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安昭庆寺 |
释义 | 昭庆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东南南25公里的孙岗镇郊,坐落在长江、淮河分水岭之顶。依山傍水,周围茂林修竹,古木参天,气候宜人,景色壮美。该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系太宗皇帝亲诏敕建的我国四大昭庆古寺之一。六安昭庆寺由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督造,其匾额为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现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重书)。 六安昭庆寺六安昭庆寺位于金安区孙岗镇,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系唐太宗李世民敕建的皇家 “四大昭庆”之一,由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奉旨督造,唐三藏法师玄奘曾亲临讲经说法。1956年被定为“安徽省第一批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84年被定为“全省重点寺庙”。其匾额初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书,后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重书。 建寺1300多年来,几经战火,历尽劫难,代有兴衰,先后经过九次重修,特别是宋端平年间、明成化年间、清光绪年间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四次大修,在保留最初建寺风格的同时,广泛吸收了唐、宋、明、清几代的佛教文化元素,融合了各朝各代佛寺的建筑风格,是世间罕有的保存完好的古代皇封正统古刹。 历史悠久的唐建昭庆古刹,文物古迹甚多,古树、古石、古砖、古井、古塑、古陶、古碑、古铸、古绘、古雕精彩异常,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和考古价值。每年庙会期间,前后十几天,绵延十余里,香客十万众,人流如潮,车水马龙,为皖西一大景观。 寺庙历史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一次梦中游历阴曹地府,被一群孤寒饿鬼围打,索命要钱。因身无分文,只得向附近豆腐店借钱。店主叫昭庆,老人敦厚善良、乐善好施。当李世民表明来意后,他二话没说,便把所有积蓄和盘托出,供以散发,方得以解脱,令李世民异常感动,一再承诺日后定当加倍奉还。 一觉醒来,却是南柯一梦,但梦中情景还记得真真切切。便派钦差大臣遍访昭庆还债,历经数年终不得寻,皇帝甚是烦恼。一日,又心思重重到城外散步,猛抬头发现眼前有座寺庙,灵机一动,何不用这笔欠债建造寺庙,再以“昭庆”为寺名,既感了恩、报了情,又昭示天下人行善积德。遂颁下圣旨一道,命尉迟恭选址督建四座昭庆寺庙,命欧阳询为寺庙题写匾额,于是成就了今天的六安昭庆寺。 据说,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在回祖籍桐城探亲途中,专程参拜六安昭庆古刹,亲闻唐太宗梦游地府和唐玄奘亲临讲经、西行求法的神奇故事,赞叹不已,激发了创造《西游记》的灵感,也因此成就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当地群众有这样一个说法:“前有昭庆寺,后有《西游记》”。 寺庙内古迹千年昭庆寺 十古名天下 1、古树:巍然屹立千年银杏古树—中国佛教菩提树 昭庆寺原有古银杏树7株,因天灾人祸损毁,现仅幸存1株,树径1.5米,树围近5米。据鉴定,树龄1000多年,属国家一级古树名木。佛教素与树有缘,释迦牟尼佛诞生在无忧树下,悟道于菩提树下,涅桨于婆罗双树间。菩提树在中国多数地区很难生长,所以一些高僧慧眼独具,选用银杏替代菩提树,作为中国佛教圣树。 2、、古石:举世罕见的柱础石 之一、大雄宝殿柱础石—全国古建寺庙中规格最大的柱础石 昭庆寺大雄宝殿中央现有4个特大整石柱础,虽历经战火损毁,却依然保留着唐初建寺时的原状,是罕见的稀世珍宝。柱础石外方内圆,上下三层,边长(直径)依次为150、120、85厘米,是目前全国古建寺庙中规格最大的柱础石,也仅次于明建北京故宫太和殿柱础石的大小。原柱直径接近于明永乐年间天安门前建造的华表的规格,唐初建寺规格可见一斑,是盛世唐朝、鼎盛佛教、皇家建筑的明证。 之二、宋端平年间莲花柱础石。 之三、明成化年间莲花柱础石。 之四、弥足珍贵的太平天国莲花柱础石。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耶稣胞弟,借用基督教的教义,一手创立拜上帝教,推行毁佛灭僧政策,所到之处寺庙尽毁。六安作为太平军占领区,竟存署名“太平天国”莲花柱础石,在全国实属罕见。据传,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衰败,一些将士佛教信仰习俗复燃,深惧因果报应,急来抱佛脚,企望以建庙之功德,为自己消灾弭祸,折射了太平天国晚期一种士气低落、人人自危的末世心态。 3、古砖:皇家建筑特有的御制金砖 昭庆寺大雄宝殿地砖,为唐代皇家建筑特有的乌金方砖,产于古城苏州东北的御窑村(皇家官窑),光润似墨玉,细腻而坚硬,敲之有金玉之声,断之无孔,虽历经千年却没有丝毫松散的痕迹。相传建寺之时,因工程巨大,工匠劳累而懈怠,导致工程延期,尉迟敬德一怒之下,手持九节钢鞭竟把大雄宝殿铺地金砖捣得稀烂,以示催工快建。所以,现在所见铺地金砖没有一块是完整。 古代金砖制作与铺设方法: 根据《天工开物》记载,要经过二十多道复杂的工序,先选“黏而不散,粉而不沙”泥土作为原料,经“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填满木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然后将砖坯阴干,入窑烧制。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全批都算废品。 在铺设金砖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一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 4、古井:全国寺庙中唯一的佛光古井 在毗卢殿的东北角,有一眼唐建的屋拐井,伴随古寺千年不竭,井水清润甘甜。佛光井看似平凡,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建造者高超的智慧和佛学造诣。一方面,意欲与佛同饮,借佛光之水,普度众生,削灾延寿;另一方面,借此井阐明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佛教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本殿供奉的毗卢佛为法身佛,好比天上的日月,报身佛好比井中水,应身佛好比水中的影子,即使井水枯干了,水中影子也消失了,但天上日月依然如故,喻指毗卢佛与日月同辉,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5、古塑:全国稀有的唐初佛像造型 男相观世音菩萨塑像。印度的观世音菩萨属男相,在我国唐朝以前也属于男相,往往是上身裸露,手执莲花,半透明的袈裟自腰间下垂,覆盖臀部和大腿,头戴冠冕,颈挂项圈,手套臂环、镯子等饰物的男神。自唐朝中后期开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佛教艺术形象中的观世音形象由男相逐渐演变为女相,是一位美丽端庄、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的佛教女神。昭庆寺中的男相虽然几经整修、重塑,依然完全保持着唐初观音塑像的形态,是国内罕有的流传至今的唐代观音塑像。 坐相韦陀塑像。韦陀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的护法神。佛寺从唐朝开始供奉韦陀,全国各类寺庙韦陀几乎都为站相,面向大雄宝殿。昭庆寺中的韦陀塑像保持着唐初建寺时的形象,一直是罕见的坐相。相传督建昭庆寺的尉迟敬德,作为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十分体恤武将的艰辛,特意昭庆寺允许把韦陀塑成坐相。 6、古陶:做工精美的唐三彩与宋代黑瓷罐 之一、唐三彩和黑色瓷罐。2011年5月,昭庆寺在开掘厢房地基时,文物工作者在寺庙墙根下发现彩色瓷碗一只、黑色瓷罐三只,初步鉴定彩色瓷碗为唐三彩,黑色瓷罐是宋代“霍山下符桥窑”瓷器,再一次实物证明六安昭庆寺历史之悠久。 之二、明成化瓷香炉。产自仿哥窑,胎骨厚重,内外壁均施有浅青釉色,通体满布黑色开片,纹片大小相间,自然生动。造型古朴,制作精巧,形状为竹节纹,节节向上,腹空心虚,令人遐思。内底留出深灰色的胎骨,足底无釉处呈铁褐色,俗称“紫口铁足”。 7、古碑:书法艺术大会展 寺内现有历代古碑50余块,质地精良,刻字讲究,是研究书法、雕刻和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可鉴别年代的古碑有:明崇祯九、十一、十三、十七年各1块,清康熙二十年、雍正二年、同治九年、道光三年、光绪十八至二十年等共30多块。 8、古铸:精美的古代铸造艺术 之一:清代铁铸佛器—云板。云板是古丛林各殿堂及各寮库院,处处悬挂大板、小板,如库堂大板、方丈板、诸寮小板、浴室小板等。云板的用途有二,一是开静,二是斋时。 之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铜铸观音像 之三:明代铜铸济公像; 之四:清乾隆御赐铜质观音像。 9、古雕:赏心悦目的古代雕刻艺术 之一、宋代砖雕。现嵌在十王殿门楣的是宋代徽州砖雕,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外表虽粗矿、古朴,但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之二、明清木雕。古大殿明清木雕,以吉祥图案、历史故事为题材,以浮雕为主技法,间以圆雕、镂空雕和组合雕。整体布局丰满,画面气韵灵动,人物逼真细致,表情生动传神。特别是那些头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衬景,夸而有节,变化适度,很是耐看。 10、古绘:体现佛道一体的精美绘画 八仙、西游记。。。。 寺庙特色一、全国最古老的唐僧殿 在全国古寺庙中建有唐僧殿的凤毛麟角,通常按照《西游记》传说布设。但昭庆寺唐僧殿却与众不同,中间是唐玄奘原型塑像,两侧站立的曾秘密护送玄奘至玉门关的慧琳、道整两位徒弟,展现的是唐玄奘西行求法的真景实况。据庙史记载,玄奘取经归国后,曾亲临昭庆寺讲经说法,任人问难,无人能诘,产生巨大轰动。在其圆寂(唐麟德元年)后,昭庆寺特建唐僧殿以示纪念。 二、美妙神话 1、平地豁现神钟堰 据说,昭庆古刹落成不久,一日五更天,西方天空突然仙乐齐鸣,升万道霞光,在彩云簇拥下,一只大神钟飞奔至昭庆寺大山门。由于住持和徒弟们头天晚上诵经礼佛辛苦,此时正在熟睡之中,听到撞门声,来迟一步,神钟连撞三次未开,便落在寺庙北边一块空地上,顿时满地霞光笼罩、色彩斑斓,豁然呈现一个形如钟状的塘堰,人们便称之为“神钟堰”。据说,时至当代,偶在雾蒙晨曦,有人还亲眼见过堰中闪耀金光的神钟身影。还有放牛娃们在堰里洗澡时,常在钟上爬来爬去。千百年来多少善男信女徘徊于“神钟堰”,还想侥幸地看到这钟的神影呢。 2、太阳出来晒钢鞭 昭庆寺的落成,是大唐王朝一大盛事,也感动了玉皇大帝,特派太白金星赐给昭庆古刹九缸金子十缸银,以助善举。一日深夜,尉迟恭率僧众备好香案,列队恭候。届时,果见一朵祥云冉冉落至院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云帚,率天兵天将押送九缸金子十缸银来到昭庆寺。尉迟恭率众伏地跪拜,拜罢起来,众天神已然不见,只有金银放在地上。 尉迟恭要回京复命了,怎样妥善保管玉皇大帝所赐金银呢?经过冥思苦想,忽然心生一计。来到一家铁匠铺,这家铁匠铺兄弟二人,一个叫张金钢,一个叫张银强,手艺娴熟,善制兵器。尉迟恭叫他们连夜仿制一件自己的兵器—九节钢鞭,嘱咐寺院今后凡遇晴天就把九节钢鞭抬到院内晒太阳,而尉迟恭在天色微明时分悄然离去。每天太阳一出来,众人都能见到尉迟恭的兵器,都以为他人还在寺内,谁也不敢打那批金银的主意。自此,昭庆寺“太阳一出晒钢鞭”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三、神奇宝地—无阴涵渗井池 在大雄宝殿与毗卢大殿之间,有一个四方渗井池,没有排水设施(阴涵),暴雨再大,水满不溢,雨停池干,无不称奇。 据说建寺领班乃鲁班弟子,是俗家人,爱吃咸鹅肫。寺庙为他们专设荤锅,但每天吃饭只见咸鹅、不见咸肫,很是生气,有意不留阴涵。完工后,寺庙发给每人一个红包,当行至石墩河边时,一位小师傅打开红包一看,原是咸肫。这时大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们错怪了他们。”这时一位小师傅说:“那庙里院池的水怎么出来呀?”只见鲁班弟子拿出三尺杆子,在河坎旁一个小洞里捣了捣,并说:“就在这儿出水吧!”现在只要下暴雨,离昭庆寺不远的石墩河坎洞里就有大水流出,水成灰色并带香味,很是奇特。 十一、房上仙子—老殿瓦松 在昭庆寺古老殿堂的房顶瓦间,生长着瓦松这一植物,既可观赏,也可作药,用于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收湿剑疮。宋代诗人陆游诗云:“人稀土花碧,屋老瓦松长”。 四、观音柳 1991年初,由昭庆寺二十世住持传悟法师扦插。又名三春柳,躯干苍老劲奇,具松柏之质,枝条细长柔软,有杨柳之态。传说是观世音菩萨净水瓶中的圣洁物,蕴涵福禄吉祥,故名观音柳。若用茎叶熬水,可以治疗小儿麻疹,叫“积善柳”;生命力极强,历百年沧桑,仍葱浓茂盛,名“长寿柳”;每逢下雨之前,梢头总会绽出红殷殷的小花,称“气象树”。 名人题词当代书法家、诗人高先元曾作诗一首称赞昭庆古刹:“宝刹面南背北方,溯源追本不寻常。唐宗下旨崇神圣,敬德监工建佛堂。盛世香烟千载祭,沧桑佛像数番伤。三中全会开新宇,复葆禅林万代昌。”今日的昭庆寺,已经焕然一新,在弘扬佛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