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首坝 |
释义 | 龙首坝是一座石拱滚水坝,它横跨于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行政村管辖的状头村村西,处于与蒲城县西头乡交界的洛河下游。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 该坝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 简介该坝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建成的,它位于澄城县交道镇西南8.5公里处,距离县城17公里。坝为石拱滚水坝,坝轴为弧形,坝面为渥奇式。坝高16.2米,顶长18 7.67米,顶宽5米,坝基最大宽22.5米。坝体用工157669个,用石料20525立方米,用沙7290立方米,用水泥12092桶,支付银元217881元。 该坝由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倡导,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主持规划,总工程师孙绍宗率队堪测并全面负责工程实施,工程师李奎顺具体设计,于1934年5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 当时的中央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了“龙首坝”坝名,并在坝东建亭上立碑留念,“龙首坝”纪念亭也是仿古木结构建筑,古朴大方。 龙首坝工程建筑宏伟,附近沟壑纵横,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坝下河床狭窄,形成了状如“壶口”的瀑布和险滩、湿地、龙眼、龙潭等自然景观;下游1公里处还有著名的温泉,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龙首渠是西汉时修建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引水工程。相传在开凿此渠过程中挖出大量化石,因古代人们把化石看作是龙骨,所以就把这条渠叫作龙首渠。 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17年),为了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20公里)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6万多公顷碱卤之地, 有一个叫庄熊罴(pí)的人向汉武帝上奏,建议由北向南修建一条引洛河水的灌溉渠道。由于灌区地势高亢,必须抬高引水道,而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大荔境内)下时,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调士卒1万余人,历时10年才告竣工。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龙首坝工程建筑宏伟,附近沟壑纵横,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坝下河床狭窄,形成了状如“壶口”的瀑布和险滩、湿地、龙眼、龙潭等自然景观;下游1公里处还有著名的温泉,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好地方。龙首坝于1985年4月被澄城县人民政府确立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