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柳毓泉
释义

人物介绍

柳毓泉【 柳育泉(1934—2010)】浙江省景宁县沙湾镇沙湾村人,1934年出生,幼年熟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书,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抱有“学科技图救国”之壮志,发奋求学。1952年参加本县教育队伍工作,曾担任区校教导主任、县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县机关干部学校负责人等职。1957年错划为右派回家,他素患风湿性关节炎,为谋生外出打工至闽赣,又辗转万里赴新疆,天寒地冻为拼工作把身伤,四处碰壁无奈再次回转故乡。此后身体日渐衰退,弱不禁风,盛夏天一直着棉袄、烘火盆。遂萌发走学医自救之艰辛路,而面壁数十载,求医道究医理立论著书。1979年平反安排工作,他勤于积累,逐渐步入中医殿堂,以济世救民为乐,乃“祸兮福所倚”也。1994年退休。2010年4月3日凌晨4时,因病情恶化不幸逝世,享年77岁。

人物生平

国难当头 少年立志

柳毓泉于1934年出生于书香之家。幼年,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家设私塾,独聘名儒传受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书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操极为敬仰。他的少年正值日寇侵华,目睹敌机狂轰乱炸,国土沦陷,民众流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学生纷纷投笔从戎,他的心灵大受震撼,忧思如潮,遂萌发了“学科技图报国”的壮志。他参加教育工作后,凭着他的聪颖好学和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很快成为教育界的新秀,先后担任区校教导主任,县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县机关干部学校负责人,并于1955年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上了入党申请书。

风云幻变 浪迹天涯

正当柳毓泉踌躇满志,一片丹心催桃李,喜看满园芳菲时,1957年中国大地,极左思潮风起云涌,一场整顿知识分子的反右斗争席卷全国。在这场反右斗争中,他被划为右派,蒙冤革职回家。

他素患风湿性关节炎,不胜水田作业,为了谋生,无奈浪迹天涯。他曾在江西森林伐过竹,在福建的崇山烧过炭\\开过公路,过度的劳累使他筋疲力尽苦不堪言。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喜闻西北招工,为重创前途,也为了不使妻女政治上受歧视,他毅然与爱妻忍痛离异,千里迢迢奔赴大西北。他先在兰州市电车公司设计室工作,不到半年,单位开始肃反,他如惊弓之鸟,展转新疆。当时进疆青年如流,哈密、乌鲁木齐的旅社人满为患,找不到宿处就只好露宿在马路边。面对星空,他自嘲“天为盖,地为铺,星星月亮伴我眠”,心里涌起无限辛酸。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被安置在马拉西河流域的戈壁荒滩,住帐篷、冒严寒开挖水渠,经受不住高强度劳动,身体渐渐不支,在一次零下30℃大建中汤为新开水渠打冰护堤时寒风入骨冻坏了膝关节,流下了深重的病根。

面对天地虽宽却生计艰难的严酷现实,他了却西北梦,带着浑身病痛和满腹辛酸,折回家乡。当时农村农业合作化,粮食欠收,农民食不果腹,而出工要全勤,几经折磨他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自汗盗汗三年,阳气大虚,弱不禁风,六月盛夏得穿棉袄,头戴帽子,脚烤火盆,多方求治罔效,成天困居卧室,如坐“班房”。贫困交加的他百无聊赖,又眼看三个弟弟被自己拖累得娶不上媳妇,愧疚之心,痛如刀绞,为不使亲人拖累受苦,他几度欲了却此生……但一想起宿愿未遂,不甘心如此无谓饮恨而终,方矢志学医自救。

矢志学医 孜孜求索

一个极度虚弱的生命,要在自救路上涉猎中医这门博大精深、奥义难明的医科,谈何容易?当时,他看不上几行字就头昏眼花,精神困顿,但当他想起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倒。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不利的外源因素,都颠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原来的向往,一种无形的力量强烈的驱动着他,只要稍有精神,他就看一行,闭目默记一行,《伤寒论》、《金匾要术》、《温病条辩》等几部经典医籍,就是在这样不屈的精神支撑下,如蚂蚁啃骨头般啃完的。

日复一日,他开始对自己的病体进行治疗,凭着他对生命不同寻常的追求和坚韧磨砺的苦学精神,面壁十年,他的病体居然奇迹般的逐渐恢复,乡人闻之大为惊异,求诊者纷至沓来,始应诊为医。

他治学严谨,勤于思考,力主先读破几本书。他说:“宁可将读三本书的时间用在一本书上读三遍,决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对一时难解之处,必先存呼于心,不断探研。如《伤寒论讲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重订本,1964年2月第一版)358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宜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他读后,颇感理义难通,既然本自寒下,医何以复吐又下之?既是因寒而格,何以用苦寒之芩连清之?教材中的释义,只是按原文照释,不能解疑,但他仍不却步穷究不舍。后来读了《医宗金鉴·伤寒论注》正误存疑篇和1985年第一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注释,当知伤寒本自寒下之‘下’字为‘格’字之误,寒格是指上热下寒相格的症候,从 病机到处方用药,直至心中彻悟方休。

他治学注重实践。小儿泄泻的证治,在高等医药院校做医儿科教材(2000年第20版印刷)将病因分外邪侵入、内伤饮冷、脾胃虚、脾肾阳虚四因,其机理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其论述看似周全和重点突出,然根据临床实践所见,上述诸脾胃的病机,只适用饮食生冷和脾胃虚弱之泄泻,而对感受外邪引发的泄泻,并不的对,有牵强之嫌。平日纳旺健体,并无脾运欠佳的小儿,若感受外邪,也会出现下利之见证,西医称之为感染性泄泻,其治疗以抗菌抗病毒为主。他认为教科书是读者的范本,叙证及病机阐述应周详而无误,跟人以规矩,方能成方圆。

1979年拨乱反正,柳毓泉平反昭雪喜见天日,重返讲台的他似乎回到年轻时代,如饥似渴的朴到工作上,当时他担任高三两门课兼班主任,全然不顾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他赢弱的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终于,他患严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再次病倒,从此依依惜别讲台改任校医,潜心专研医学。

普济苍生 医绩斐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日诊夜读,博学精思,经四十载的苦学终于学有所成,临床屡起沉疴名闻遐迩,求诊者接踵而来,医绩斐然。

文革时,鸬鹚乡茶亭村一中年妇女突然阵发性腹痛、呕吐,送中心医院急诊,经检查,痛、呕、胀、秘四大典型症状俱见。X线腹平片提示:急性肠梗阻。医师建议手术治疗,因家境贫困又慑于手术,而求诊柳育泉先生。中医虽无肠梗阻,但他详询细察见其症状与病机恰如《金匾要略》大建中汤的主治症相吻合,经反复思考,认定诊断无误,就当机立断处以大建中汤。服一剂,泻下清稀便,腹胀、腹痛大减,渐进三剂,竟获治愈。如此神效在当地传为佳话。

1989年3月,七里村一杨姓女婴,出生刚一月,高热不省人事,不吮、不哭、四肢痿软不能自动,急送医院救治。住院检查:体温40.5℃,神志昏迷,对光反射迟钝,口唇发绀,两肺闻之干性罗音,心率162次/分,心律不齐,肋骨左缘第Ⅱ、Ⅲ肋间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经一天一夜抢救病情依然如故医院集体会诊谓救治无望。家人六神无主惶恐不安,亲友建议“死马当活马医”,遂请柳毓泉医治,经详细检查,诊断为“温邪郁闭神昏失语”,以宣肺泄热,通络宣窍为法,仅二剂,热退神苏,再服三剂,心率齐,杂音消失而痊愈。当时参与主治的一位只相信西医不相信中医的医师,在考取研究生后,医院为他饯行的宴席上谈起这位女婴的治疗时,他翘起大拇指信服地说,“中医真伟大!”

1985年,沙湾林业站一位退休老干部,患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已经25年,是年因症状日趋严重,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身肿而先后去县医院住院5次,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最后一次住院四个月,病情初见缓解,继则每况愈下,日见危笃,家人备办后事,情急中转先生处求治。诊见病人一身悉肺、心悸气短、动则喘促,倚息不得卧,唇甲紫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大无力而出现代脉(每四吸一止)。诊为心肺气虚,痰浊壅肺、水气凌心、脾不制水,肾失蒸化,水邪浩浩乎泛滥成灾之危重症。服药七剂,病情大减,能下床活动,续服20剂,诸症皆消,守方连服了60剂,体健神奕前后判若两人,此后也很少感冒。

柳毓泉不但善于钻研经典医籍,从中获得知识,还重视向民间觅宝,以能者为师,博采众长,治伤外科疗效亦颇著。一位钢铁厂工人,左大腿至脚背被钢水烫伤,送省城医院经补液、消炎,植皮等治疗两月化去数万元,病情虽好转但经济不能承受,且难受植皮之苦,经人介绍慕名送先生处治疗。来诊时,见左腿烫伤处肤色暗赤如烂肉,疤痕累累,麻木剧痒,脚背与脚趾交接处有一难收口的疮口,内露1.6cm长的白骨,经内服外治月余而愈,免受再植皮之苦。

医德高尚 笔耕不辍

柳毓泉有长者风范,宽厚仁慈,诲人不倦。他常告诉后学,人生在世,受大地社会恩养,要有所作为回报社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的勤奋学习,只有树立伟大的目标方能产生巨大的毅力。他还教导我们如何处世,为人要坦诚、宽厚,在逆境中要勇迎磨难。挫折虽是不幸的遭遇,但“更涉世故则智明,久历患难则虑周”,从这一层面讲,挫折是人生难得的机遇。每当年轻人棉对困惑时,他结合自己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后学指点迷津,许多困惑总能在他渊博的学识,开朗的健谈中迎刃而解。一位后学深情地说:“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医术使柳育泉医师充满人格魅力。”

尤人敬佩的是先生视患者为友,以济世为乐的医风医德。他常叮咛后学,对病人要像亲人般关心、热情,诊病要细察详询,四诊合参,力求辨证无误,精益求精服务于人民。他处方用药平淡清灵,往往在数味药中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如治一口眼歪斜患者,经多医迭用牵正散、蛇蜕、蜈蚣等去防护林、祛风活络药治疗二月余未效,他仅处以生地50克、独活10克、鲜竹沥10毫升,服15剂而痊愈。他对来诊者,不分贫贱富贵皆一视同仁,有求必诊,悉心治疗。记得一次他旧病复发,正躺在床上,一远道而来身患乙肝多年的患者求诊,他置自己身体不顾,二话不说便起身诊治,当他详询细察,开完处方,身却累倒。看着他那憔悴的身体,病家和身边的学生潜然泪下,无不肃然起敬。

他勤于临床经验积累,笔耕不辍。每有患者来诊,总是分科立案详细记录病案,对典型的疑难病例,撰成论文,付著刊端,以资交流,先后在国家、省级医刊发表论文25篇,其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一则》载于《新中医》医案专栏;剂生肾气丸合六君子汤治愈肺心病危重症刊于国家级首刊《中医杂志》;《麻疹重症治验》、《温邪郁闭神昏失语治验》收载于《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一书;《疑难症从痰论治验案三则》获中国中医药会学术部论文证书,选人《世界优秀论文选要大全》中华卷……1998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跨世纪专科名医成就国际巡展”(专版)专题组,根据其事迹,确定柳毓泉人选“名医档案”及参展资格,来函邀请参加“名医大展”;1998年9月国家人事部人才与人事研究中心函请他参加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的“知识经济与医药人才开发学术研讨会”;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央级出版社)“中华当代名医系列丛书”编委来函邀书槁,先生将年内完槁;2004年11月中国医师协会(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任会长)确定其为特邀嘉宾,邀函参加“第二届中国主任医师学术年会”,其论文《从发热治疗谈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重要性》选入《第二届中国主任医师学术年会论文专集》。其业绩入编《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世纪专家》等辞书。

柳毓泉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抗争的一生。由于他能从历史角度去审视世事人生,一向处世达观,视往事如云烟飘然去,春梦一场了无痕。回首往事时他说,其风雨一生,虽失落很多,但扪心自问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愧对党愧对自己,心境也就坦然了。这种无怨无悔、直面人生,豁达大度的高尚情操,赢得同仁们和弟子的敬重。一九八四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七十华诞时,为了流下一生的心血结晶,为了启迪后学,先生不辞年迈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辑成《柳毓泉医案医话集》。就在2009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柳老的另一新作《中医临床思辨录》已经中国古籍出版社审核录用准备出版。弟子们读后,深受教益,吾辈尤为敬仰,因赋《江城子》一阕,以概其貌。

少年立志见心丹。涉书山,意昂然。桃李芳菲,奈反右冤案。孤雁离群折两翼,某生计,路艰难。

春回大地万民欢。体虽残,奋犹酣。雪后红梅,英俏蕊香蟠。白首不屈仍振笔,流方术,释民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7: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