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庆彝族壮族乡 |
释义 | 龙庆彝族壮族乡位于东经140。46'-49',北纬24。12'-38'之间,地处曲靖、文山、红河三市(州)交界处,南与文山州邱北县隔江相望,西与红河州泸西县接壤,东与本县五龙乡相连,北与本县大同、彩云镇毗邻。 简介龙庆彝族壮族乡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距县城41公里。全乡辖14个村委会,1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聚居着汉、彝、壮、苗、回五种民族,是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交通运输龙官(龙庆至邱北官寨)公路由北向南通入文山境内;龙向(龙庆至泸西向阳)公路由东向西进入红河境内;柏油路大龙(大同至龙庆)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已形成辐射全乡的公路网络,公路里程12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481平方公里,境内山脉为南北走向是横断山脉过渡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横距18公里,南北纵距28公里,森林覆盖面积较大,覆盖率为43%。 地形气候地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山连绵,山石丛生,土地瘦薄,地下溶洞,溶斗较多,地表集水困难,降水大都从地下走漏,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面部分地区水资源丰富,北部严重缺水,90%以上的人畜引水靠小水窖和水塘。境内最高海拔(菌子山)2409.7米,最低海拔(阿那黑河入南盘江口)780米,悬差1627米,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海拔的差异悬殊,乡内立体气候较为明显,上寒、中温、下热,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平均气温15.2℃--25℃,年降雨量在779.7--1200毫米之间。全乡以种养业为主,属于典型的农业乡。 人口区划2005年末全乡辖龙庆、朝阳、束米甸、笼杂、落红甸、杜吉、山黑、豆温、扯寨、下寨、黑尔、阿那黑、庄科、泥槽14个村民委员会,共108个村民小组。有8330户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非农业人口1000人,占总人口的3%;少数民族15867人,占总人口的47%。人口自然增长率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1人。 经济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731万元,较上年增15%;财政总收入752万元,减389万元,降34%(因为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其中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46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降18.8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598万元,较上年增长8.73%;农村经济总收入5373.64万元,较上年增4.34%;农民人均纯收入1206元,较上年增20%。有乡镇企业217个,增6个,从业人员703人,增25人,总产值3507万元,实现利润431万元,上缴税金32万元,增10%。全乡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1辆,摩托车263辆;有电视机5331台,影碟机3561台,录音机644台,照相机467台洗衣机1431台,电冰箱207台,电风扇335台;电话机230部,移动电话1958部。全乡有中学1所,教职工61人,在校学生1200人;有完小15所,村小58所,教职工279人(其中民办教师67人),在校学生4124人,入学率99.1%,巩固率99%。设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26人,病床20张。全乡总面积48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551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372.3公顷,人均耕地1.5亩。粮食播种面积3589公顷,总产量1593万千克,人均有粮473千克;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889公顷,经济作物收入5527万元。其中:烤烟播种面积1680公顷,产量310万千克,产值3780万元;油菜播种面积1200公顷,产量108万千克,产值237万元;生姜播种面积400公顷,产量1800万千克,产值1080万元;蔬菜播种面积180公顷,产量180万千克,产值250万元;花生播种面积133公顷,产量20万千克,产值100万元;桑园种植面积80公顷,养蚕100张,产茧0.6万千克,产值10万元;甘蔗栽种面积28公顷,产量24万千克,产值10万元;水果面积160公顷,产量68万千克,产值70万元。全乡林业面积22400公顷,工程造林13公顷,封山育林67公顷,义务植树15万株,四旁植树16万株,草山面积25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0%。牲畜存栏8.81万头(匹、只),出栏4.83万头(匹、只),其中猪存栏3.21万头,出栏2.74万头;羊存栏3.70万只,出栏1.11万只;牛存栏1.36万头,出栏0.17万头;马骡驴存栏0.58万匹,出栏0.06万匹。养鱼水面3公顷,产量3.5万千克,产值28万元。 资源环境气候龙庆乡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乡内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780米,海拔差为1600多米,立体气候较为明显,气候温暖,阴湿多雾雨,雨水充足,全年日照平均为1500小时,俗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辖区内形成了上凉、中温、下热的自然条件,野生中药材的垂直分布别具一格,形成了立体分布的特点。 土地龙庆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山地多平地少,山谷幽深,人少地多,沙质土壤,疏松肥沃,全乡土地面积481平方公里,适合野生药材发展的山区土地大约有35万亩(含耕地、荒山地),除去其中一部分难以开发利用和退耕还林地等土地资源外,大约还有20万亩左右的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良好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发展野生中药材奠定了基础。 传统龙庆乡地貌、气候、土壤适合野生中药材生长,60年代以来,经过省、市专家实地考查、鉴定,全乡发现有优质野生药材100多种,在土地改革前,曾经在束米甸、落红甸、豆温等村委会发展野生中药材种植,80年代,龙庆乡被曲靖卫校列为药材采集基地乡,2005年引进文山老板投资160万元试种“三七”200亩,今年已见成效,每亩收入18000元,今年已发展到1500亩,基地的示范带动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发展潜力巨大。 人文乡政府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向导,以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为途径,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就把野生中药材列为全乡重点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为野生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加之勤劳朴实的龙庆乡人民以龙庆乡列为省、市中药材采集基地为切入点,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打基础,聚能量,蓄后劲,大力探索和发展药材种植工作,特别是今年“三七”喜获丰收,纯收入远大于粮、烟、畜等产业,群众发展野生中药材的积极性比较高。 特色产业龙庆乡发展自然野生中药材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气候优势。龙庆乡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乡内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780米,立体气候较为明显,气候温暖,阴湿多雾雨,雨水充足,辖区内形成了上凉、中温、下热的自然条件,野生中药材的垂直分布别具一格,形成了立体分布的特点。二是土地优势。山地多平地少,山谷幽深,人少地多,沙质土壤,疏松肥沃,生态环境多样,土地资源丰富,全乡适合发展野生药材有20万亩。三是传统优势。60年代以来,经过省、市专家实地考查、鉴定,发现该乡有优质野生药材100多种,在土地改革前,曾经在束米甸、落红甸、豆温等村委会发展野生中药材种植,80年代,龙庆乡被曲靖卫校列为药材采集基地乡,2005年到现在,该乡每年发展药材示范基地不少300亩,带动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发展潜力巨大。四是人文优势。多年来,该乡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向导,把野生中药材列为全乡重点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为野生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加之勤劳朴实的龙庆乡人民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打基础,聚能量,蓄后劲,大力探索和发展药材种植工作,为群众发展野生中药材种植提供良好的条件。 基础设施龙庆乡在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中,紧紧围绕贫困村人畜饮水及生产用水为切入点,走出一条“雨季蓄、旱季用”的集雨灌溉发展思路,多方投资350万元新建坝塘、地窖、小水池等水利工程项目,有效解决1200贫困户的人畜饮水难题。龙庆乡地处红河、文山、曲靖三市州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山区贫困乡,辖14个村委会,112个村小组8477户,3.5万人,有耕地5.2万亩。立体气候明显,耕地零碎,缺水严重,中上部10个村委会2.6万群众的生产用水主要依靠雨天蓄水, “三天无雨心发慌,一场大雨无处装”正是龙庆乡的真实写照。2006年,龙庆乡充分利用市龙海片区水利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以水窖蓄水来解决人畜饮水难题,使全乡水窖总数达1.6万口,实现了户均有2口水窖的目标,基本解决2.4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2007年该乡以实施“866”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水池、坝塘、水库、小型灌区建设工作,并把水利建设列为“866”工程建设项目的重中之重。通过组织乡村干部实地查看,实地调研,科学规划,广泛宣传,使群众充分认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纷纷投身参与水利建设工作。为实现“投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的建设目标,采取政府扶助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来抓水利建设工作。针对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该乡与上级水务部门相协调,采取招标形式来进行,在村村寨寨大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目前,该乡“866”工程规划的711口地窖、175个小水池、8个水塘工程建设全面竣工,增容4.5万立方米, 1200户的人畜饮水难题得到解决,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为探索水利建设新路子,从源头上解决龙庆乡缺水问题,该乡组织有关部门实地踏勘,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召开群众会讨论,并邀请上级有关部门实地调研、科学论证,认为马背冲小一型水库、黑尔小型灌区建设项目科学可行,并及时做好前期立项申报工作。若是水库建成将改变了龙庆没有水库的历史,有效解决豆温、龙庆等5个村委会的人畜饮水及生产用水的难题,并为游客提供新的游玩点,黑尔小型灌区建设将有效化解黑尔电站发电用水与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矛盾问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