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染心 |
释义 | 意义[出起信论] 六染心者。谓心体本净。离诸妄染。以依不觉。忽起无明。由无明熏习力故。遂有六种染心之相。一执相应染谓于苦乐等境。不了虚无。妄起执着。与心相应。见思烦恼之惑。污其净心。故名执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三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也。(见思者。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也。又贪染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着。故名思惑。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二不断相应染不断即相续也。谓于苦乐等境。与心相应。数数起念。相续不断。故名不断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二相续相也。三分别智相应染谓能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染净。故云智也。此智分别。亦是法热心与心相应。故名分别智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一智相也。四现色不相应现色者。谓依根本无明。熏动净心。令现境界之相。虽现境界之相。而根本无明最极微细。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三现相也。(根本无明者。谓其能生见思等惑也。心王者。即第八识也。心所者。受想行也。三细者。业相。转相。现相也。)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能见心者。谓根本无明动故。能令心有所见。而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二转相也。六根本业不相应染根本业者。即根本无明也。谓以无明力故。不觉心动。动即成业。虽动成业。而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一业相也。 佛家的释义心体原为清净,离诸妄染,然因依于不觉,忽起无明,遂有六种染心之相:一、执相应染,我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执著外境以染净心者,是六粗中之第三执取相与第四计名字相也,二乘之极果及菩萨之十住位断之。二、不断相应染,不断为相续之义,于苦乐等境,法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相续不断,以染净心者,是六粗中之第二相续相也。是分别起之法执,菩萨于初地之位断之。三、分别智相应染,分别智为能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智,此分别智与心王相应而污净心者,六粗中之第一智相也。是俱生起之微细法执,至第七地之位而断之。四、现色不相应染,依根本无明而薰动净心,现境界之相者。最极微细,不与心王及心所相应,故曰不相应。三细中之第三现相也,于八地之位断之。五、能见心不相应染,由根本无明而使净心始有能见之相者,不相应之义同上。三细中之第二转相也,于第九地断之。六、根本业不相应染,业为动作之义,由根本无明而心体始动作者。是为根本之动作,故曰根本业。不相应之义同上。是为众生迷妄之元始,三细中之第一业相也,于第十地金刚喻定断之。三细六粗,明由因缘而生起之次第,故自细至粗而说,此欲辨治断之次第,故自粗至细而说。见起信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