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律六吕 |
释义 | 六律六吕,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中文名:六律六吕 释义:古乐的十二调,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等 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等 相关信息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解释“律吕”的有关名词及解释如下: 十二律 六律六吕的总称。 以黄钟为首,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十二律名,本义已不可考。先秦文献中州鸠所作解释,出于礼乐思想的道德规范,未曾论及本源;后世因之而穿凿附会者无一可取。十二律的绝对音高,因历代黄钟律音高标准之不同而随之上下。对不同律制而言,上列十二律名的精确音高关系一般仅指三分损益关系的前十二律,称为十二正律。有时,亦用作兼含变律在内的“律位”名称(见宫调、琴律)。 六律 伶州鸠论律中,仅称单数各律为“六”。“六律”始见于汉代出现的《周礼·春官》。其他先秦典籍中如《国语》史伯论乐中所记西周末六律概念,《左传》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五年论五声,皆可解释为六声音阶,而非六个阳律的涵义。音乐中的六律,定音器(竹管)。共有十二个,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六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律制,古乐的十二调。十二调是按照乐音的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合。合称为十二律。从低音算起,十二个音阶中,排列奇数的六个调叫律,排列成偶数叫吕。 六吕、六间 州鸠称为六间之双数各律,汉以后称为六吕。先秦《曾侯乙磬铭》称为“间音”者另有涵义,指音(即变音)而不指律。但其“间”字本义仍与“六间”无异,六吕即六律之间的律。 古书上常常拿五声或五音和六律并举。例如《吕氏春秋·察传》说:“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孟子·离娄上》说:“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可见“律”和“音”的概念不同。“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蔡邕《月令章句》:“截竹为管谓之律。”(後世改为铜制)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就称这十二个标准音为十二律。十二律的名称按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是:黄锺、大吕、太簇、夹锺、姑洗、中吕、蕤宾、林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十二律各有固定的音高,今对照现代西乐,列表如下: (1)黄钟(2)大吕(3)太簇(4)夹锺(5)姑洗(6)中吕 C ↑#C D ↑#D E F (7)蕤宾(8)林钟(9)夷则(10)南吕(11)无射(12)应锺 ↑#F G ↑#G A ↑#A B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六律六吕,简称律吕。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都是包括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