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头山文峰塔 |
释义 | 简介在林州城东的龙头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七层古塔,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龙头山文峰塔。此塔建于何时?为何建于此地?又为何以“文峰”作名?查阅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难找到答案。 历史记忆在从明崇祯丁丑(1637)到清康熙丁未(1667)的30年间,林州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升、王辅运、牛君藩、王 鼐 、刘泽溥等8人考中了进士。也就是说,在这30年中,每隔3—4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枋题名。然而,自刘泽溥之后的140余年间,林州却再也没出过进士。这一反常现象,在当时引发了许多猜测。其中有人认为:林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县城东西两山高度失衡,造成地失其利,因“地利”因素缺失,故人才难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 羌举人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后,他听信这些人的建议,经过实地考察,拟定在龙头山顶建座石塔以振文风。次年(1747)工程开工,数月之后,一座3层高的石塔便建成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时任知县袁铭泰又继而续之,将3层改建为7层,历时4月完工。并将此塔命名为“文峰塔”。对此塔名稍加分析,便不难看出当年的当政者“企盼林州文坛精英人才辈出”的良苦用心。 人文历史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自建塔以后的清道光乙甲(1848)至光绪癸卯(1903)的55年中,从这林州这块土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鸾、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等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其中1853、1860、1862都是一年双进士,三个年头出了6位。还有的是一门三进士、一门双进士。然而,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成绩却根本没记到文峰塔的账上。面是如实记载了一邹(邹蔚祖)二周(周百顺、周起滨)等几任知县的尊师重教之功。 现状文峰塔始建至今已近260个春秋,重修至今也已169年,在这160多年中,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及暴风的考验,现在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颠,它的存在是先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更是研究我市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