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门书院 |
释义 | 龙门书院,中国古代书院名,寓“鱼跃龙门”之意。本词条介绍上海、贵阳和四川广元市昭化古城的三座龙门书院。 上海龙门书院历史沿革龙门书院是上海中学的前身,由道台丁日昌于1865年 (清同治四年)在上海倡办,最初借用其它学堂进行教学,1867年 (同治六年)道台应宝时拨银1万两在吾园建设成讲堂、楼廊及学舍41间。1876年(光绪二年)道台冯光拨款增建校舍10间。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后,书院改为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增建了楼房31幢,并将原二十二铺小学堂,改为附属小学堂,供师范生作实习用。1912年 (民国元年)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江苏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3年 (民国22年)上海中学在吴家巷的新校舍落成,占地约500亩,上海中学即迁往新址。 龙门书院旧址,于1935年建成了民居,名龙门村。该村为近现代优秀建筑,予以保护。 应试甄选书院创办时由应宝时出题,苏州、松江、太仓三府举人、贡生、童生等应答,实得答卷290份,从中选出超等20名、特等22名进行复试,最后录20名作为书院第一期学生。书院规章较完整,每年录取住读生30名,由道台甄别。 教师课程书院聘名儒执教,学生发膏火银4两。课程以经、史、性、理为主,辅以文辞。担任主讲14年的院长刘熙载生平学行事迹列入清国史馆儒林传。 四川昭化龙门书院昭化龙门书院唯一四川广元市昭化镇昭化古城相府街。龙门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嘉庆二十二年扩建,始为粮库,后改为学堂,初名葱岭书院,后称凤山书院,再改龙门书院沿用至今,寓“鱼跃龙门”之意。书院内现有一中厅,俗称“名伦堂”,是将当时昭化境内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记载于横梁之上,以表彰其功绩,现简称为“名堂”,这就是名堂一词的由来。 贵州贵阳龙门书院“龙门书院”位于贵阳浮玉桥南岸的翠微园内,康熙7年(公元1708年)因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刘荫枢先后三次在贵州任职14年,“政绩卓著,吏民讴歌”,故设祠祀奉。后祠堂建筑修葺,仍用“龙门书院”原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