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屯乡 |
释义 | 六屯乡位于贵阳市境正北面,修文县境东部。地理座标东经106°46′—106°53′,北纬26°53′—27°00′。乡境东西长10公理,南北宽12公理,总面积88.576平方公里。东北与开阳县接壤,南与乌当区一衣带水(以桃源河为界),西同扎佐镇友邻。乡政府驻地都堡村,距省城贵阳58公理,距修文县城32公理。由政府驻地沿扎六公路2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贵遵贵毕高等级公路、210国道、321国道复线扎佐段,由此可上川黔铁路,通住全国各地。 地形地貌六屯乡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梯级大钭坡上,位于云雾山北面。乡境处于杨子准台上面的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的东部,境内以发生于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和早晚古生代这间的加里运动形成的褶皱和断层最为显著,形成了高山大壑,沟谷纵横,山地为主,小盆地,平坝兼而有这的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为石猫猫主峰云峰山,海拔1581米,最低处为桃源河出口处,海拔950米。流经乡境的鱼梁河、光洞河及其支流,千百年的冲刷切割,河谷深低,耕地高,水位低,生产用水困难。 气候类型境内气候属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垂直差异较大。年日照时间1319小时,年平均气温13.5℃,平均降雨量1192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林木繁茂,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5%,素有森林之乡美誉! 历史沿革乡境元代属贵州等处蛮夷长官司,明初分属贵竹长官司、新贵县。清代同属贵筑县,民国4年划入修文县境,分属南区8保、东区6保以及东区8保一部。民国21年,属六屯乡和桃源乡。民国24年分属清定联保、沿河联保。民国31年属沿河乡。民国36年11月,沿河乡改称桃源乡。 解放初属扎佐区桃源乡,1952年民主建政后分属六屯乡和桃源乡。1958年建人民公社,乡境属飞跃公社。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乡境分属六屯、桃源两公社。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设,建乡,乡境分属六屯乡和桃原乡。1992年,撤六屯乡、桃源乡,合并新建今六屯乡,迄今只十余年。 地名来源六屯乡政府驻地都堡村,历史上称格都堡(又名疙蔸堡),有着悠久的历史。明初建立贵州前卫,卫在边境驻军,以卫领百户所为单位,每所置一屯堡,以防土司肇事。进义校尉何济川,因功封百户,驻守贵州卫,在洪边十二马头与贵竹长官司接壤的疙蔸地方筑堡屯兵,监视水东宋氏的行动。此即今六屯之“屯”的来历。 革命背景民国24年(1935年)4月3日,中央红军长征从息烽安马桩出发,过疙蔸堡经大木、桃源取道开阳小田坝出乡境。红军在乡境的长田、大木、桃源等地宿营,杀富济贫,开仓放粮,在六屯这块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为种。红五军团在大木留下的标语“红军是干人的队伍”至今保存完好。 发展历程六屯乡远离城市,自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以农业为主业。在元代,各长官司辖境耕地全为土司领主占有,土著百姓处于农奴地位,自身都是领主的财产,任凭领主奴役,像牛马样的无休止的劳作。明代实行“土流并治”,除屯堡的军户外,土著居民的境地并没有改变。伴随清王朝入主中原,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即宣告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阴云笼罩整个社会,广大农民靠讨种地主的土地过活,惨遭地租、高利贷,以及各种苛捐杂税剥削。到民国38年(1949),当时的桃源乡(辖区与今六屯乡略同)有人口1637户7570人,土地面积6216.897亩。其中地主73户498人,占有土地1735.753亩,人均吃粮3489斤。佃农339户1415人,占有土地49.335亩,人均吃粮34.1斤,过着住草棚,睡草窝,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解放初,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实施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实现“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得到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开垦荒地,粮食产量迅猛增长。虽然遭受“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以及自然灾害的挫折,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粮食总收入为3788423斤,除去各项扣留1705782斤,人均吃粮508.5斤。经济总收入为774063元,人均经济收入62元。 “十年浩劫”,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遭受到极大打击,经济停滞不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精力转移到经济建上来。先是从农业土地体制改革入手,搞活农村经济。继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农村经济。 进入90年初,国家改革的重点开始从农村转入城市,伴随城市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拉动了乡境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打工经济成为乡经济增长的点。到2005年,地方性财政收入达129万元(全面免收农业税后),粮粮食总产量0.75总万吨,蔬菜总产量0.725万吨,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4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26万元,实现乡镇企业增加植728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52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 六屯的教育解放前非常落后,清代只有少数私塾、村塾、族塾。能够入塾读书的只有地主富农的子弟,广大贫佃雇农的子女肚子都填不饱,读书只能是梦想。文盲充斥乡境。 民国元年始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20余人。到民国37年,乡境小学发展到6所,在校学生不足300人,教育还相当落后。 发展成果解放后,党委政府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在乡境大力兴建学校,做到一村一校,让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农村村民子女受教育育面大大提高。1959年后,开始发展初级中等教育,部分小学开始附设戴帽初中班。1986年乡境普及六年小学教育,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达到国家标准, 2002年乡境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乡境教育得到极大发展。到2005年,乡境有小学6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1897人。小学入学率达99.79%,初中入学率为1084%,,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15周岁完成率为95.27%,17周岁完成率为88.31%。 解放前的六屯,交通闭塞,没有公路。赶集交换物资都是人背马驮。解放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乡境初步形成公路网。有县级公路2条28公里,乡级公路6条17公里,进村进寨公路13条16公里。全乡通车总里程 57 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6公里。2005年,全乡拥有客、货汽车28辆。2000年通讯光缆架通六屯以来,到2005年,乡境固定电话用户达1561户,13个村11个村通了固定电话。2001年,移动公司在乡境都堡村建第一个移动机站,乡境开始使用移动电话,到2005年,在乡境建了5个移动机站,移动电话用户达1540户。移动电话信号覆盖整个乡境。 “栽上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乡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极大改善,神州漂流公司落户独山村桃源可发展旅游业,号海科技公司择址西冲村发展早熟蔬菜,鼎业、浩天等企业在长田、大木等村发展采掘业,壮大乡境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改变了乡境与城市的二元经济结构,为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拉动乡经济腾飞的火车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