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行性物欲症 |
释义 | 流行性物欲症,这是一本书的名字。封面印刷着的硕大条形码,不过薄薄200多页,且全无彩图,居然定价39.80元,但还是卖得相当好,名列好几家知名书店的排行榜,我曾经连走了福州路上的5家书店都难觅其踪影,可见其需求人群之量大无穷。美国人写社会焦点话题,向来既注重考据又不失趣味,何况又是美国作家约翰、经济学家托马斯与环境学家大卫“三剑客”的“强强强”联手,从症状到病因到治疗,层层剥析,步步为营。显然,作者崇尚以适量精美物质犒赏自己的高贵,而鄙夷用毫无节制的物质压迫自己的卑微。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揭示了物欲症的诸多症状。第二部分,深入症状,寻找病因。第三部给出了治疗建议,鼓励大家多参与野外运动,重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重建家庭和社区,尊重地球及其生物准则,恢复它原有的面貌;用“真实进步指标”替代现在用来检测国家健康状况的过时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作者用幽默的漫画、有趣的故事、潇洒的文字,为诊治这种疾病演绎了一套完整的行动指南。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它最终目的是要劝人向善,是十分严肃的。 作者经过仔细地观察美国社会当前流行的过度消费问题,告诉读者如何把日子过得简单些、更有意义些。要知道《圣经》的第一课就是,警告人们不要垂涎身外之物。实际上,贪欲就是原罪。本书所要传达的信息是: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是有形的“东西”。《牛津英文字典》里是这样描述的:物欲症,名词。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它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去年,我认识的一位颇有知名度的正处级干部落马被拘捕了,原因据说是为了替在英国读书的女儿筹款而贪污巨额公款。 的确,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人们拥有了东西,可那种空虚感、空洞感依然存在。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压力、疲惫和灯尽油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蒸发了。各种有趣的玩具包围着他们,可意义却没有了。当你的同事、朋友,飞黄腾达,年薪百万,子女移民海外,有更豪华房子、车子,甚至有了第二个孩子,你应清醒地意识并制止艳羡的心理,守住自己的内心,不去攀比打捞挫折,守住自己最后的月牙泉,确保它平静不起涟漪。不合适的横向比较只会自寻烦恼,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心理扭曲,将使你不再清澈地观照世界,包括外在和内心的世界。在这个物质主义社会,人们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的行为,威胁人们的荷包、家庭、小区与自然环境。许多人的悲剧就是,无比渴望拥有某样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了它,随之感到无比空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疾患并已让大多数人身陷其中呢?作者命之为“流行性物欲症”。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物欲症同样触目惊心:受广告的挑逗,受分期付款和透支的引诱,受攀比心理的推动,人们不加节制地释放自己的消费欲望:家里的衣橱能装下一头大象,却已满得塞不进一双袜子;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应酬不暇,结果男人的腰围与国家的GDP同步增长;房子越住越大,在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为供房的压力迫使主人只好日夜在外奔波;汽车越来越豪华,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却越来越少,因为车内是浑浊之气,车外则是废气弥漫;小区的停车场越建越多,供人们憩息健身的绿地却越来越稀罕。由于物欲症的影响,人的需求层次下降了,马斯洛的层次阶梯上就像是涂了一层光滑的油。 我们对犯罪更担心了,我们害怕失去工作,我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忧心忡忡。要分析流行性物欲症的病因,还得从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说起。看看周末为取得各种证书而奔波的白领,据说这是为了充电,但其实只是为了保住已有的位置或觊觎更高的位置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与此同时,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市场开足马力源源不断生产出的商品必定需要有足够多的消费者来接盘。于是,如何挑逗甚至制造更多的消费欲望就成为市场经济的惯用策略。这种人为制造带来了什么呢?要知道瓶装水的成本是自来水的1千多倍,且效果可疑;光是宝洁公司的产品种类就要比昆虫种类多出1倍。有时我们甚至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正如我们去超市买回一只废纸篓,外面还得套上一只塑料袋,回家后再把这只塑料袋扔进这只废纸篓。类似的荒唐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由此造成的恶果就是:当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来越多时,耕地只能越来越少,拿什么来养活众多人口?只能是通过激素甚至药物浸泡的食品。多宝鱼又游了回来,这回它可是有“证书”护身,但再多人为的证书也不能遮掩这一自然事实:在欧洲,多宝鱼的养殖周期就是得3年左右。 有一位叫特雷莎的修女到美国接受一个名誉学位时曾如此说道,这是她此生所到过的最贫困的地方,当然这里的贫困只是针对灵魂而言。本书针对的是美国的流行性物欲症,但中国读者读来不仅感同身受,且更有鞭辟入里之感。作者找到了物欲症的一些原因,提出了诚恳积极的建议,物欲症的流行,也是由于很多人只在消费领域寻求满足造成的。社会发展的现实证明劳动的异化进一步造成了这样的颠倒:吃、喝等明明是动物的功能,可人却一心一意地享受,把此当作人独有的功能来对待,而劳动明明是只属于人的功能,人却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手段,实际上也就是把它看作动物的功能了。我们一对耳朵之间的那个球体,如果已经被商业殖民了,如果我们逐出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到底是谁呢? (《流行性物欲症》[美]约翰·格拉夫、大卫·瓦恩、托马斯·内勒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出版) 注:特雷莎修女(1910~1997)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且于两年后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竭力服侍贫困中的最穷苦者。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9月葬于加尔各答。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亦译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