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柳卫平
释义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所长。一位先后10次在国际会议及国外实验室作报告的年轻研究员,一位学识渊博、甘为人梯的博士生导师,一位可敬的核物理学专家。

简历

柳卫平,男,1962年10月出生,汉族,籍贯辽宁沈阳,1986年9月参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1983年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原子能院核物理专业硕士毕业,1998年原子能院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

1986.09——1987.05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 实习研究员

1987.05——1989.05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访问学者

1989.05——1996.09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 助研 副研究员

1996.09——1998.09 德国GSI重离子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8.09——2000.07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 研究员

2000.07——2005.08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 所长

2005.08——至今 原子能院副院长

生平

1979年,柳卫平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从此,他就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随后,他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后留在原子能院工作。

1987年,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柳卫平,被选派到日本理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当时,日本理化所新建成一座回旋加速器,25岁的柳卫平被任命为寻找新核素的课题组负责人。在日本理化所的历史上,这还是头一次由外国人担此重任。

带着为国争光的决心,柳卫平刻苦研究、频繁实验,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寻找新核素的方案。在他的主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刻苦攻关,课题组发现了丰质子新核素镓-61、锗-63存在的重要证据,并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1989年,柳卫平作为访问学者的期限已满,理化所的负责人一再挽留他。留下还是回国?柳卫平陷入了矛盾之中。如果留下来继续工作,自己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镓-61和锗-63的人,论文发表后就能获得日本理化所的博士学位。况且,他的妻子也来到了日本,无论是从前途还是从家庭考虑,留在日本无疑都是有利的。

但是,柳卫平报效祖国的决心已定。“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他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得失,想到的只是:祖国培养了我多年,应该报效祖国,在国外即使做出再大的成绩,也是属于人家的。他毅然回到了祖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次级放射性核束的研究与应用方兴未艾。为了打进这一物理领域的前沿,柳卫平开始了次级束流实验方案的调研和气体探测器的研制工作。

1990年,对次级束流颇有见解的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研究员白希祥提出,在我国现有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建造次级束流线,开展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柳卫平意识到,这是一个追赶世界水平的大胆设想。于是,29岁的柳卫平和56岁的白希祥结成了老少搭档。

多少个日日夜夜,试验、试验、试验……没有试验就没有数据,没有试验就没有把握,没有试验就没有发言权。

1993年11月20日,一条立足现有条件、具有先进物理思想和技术路线的束流线诞生了,并在世界上首次产生了低能碳-11和氟-17次级束,其技术水平与美国及日本同类装置相当。

1994年2月,这一成果顺利地通过了部级鉴定。专家们认为,它构思巧妙,充分利用了原有设备,缩短了建造时间,所需经费仅为国外同类装置的10%,达到了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填补了我国在次级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和应用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核物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

发展

在同事眼中,柳卫平不仅能力强,而且是一个“甘当人梯”的人。自199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时起,柳卫平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培养更多的尖端人才,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更广阔的天空。

5年来,柳卫平无论是做博士生导师还是担任物理所所长,都有计划地建立起一支人才梯队,就像园丁一样,不停地播种、培育……

全国劳动模范

如今,柳卫平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1996年,柳卫平荣获由杨振宁、陈省身等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香港求是基金会评委会推荐的“杰出青年学者奖”,成为国内核物理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98年,他领导的项目组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核工业科学基金的资助,完成的基金项目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成为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建议人和子项目负责人。 面对骄人的成绩,柳卫平异常清醒:“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