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苏子 |
释义 | 简介学名:Thysanospermum diffusum Champ. 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 【药 名】:流苏子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流苏子的根。 【功 效】:祛风止痒。 【主 治】:治皮肤局部红肿、瘙痒、荨麻疹、湿疹、皮炎。 【性味归经】:辛、苦,凉。肺经。 【用法用量】:外用:煎汤外洗。 【别 名】:牛老药藤(广东)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拉丁名】:流苏子 Coptosapelta diffusa (Champ. Ex Benth) van steenis 【考 证】: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 别名整鱼藤、鱼黄藤 药用部位根药用;嫩叶代茶。 植物形态攀援状灌木,通常高2-4米;分枝多,节明显,黄绿色,嫩枝密被长糙毛。单叶对生,叶片近革质,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7厘米,宽1-3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上面光亮,仅幼叶的中脉和叶缘被长毛;叶柄短;托叶条状披针形,被毛。花5数或偶为4数,单生叶腋;花梗细长,仅中部有关节和1对小苞片;花萼小,萼筒球状,裂片短,宿存;花冠白色或淡黄色,高脚碟状,长约15毫米,被绢毛,裂片覆瓦状排列;花药伸出;子房下位,2室。蒴果近球形。种子扁圆形,边缘流苏状。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海拔180-300米阴湿山坡及疏林中。低海拔处,少见。 特征及用途特征蔓性灌木,通常长达3米。小枝纤细,被有浓密而紧贴的绒毛。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8厘米,宽0.8~2厘米,顶端长尖, 基部浑圆或钝圆,边全缘干后常向内卷,托叶线状锥尖,早落。花两性,离脚碟状,夏秋间开白花或淡黄色花,花长1.5~2厘米,有小苞片。雄蕊着生在花喉冠部,花柱稍伸出冠管外,柱头纺锤状,被毛。初秋结果,果为蒴果,四裂状球形,成熟时裂为两果瓣,种子脱出。喜生在山边灌木丛中,深山沟谷。 用途主要用以防治烂鳃、肠炎病。 产地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省。 使用方法使用方法:每亩鱼池用流苏子鲜藤1.5~2公斤,配以八枝麻0.5~1公斤,放置在进水口,压以松树或松枝,隔日翻动,使其腐烂,并经常冲水,使全池均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