℃。在35℃以上或10℃以下,分生孢子不萌发。春季气温的高低与发病早晚密切相关。尤其是7、8、9月份高温高湿,正是芦笋营养生长阶段,也是病菌侵染传播高峰期。病株率基本是随降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每次雨后10天,田间就出现一次发病高峰。 3.重N肥轻磷钾:氮肥用量过多,营养生长过旺,大部分笋农为追求眼前利益,重施N肥或只施N肥,使笋株生长茂密,茎杆细胞壁嫩而薄,病菌极易入浸.据调查施N、P、K三元素复合肥,发病株率仅占10%,仅施尿素,发病株率占58%。 4.清不净发病重:目前多数农户都及时清园,但仍有部分农户不清园或清园不彻底不及时。据调查铲除芦笋枯枝,并清出地外烧毁,真正做到了彻底清园,第二年发病仅占5%。春季3月份封垅前才清园的,发病株率为58%。 发病规律芦笋茎枯病的致病病原菌为天门冬茎点霉菌。该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株上或土中越冬。来年再由孢子器中飞出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耕作工具等多种传播途径,初次侵害嫩茎以后从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中放出的孢子被雨水冲出,借气流及雨水反溅,对芦笋茎基部造成继发性感染.病菌于茎幼嫩时最易入侵,一般在嫩茎长出10天感染率最高.在芦笋整个生长季节,浸染周期平均10-12天,病菌可进行10多次反复侵染病害在一年中消长可分两个阶段:一是病害扩展期,即开始发病的30-40天内。此期病株率尚低,病情发展缓慢;二是病害严重期,即发病40天以后。田间病株率达40%以上,此期约从7月下旬或8月份开始,同时笋丛逐渐变密,加上雨季来临,给病害发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而压低前期病情,对控制后期发病有很大作用。 详细的防治措施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切断发病的几个条件入手,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防治芦笋茎枯病最廉价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芦笋品种间对茎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F1代杂交种比F2代种子抗病性好得多。因此种植芦笋时要注意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如Grande、Jersey Giant、Apollo 等F1代杂交种。对于目前已发病的笋田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减少病原菌是防治芦笋茎枯病的首要,一般来说新笋田发病较轻,老笋田菌源基数大,发病早而重。新笋田的病菌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种子带菌;二是老笋区的病菌随风或雨水传播而来。因此保持芦笋田间的清洁卫生,去除田间老的茎梗和患病的植株,并将病株迅速晒干、烧毁,对于减少病原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最重要的疾病控制措施。已感染了茎枯病的地块,要特别注意冬季的清园和根茬灭菌。由于茎枯病病原菌能在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因此,为了减少病源,冬季清园时,一定要彻底、干净,将病枝落叶清除出笋田,晾干并集中烧掉。清园最好提前到11月底进行,结束后再用500倍45%多菌灵药液、0.4%波尔多液(即0.2公斤硫酸铜+0.2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进行土壤消毒。 2.要搞好夏季笋田的管理,减少发病因素,雨季要注意排涝,防止大田积水。要适时中耕除草并及时清除病茎,控制笋田的母茎留量,一般1.2茎粗的母茎每15平方米不超过120个,多余的要疏掉。定植后第二年的笋田切忌套种其它作物,以防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合理调整采收期,使嫩茎大量出土与梅雨期错开,多余的或病劣嫩茎应及时拔除,从而减轻病菌感染和推迟发病。 3.要合理施肥,要重视有机肥和适量钾、磷肥的施入,控制氮肥施用量,促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据我们多年试验,增施钾肥和钼肥,对增强寄主抗病性和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 4.药剂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嫩茎抽发后要及时喷药,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喷药一定要均匀,以喷洒嫩茎、茎枝为主,切不可只喷枝叶。发病初期5-7天喷一次,发病高峰期1-3天喷一遍。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重喷。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可选用2-3种药剂轮换使用。 目前,生产中用于防治茎枯病的药剂主要有:50%多菌灵500-600倍液,用于土壤消毒和发病期间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175-250克兑水喷雾防治;世高(Score 10%WG)1000倍液 + 75%百菌清600倍液喷雾;50%苯莱特乳油, 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大富丹(Ditolatan)可湿性粉剂, 800倍稀释液喷洒;0.4%波尔多液(即0.2公斤硫酸铜+0.2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喷洒;氢氧化铜: 1.0-1.4公斤/公顷的施用比例加入足够的水以完全覆盖芦笋株丛。应在芦笋株丛部分存在游离水分的高湿度下施用,施用期间间隔7-14天。可与代森锰锌交错施用,时间上错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