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祜 |
释义 | 东汉孝安皇帝刘祜(94年-125年),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125年在位),在位19年,享年32岁,葬于恭陵。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 中文名:刘祜 别名:汉安帝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94年 逝世日期:125年4月30日 职业:皇帝 庙号:恭宗(后除庙号) 谥号:孝安皇帝 陵墓:恭陵 在位:106年9月21日-125年4月30日 汉安帝刘祜安帝,名刘祜(公元94-125年4月30日)。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汉延平元年(106)八月,殇帝不幸早夭。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这一年,刘祜刚满13岁。是为东汉安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初”。 内忧外患 太后秉政刘祜即位,却没有赶上好时候。内忧外患,百事多艰。首先是河西急报,西域各国不满班超离任以后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的苛政,纷纷叛汉。接着就是羌族起义,这场战争长达11年之久,耗费巨大,使东汉元气大伤。延光二年(123年),西部传求消息,北匈奴和车师联兵,进攻河西四郡。大臣们都主张放弃西域,退回玉门关内。只有从边疆回京城汇报情况的敦煌太守张当力排众议,廷尉陈忠也认为西域和中原的关系已久,轻易放弃就会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安帝采纳了张当、陈忠的意见,并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领500士兵出屯柳中城。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两域属国的军事支援,击退匈奴,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 边疆多事的同时,国内也灾害连年,人心浮动。在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就有18个郡国发生了地震,41个郡国发生了水灾,28个郡国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延光三年(124年),京城和23个郡围发生了地震,36个郡国发了大水,下了冰雹,人民困苦不堪。 此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剿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朝臣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要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和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先发制人,镇压了叛乱。永宁元年(120年),安帝已26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 宦官当道 后宫争位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亲政。这时,在安帝周围已形成了以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安帝早就不满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异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太后死后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官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这一诬告正中安帝下怀,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凶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为平息官员们的怨气,安帝又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邓骘。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安帝封江京为都乡侯,封李闰为雍乡侯。安帝乳母工圣及其女儿伯荣更加受到宠爱,生活奢侈,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干预政事,无恶小作。伯荣有一次到甘陵去,沿途前呼后拥,郡县官员夹道迎送。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着伯荣的车子叩首行礼。 这时候,官僚集团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以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安帝约束、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但安帝总是置之不理。而被揭发的宦官们则乘机诬告,最终整死了正直的杨震。 就在内忧外患四起之时,皇宫中为争夺帝位继承权又开始了殊死的斗争。安帝的阎皇后多年不育,永宁元年(120年),安帝立宫人李氏所生之子刘保为太子。李氏在此以前已被阎皇后鸩杀。阎皇后怕太子继位以后会追究杀母之仇,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阎皇后与樊丰等宦官串通一气,先将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定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安帝宠爱阎皇后,于是有了废立之心。太子的废立要经大臣们讨论,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则反驳说:“人生年末满15,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只是安帝并不觉悟,竟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 延光四年(125年)二月,安帝携同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行抵宛城,忽然得病,时冷时热,病势沉重,只好下令立刻回京。三月丁卯(初十)日(4月30日),在返回途中到达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南),已呈弥留状态。他想嘱咐后事,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眼盯视着皇后,慢慢死于车中,终年32岁。当年,葬于恭陵,庙号“恭宗”,谥号“安帝”。 家庭父:刘庆,原为清河王,后追封“孝德皇帝”。 母:左小娥,追封“孝德皇后”。 妻妾:皇后阎姬,即“安思阎皇后”,原配妻,曾临朝听政,后被软禁而死。 李氏,本为宫人,生子刘保,被阎皇后毒杀。后追封“恭愍皇后”。 子:只有1子刘保,即汉顺帝,生母为恭愍皇后”。 史籍记载及注释《後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⑴肃宗孙也。父清河孝王庆,母左姬。帝自在邸第,⑵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笫之间。⑶年十岁,好学史书,⑷和帝称之,数见禁中。 ⑴谥法曰:“宽容和平曰安。”伏侯古今注曰:“祜之字曰福。” ⑵仓颉篇曰:“邸,舍也。”说文云:“属国之舍也。”前书音义曰:“第谓有甲乙之次第。” ⑶笫,床箦也。 ⑷史书者,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之书也。凡五十五篇,可以教童幼。 延平元年,庆始就国,邓太后特诏留帝清河邸。 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⑴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⑵群臣陪位,引拜帝为长安侯。⑶皇太后诏曰:“先帝圣德淑茂,早囗天下。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岂意卒然颠沛,天年不遂,悲痛断心。朕惟平原王素被痼疾,念宗庙之重,思继嗣之统,唯长安侯祜质性忠孝,小心翼翼,⑷能通诗、论,笃学乐古,仁惠爱下。年已十三,有成人之志。亲德系後,莫宜于祜。⑸礼‘昆弟之子犹己子’;⑹春秋之义,为人後者为之子,不以父命辞王父命。⑺其以祜为孝和皇帝嗣,奉承祖宗,案礼仪奏。”又作策命曰:“惟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 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⑻朕惟侯孝章帝世嫡皇孙,谦恭慈顺,在孺而勤,⑼宜奉郊庙,承统大业。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後。 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一人有庆,万民赖之。’皇帝其勉之哉!“读策毕,太尉奉上玺绶,即皇帝位,年十三。太后犹临朝。⑽ ⑴续汉志曰:“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金华蚤。皇子为王,锡以乘之,故曰王青盖车。皇孙则绿车。” ⑵洛阳南宫有崇德殿。不可以凶事临朝,故吉服也。 ⑶不即立为天子而封侯者,不欲从微即登皇位。 ⑷翼翼,敬慎也。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⑸系即继也。 ⑹礼记檀弓之文。 ⑺为人後者谓出继于人也。王父谓祖也。谷梁传曰,卫灵公废太子蒯聩,立孙,辄不受父之命,而受王父命。 ⑻前书音义曰:“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主谥号官也。”韦昭云:“大行者,不反之辞也。天子崩,未有谥,故称大行也。”谷梁传曰:“大行受大名。”风俗通曰:“天子新崩,未有谥,故且称大行皇帝。”义两通。 ⑼孺,幼也。或作“在孺囗勤”。 ⑽公羊传曰:“犹者,可止之辞也。” 九月庚子,谒高庙。辛丑,谒光武庙。 六州大水。己未,遣谒者分行虚实,举灾害,赈乏绝。 丙寅,葬孝殇皇帝于康陵⑴。 ⑴陵在慎陵茔中庚地,高五丈五尺,周二百八步。 乙亥,陨石于陈留。 西域诸国叛,攻都护任尚,遣副校尉梁慬救尚,击破之。⑴ ⑴慬音勤。 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诏以宿麦不下,⑴赈赐贫人。 ⑴宿,旧也。麦必经年而熟,故称宿。 十二月甲子,清河王薨,使司空持节吊祭,车骑将军邓骘护丧事。 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⑴ ⑴汉官典职曰:“作九宾乐。舍利之兽从西方来,戏于庭,入前殿,激水化成比目鱼,嗽水作雾,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曼延者,兽名也。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曼延”。音以战反。 永初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大赦天下。 蜀郡徼外羌内属。⑴ ⑴东观记曰:“徼外羌龙桥等六种慕义降附。” 戊寅,分犍为南部为属国都尉。 禀司隶、兖、豫、徐、冀、并州贫民。⑴ ⑴司隶,领河南、河内、河东、弘农,都于洛阳。魏末因为司州。 二月丙午,以广成游猎地⑴及被灾郡国公田假与贫民。 ⑴广城,苑名,在汝州西。 丁卯,分清河国封帝弟常保为广川王。⑴ ⑴广川,县,属信都国,故城在今冀州枣强县东北。 庚午,司徒梁鲔薨。 三月癸酉,日有食之。诏公卿内外众官、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 己卯,永昌徼外僬侥种夷贡献内属。 甲申,葬清河孝王,赠龙旗、虎贲。 夏五月甲戌,长乐卫尉鲁恭为司徒。⑴ ⑴前书曰“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也。长乐、建章、甘泉宫,皆随所掌以为官名,秩中二千石也。 丁丑,诏封北海王睦孙寿光侯普为北海王。 九真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⑴ ⑴九真,郡名,今爱州县。 六月戊申,爵皇太后母阴氏为新野君。 丁巳,河东地陷。 壬戌,罢西域都护。 先零种羌叛,断陇道,大为寇掠,遣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讨之。丁卯,赦除诸羌相连结谋叛逆者罪。 秋九月庚午,诏三公明申旧令,禁奢侈,无作浮巧之物,殚财厚葬。 是日,太尉徐防免。⑴辛未,司空尹勤免。⑵ ⑴以灾异屡见也。 ⑵以水雨漂流也。 癸酉,调扬州五郡租米,⑴赡给东郡、济阴、陈留、梁国、下邳、山阳。 ⑴五郡谓九江、丹阳、庐江、吴郡、豫章也。扬州领六郡,会稽最远,盖不调也。 丁丑,诏曰:“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⑴自非父母丧无故辄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次用。” ⑴考谓考问其状也。报谓断决也。 壬午,诏太仆、少府减黄门鼓吹,以补羽林士;⑴厩马非乘舆常所御者,皆减半食;⑵诸所造作,非供宗庙园陵之用,皆且止。 ⑴汉官仪曰:“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 ⑵乘舆,天子所乘车舆也。不敢斥言尊者,故称乘舆。见蔡邕独断。 丙戌,诏死罪以下及亡命赎,各有差。 庚寅,太傅张禹为太尉,太常周章为司空。⑴ ⑴汉官仪曰:“章字次叔,荆州随县人也。” 冬十月,倭国遣使奉献。⑴ ⑴倭国去乐浪万二千里,男子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见本传。 辛酉,新城山泉水大出。⑴ ⑴东观记曰:“突坏人田,水深三丈。” 十一月丁亥,司空周章密谋废立,策免,自杀。 戊子,囗司隶校尉、冀并二州刺史:“民讹言相惊,囗捐旧居,老弱相携,穷困道路。其各囗所部长吏,躬亲晓喻。若欲归本郡,在所为封长檄;不欲,勿强。”⑴ ⑴封谓印封之也。长檄犹今长牒也。欲归者,皆给以长牒为验。强音其两反。 十二月乙卯,颍川太守张敏为司空。 是岁,郡国十八地震;四十一雨水,或山水暴至;二十八大风,雨雹。 二年春正月,禀河南、下邳、东莱、河内贫民。⑴ ⑴古今注曰:“时州郡大饥,米石二千,人相食,老弱相囗道路。” 车骑(大)将军邓骘为种羌所败于冀西。⑴ ⑴续汉书曰:“种羌九千余户,在陇西临洮谷。”冀,县,属天水郡也。 二月乙丑,遣光禄大夫樊准、吕仓分行冀兖二州,禀贷流民。 夏四月甲寅,汉阳城中火,烧杀三千五百七十人。 五月,旱。丙寅,皇太后幸洛阳寺及若卢狱,录囚徒,赐河南尹、廷尉、卿及官属以下各有差,即日降雨。 六月,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⑴ ⑴东观记曰:“雹大如芋魁、鸡子,风拔树发屋。” 秋七月戊辰,诏曰:“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琁机玉衡,以齐七政。⑴朕以不德,遵奉大业,而阴阳差越,变异并见,万民饥流,羌貊叛戾。 夙夜克己,忧心京京。⑵间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而所对皆循尚浮言,无卓尔异闻。⑶其百僚及郡国吏人,有道术明习灾异阴阳之度琁机之数者,各使指变以闻。二千石长吏明以诏书,博衍幽隐,⑷朕将亲览,待以不次,冀获嘉谋,以承天诫。” ⑴孔安国尚书注曰,琁,美玉也。以琁为机,以玉为衡,(玉)[王]者正天文之器也。七政,日月五星,各异其政制。即今之浑仪。 ⑵诗小雅曰:“忧心京京。”尔雅曰:“京京,忧也。” ⑶卓尔,高远之皃也。论语曰:“如有所立卓尔。” ⑷衍犹引也。 闰月辛丑,广川王常保薨,无子,国除。 癸未,蜀郡徼外羌举土内属。⑴ ⑴东观记曰:“徼外羌薄申等八种举众降。” 九月庚子,诏王(主)[国]官属墨绶下至郎、谒者,⑴其经明任博士,居乡里有廉清孝顺之称,才任理人者,国相岁移名,与计偕上尚书,公府通调,令得外补。⑵ ⑴续汉书曰:“王国有中大夫,秩比六百石。谒者,比四百石。郎中,二百石。” ⑵移,书也。调,选也。 冬十月庚寅,禀济阴、山阳、玄菟贫民。 征西校尉任尚与先零羌战于平襄,尚军败绩。⑴ ⑴平襄,县,属天水郡,故襄戎邑也。 十一月辛酉,拜邓骘为大将军,征还京师,留任尚屯陇右。先零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⑴遂寇三辅,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 ⑴滇零,羌名,音丁田反。 十二月辛卯,禀东郡、钜鹿、广阳、安定、定襄、沛国贫民。 广汉塞外参狼羌降,分广汉北部为属国都尉。 是岁,郡国十二地震。 三年春正月庚子,皇帝加元服。⑴大赦天下。赐王、主、贵人、公、卿以下金帛各有差;男子为父後,及三老、孝悌、力田爵,人二级,流民欲占者人一级。 ⑴元服谓加冠也。士冠礼曰:“令月吉辰,加尔元服。”郑玄云:“元,首也。” 遣骑都尉任仁讨先零羌,不利,羌遂破没临洮。⑴ ⑴县名,属陇西郡。 高句骊遣使贡献。 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壬辰,公卿诣阙谢。诏曰:“朕以幼冲,奉承鸿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噉食。永怀悼叹,若坠渊水。咎在朕躬,非群司之责,而过自贬引,重朝廷之不德。⑴其务思变复,以助不逮。”癸巳,诏以鸿池假与贫民。⑵ ⑴贬引谓贬损引过也。重音直用反。 ⑵续汉书曰:“鸿池在洛阳东二十里。”假,借也。令得渔采其中。 壬寅,司徒鲁恭免。夏四月丙寅,大鸿胪九江夏勤为司徒。⑴ ⑴勤字伯宗,寿春人也。 三公以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⑴ ⑴续汉志曰:“执金吾,缇骑二百人。”缇,赤黄色。营士谓五校营士也。 汉官仪曰“屯骑、越骑、步兵、射声各领士七百人。长水领士千三百六十七人”也。 己巳,诏上林、广成苑可垦辟者,赋与贫民。 甲申,清河王虎威薨。五月丙申,封乐安王宠子延平为清河王。 丁酉,沛王正薨。 癸丑,京师大风,六月,乌桓寇代郡、上谷、涿郡。 秋七月,海贼张伯路等寇略缘海九郡,遣侍御史庞雄督州郡兵讨破之。 庚子,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 九月,鴈门乌桓及鲜卑叛,败五原郡兵于高渠谷。⑴ ⑴东观记曰:“战九原高梁谷。”渠梁相类,必有误也。 冬十月,南单于叛,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十一月,遣行车骑将军何熙讨之。 十二月辛酉,郡国九地震。乙亥,有星孛于天苑。⑴ ⑴天苑,星名。 是岁,京师及郡国四十一雨水雹。⑴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 ⑴续汉书曰“雹大如鴈子”也。 四年春正月元日,会,彻乐,不陈充庭车。⑴ ⑴每大朝会,必陈乘舆法物车辇于庭,故曰充庭车也。以年饥,故不陈。 辛卯,诏以三辅比遭寇乱,人庶流囗,除三年逋租、过更、口筭、刍焒;⑴ 禀上郡贫民各有差。 ⑴前书音义曰:“天下人皆戍边三日。不可人人自行,行者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言过其本更之日,故曰过更。”又曰:“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筭。” 海贼张伯路复与勃海、平原剧贼刘文河、周文光等攻厌次,杀县令,遣御史中丞王宗督青州刺史法雄讨破之。 度辽将军梁慬、辽东太守耿夔讨破南单于于属国故城。 丙午,诏减百官及州郡县奉各有差。 二月丁巳,禀九江贫民。 南匈奴寇常山。 乙丑,初置长安、雍二营都尉官。⑴ ⑴汉官仪曰:“京兆虎牙、扶风都尉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扶风都尉居雍县。故俗人称雍营焉。”西羌传云:“虎牙都尉居长安。” 乙亥,诏自建初以来,诸祅言它过坐徙边者,各归本郡;其没入官为奴婢者,免为庶人。 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⑴ ⑴洛阳宫殿名曰:“南宫有东观。”前书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言百家,举全数也。 三月,南单于降。 先零羌寇襃中,⑴汉中太守郑勤战殁。徙金城郡都襄武。⑵ ⑴县名,属汉中郡,今梁州襃城县。 ⑵襄武,县名,属陇西郡,今渭州县。 戊子,杜陵园火。癸巳,郡国九地震,夏四月,六州蝗。⑴丁丑,大赦天下,秋七月乙酉,三郡大水。 ⑴东观记曰:“司隶、豫、兖、徐、青、冀六州。” 巳卯,骑都尉任仁下狱死,九月甲申,益州郡地震。 冬十月甲戌,新野君阴氏薨,⑴使司空持节护丧事。 ⑴东观记曰:“新野君薨,赠以玄玉赤绂,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 大将军邓骘罢。 五年春正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丙戌,郡国十地震。 己丑,太尉张禹免。甲申,光禄勋李脩为太尉。⑴ ⑴汉官仪曰:“脩字伯游,豫州襄城人也。” 二月丁卯,诏省减郡国贡献太官口食。 先零羌寇河东,遂至河内。 三月,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⑴北地徙池阳,⑵上郡徙衙⑶ ⑴安定,郡,今泾州也。美阳,县,故城在今武功县北。 ⑵北地,郡,今宁州也。池阳,县,故城在今泾阳县北也。 ⑶上郡,今绥州也。衙,县,故城在同州白水县东北。左传曰“秦晋战于彭衙”,即此也。 夫余夷犯塞,杀伤吏人。 闰月丁酉,赦凉州河西四郡。 戊戌,诏曰:“朕以不德,奉郊庙,承大业,不能兴和降善,为人祈福。灾异蜂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⑴戎事不息,百姓匮乏,疲于征发。重以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朕以不明,统理失中,亦未获忠良以毗阙政。传曰:‘颠而不扶,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公卿大夫将何以匡救,济斯艰囗,承天诫哉?盖为政之本,莫若得人,襃贤显善,圣制所先。‘济济多士,文王以宁。’⑵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辅不逮。其令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诸侯相举贤良方正、有道术、达于政化、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及至孝与众卓异者,并遣诣公车,朕将亲览焉。” ⑴猾,乱也。夏,华夏也。 ⑵诗大雅之词也。 六月甲辰,乐成王巡薨。 秋七月己巳,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⑴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陈任将帅者。 ⑴九卿,奉常、光禄、卫尉、太仆、鸿胪、廷尉、少府、宗正、司农。校尉谓城门、屯骑、越骑、步兵、长水、(胡骑)[射声]等。 九月,汉阳人杜琦、王信叛,⑴与先零诸种羌攻陷上邽城。十二月,汉阳太守赵博遣客刺杀杜琦。⑵ ⑴东观记曰:“琦自称安汉将军。” ⑵东观记曰:“汉阳故吏杜习手刺杀之。” 是岁,九州蝗,郡国八雨水。 六年春正月庚申,诏越巂置长利、高望、始昌三苑,又令益州郡置万岁苑,犍为置汉平苑。⑴ ⑴犍为,郡名。前书音义曰:“故夜郎国也。”故城在今眉州隆山县西北也。 三月,十州蝗。 夏四月乙丑,司空张敏罢。 己卯,太常刘(凯)[恺]为司空。 五月,旱。 丙寅,诏令中二千石下至黄绶,一切复秩还赎,赐爵各有差。 戊辰,皇太后幸雒阳寺,录囚徒,理冤狱。 六月壬辰,豫章、员溪、原山崩。⑴ ⑴员溪阙。 辛巳,大赦天下。 遣侍御史唐喜讨汉阳贼王信,破斩之。⑴ ⑴续汉志曰:“传信首诣洛阳,枭谷城门外。” 冬十一月辛丑,护乌桓校尉吴祉下狱死。 是岁,先零羌滇零死,子零昌复袭伪号。 七年春正月庚戌,皇太后率大臣命妇谒宗庙。⑴ ⑴丧服传曰:“命夫者,其男子之为大夫也。命妇者,其大夫之妻也。”臣贤案:东观、续汉、袁山松、谢书、古今注皆云“六年正月甲寅,谒宗庙”,此云“七年庚戌”,疑纪误也。 二月丙午,郡国十八地震。 夏四月乙未,平原王胜薨。 丙申晦,日有食之。五月庚子,京师大雩。⑴ ⑴左传曰:“龙见而雩。”杜预注云:“谓建巳之月。龙星角、亢见东方。雩,远也,远为百谷求膏雨。”周礼司巫职曰:“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郑玄注云:“雩,吁也,嗟而求雨。” 秋,护羌校尉侯霸、骑都尉马贤破先零羌。 八月丙寅,京师大风,蝗虫飞过洛阳。诏赐民爵。郡国被蝗伤稼十五以上,勿收今年田租;不满者,以实除之。 九月,调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租米,⑴赈给南阳、广陵、下邳、彭城、山阳、庐江、九江饥民;又调滨水县谷输敖仓。⑵ ⑴零陵,郡名,今永州县也。丹阳,郡名,今润州江宁县也。余并见上。 ⑵诗曰“薄狩于敖”,即此地。秦于此筑太仓,亦曰敖庾,在今郑州荥阳县西北。东观记曰:“滨水县彭城、广阳、庐江、九江谷九十万斛,送敖仓。” 元初元年春正月甲子,改元元初。赐民爵,人二级,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民脱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囗、寡、孤、独、笃囗、[贫]不能自存者谷,人三斛,贞妇帛,人一匹。 二月己卯,日南地坼。⑴三月癸酉,日有食之。 ⑴东观记曰:“坼长百八十二里,广五十六里。” 夏四月丁酉,大赦天下。 京师及郡国五旱、蝗。 诏三公、特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举敦厚质直者,各一人。 五月,先零羌寇雍城。 六月丁巳,河东地陷。 秋七月,蜀郡夷寇蚕陵,杀县令。⑴ ⑴蚕陵,县,属蜀郡,故城在今翼州翼水县西。有蚕陵山,因以为名焉。 九月乙丑,太尉李脩罢。 先零羌寇武都、汉中,绝陇道。 辛未,大司农山阳司马苞为太尉。⑴ ⑴谢承书曰:“苞字仲成,东拢人也。” 冬十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先零羌败凉州刺史皮阳于狄道。 乙卯,诏除三辅三岁田租、更赋、口筭。⑴ ⑴解见光武纪也。 十一月。是岁,郡国十五地震。 二年春正月,诏禀三辅及并、凉六郡流囗贫人。 蜀郡青衣道夷奉献内属。⑴ ⑴青衣道,县名,在大江、青衣二水之会,今嘉州龙游县也。东观记曰:“青衣蛮夷堂律等归义。” 脩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⑴ ⑴史记曰:“西门豹为邺令,发人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凿之渠,在今相州邺县西也。 二月戊戌,遣中谒者收葬京师客死无家属及棺旘朽败者,皆为设祭;其有家属,尤贫无以葬者,赐钱人五千。 辛酉,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脩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⑴ ⑴前书音义曰:“美田曰畴。” 三月癸亥,京师大风。 先零羌寇益州,遣中郎将尹就讨之。 夏四月丙午,立贵人阎氏为皇后。 五月,京师旱,河南及郡国十九蝗。甲戌,诏曰:“朝廷不明,庶事失中,灾异不息,忧心悼惧。被蝗以来,七年于兹,而州郡隐匿,裁言顷亩。⑴今群飞蔽天,为害广远,所言所见,宁相副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天灾至重,欺罔谸大。今方盛夏,且复假贷,以观厥後。⑵其务消救灾眚,安辑黎元。” ⑴“裁”与“纔”同,古字通。 ⑵假贷犹宽容也。盛夏不可即加刑罚,故且宽容。 六月丙戌,太尉司马苞薨。⑴ ⑴谢承书曰:“苞为太尉,常食麤饭,著布衣,妻子不历官舍。会司徒杨震为樊丰等所谮,连及苞,苞乞骸骨,未见听,以疾薨也。” 洛阳新城地裂。 秋七月辛巳,太仆太山马英为太尉。⑴ ⑴英字文思,兖州盖县人也。 八月,辽东鲜卑围无虑县。⑴九月,又攻夫犂营,杀县令。⑵ ⑴属辽东郡。虑音闾。有医无闾山,因以为名焉。 ⑵夫犂,县名,属辽东属国。 壬午晦,日有食之。 冬十月,遣中郎将任尚屯三辅。 诏郡国中都官系囚减死一等。勿笞,诣冯翊、扶风屯,妻子自随,占著所在;女子勿输。⑴亡命死谸以下赎,各有差。其吏人聚为盗贼,有悔过者,除其罪。 ⑴不输作也。 乙未,右扶风仲光、安定太守杜恢、京兆虎牙都尉耿溥与先零羌战于丁奚城,⑴光等大败,并没。左冯翊司马钧下狱,自杀。⑵ ⑴东观记曰“至北地灵州丁奚城”也。 ⑵东观记曰“安定太守杜恢与钧等并威击羌,恢乘胜深入,为虏所害,钧拥兵不救,收钧下狱”也。 十一月庚申,郡国十地震。 十二月,武陵澧中蛮叛,州郡击破之。⑴ ⑴东观记曰:“蛮田山、高少等攻城,杀长吏。州郡募五里蛮夷、六亭兵追击,山等皆降。赐五里、六亭渠率金帛各有差。” 己酉,司徒夏勤罢。庚戍,司空刘恺为司徒,光禄勋袁敞为司空。 三年春正月甲戌,脩理太原旧沟渠,溉灌官私田。⑴ ⑴郦元水经注曰:“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後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溉灌,东南出城注于汾水。”今所脩沟渠即谓此。 东平陆上言木连理。⑴ ⑴东平陆,县名,古厥国也,属东平国,今兖州平陆县也。序例曰:“凡瑞应,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于有实,故书见于某处。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虚饰,故书某处上言也。” 苍梧、郁林、合浦蛮夷反叛,⑴二月,遣侍御史任逴督州郡兵讨之。⑵ ⑴苍梧,郡,今梧州县也。合浦,郡,今廉州县也。 ⑵逴音丁角反。 郡国十地震。三月辛亥,日有食之。 丙辰,赦苍梧、郁林、合浦、南海吏人为贼所迫者。 夏四月,京师旱。 五月,武陵蛮复叛,州郡讨破之。 癸酉,度辽将军邓遵率南匈奴击先零羌于灵州,破之。⑴ ⑴灵州,县名,属北地郡,故城在今庆州马领县西北。 越巂徼外夷举种内属。 六月,中郎将任尚遣兵击破先零羌于丁奚城。 秋七月,武陵蛮复叛,州郡讨平之。 缑氏地坼。 九月辛巳,赵王宏薨。 冬十一月,苍梧、郁林、合浦蛮夷降。 丙戌,初听大臣、二千石、刺史行三年丧。⑴ ⑴文帝遗诏以日易月,于後大臣遂以为常,至此复遵古制也。 癸卯,郡国九地震。 十二月丁巳,任尚遣兵击破先零羌于北地。 四年春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乙卯,大赦天下。壬戌,武库灾。 夏四月戊申,司空袁敞薨。 己巳,鲜卑寇辽西,辽西郡兵与乌桓击破之。⑴ ⑴辽西,郡,故城在今平州东阳乐城是。 五月丁丑,太常李合为司空。 六月戊辰,三郡雨雹。 秋七月辛丑,陈王钧薨。 京师及郡国十雨水。诏曰:“今年秋稼茂好,垂可收获,而连雨未霁,⑴惧必淹伤。夕惕惟忧,思念厥咎。夫霖雨者,人怨之所致。⑵其武吏以威暴下,文吏妄行苛刻,乡吏因公生奸,为百姓所患苦者,有司显明其罚。又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⑶方今案比之时,⑷郡县多不奉行。虽有糜粥,糠秕相半,长吏怠事,莫有躬亲,甚违诏书养老之意。其务崇仁恕,赈护寡独,称朕意焉。” ⑴霁,雨止也。 ⑵左传曰:“凡雨三日以上为霖。”京房别对灾异曰:“人劳怨苦,雨水绝道。” ⑶郑玄注云:“助老气也。行犹赐也。” ⑷东观记曰:“方今八月案比之时。”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 九月,护羌校尉任尚使客刺杀叛羌零昌。 冬十一月己卯,彭城王恭薨。 十二月,越巂夷寇遂久,杀县令。⑴ ⑴遂久,县,属越巂郡。 甲子,任尚及骑都尉马贤与先零羌战于富平上河,大破之。⑴虔人羌率众降,⑵陇右平。 ⑴富平,县,属北地郡,故城在今灵州回乐县西南。郦元水经注曰:“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⑵虔人,羌号也。东观记曰:“虔人种羌大豪恬狼等诣度辽将军降。” 是岁,郡国十三地震。 五年春正月,越巂夷叛。 二月壬戌,中山王宪薨。 三月,京师及郡国五旱,诏禀遭旱贫人。 夏六月,高句骊与秽貊寇玄菟。⑴ ⑴郡名,在辽东[东]。 秋七月,越巂蛮夷及旄牛豪叛,杀长吏。⑴ ⑴旄牛,县,属蜀郡。华阳国志曰在邛崃山表也。 丙子,诏曰:“旧令制度,各有科品,⑴欲令百姓务崇节约。遭永初之际,人离荒囗,朝廷躬自菲薄,去绝奢饰,食不兼味,衣无二彩。比年虽获丰穰,尚乏储积,而小人无虑,不图久长,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著珠玑。⑵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远?设张法禁,恳恻分明,而有司惰任,讫不奉行。秋节既立,鸷鸟将用,⑶且复重申,以观後效。” ⑴汉令今亡。 ⑵绮,文缯;縠,纱也。玑,珠不圆者也。 ⑶鸷鸟谓鹰鹯之类也。广雅曰:“鸷,执也。以其能服执众鸟。”月令:“孟秋,鹰乃祭鸟,始用行戮。”言有司怠惰,不遵法令,将欲纠其罪,顺秋行诛,同鹰鹯之鸷击也。 八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鲜卑寇代郡,杀长吏。冬十月,鲜卑寇上谷。 十二月丁巳,中郎将任尚有谸,弃市。 是岁,郡国十四地震。 六年春二月乙巳,京师及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坼裂,水泉涌出。 壬子,诏三府选掾属高第,能惠利牧养者各五人,光禄勋与中郎将选孝廉郎宽博有谋,清白行高者五十人,出补令、长、丞、尉。 乙卯,诏曰:“夫政,先京师,後诸夏。月令仲春‘养幼小,存诸孤’,季春‘赐贫穷,赈乏绝,省妇使,表贞女’,所以顺阳气,崇生长也。⑴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谷,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⑵ ⑴郑玄云:“妇使谓组紃之事”⑵节谓志操。义谓推让。甄,明也。旌,章也。里门谓之闾。旌表者,若今树阙而显之。 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于洛城西北。⑴ ⑴续汉志曰:“元初六年,以尚书欧阳家说,谓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以元始中故事,谓六宗易六子之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者,非也,乃更六宗,祠于戌亥之地,礼比大社也。” 夏四月,会稽大疫,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赐棺木,⑴除田租、口赋。 ⑴汉官仪:“太医令一人,秩六百石。” 沛国、勃海大风,雨雹。五月,京师旱。 六月丁丑,乐成王宾薨。丙戌,平原王得薨。 秋七月,鲜卑寇马城,⑴度辽将军邓遵率南单于击破之。 ⑴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以名焉。”其故城,今朔州也。 九月癸巳,陈王竦薨十二月戊午朔,日有食之,既。郡国八地震。 是岁,永昌、益州蜀郡夷叛,与越雟夷杀长吏,燔城邑,益州刺史张乔讨破降之。 永宁元年春正月甲辰,任城王安薨。三月丁酉,济北王寿薨。 车师後王叛,杀部司马。 沉氐羌寇张掖。⑴ ⑴沉氐,羌号也。续汉志曰“羌在上郡西河者,号沉氐”也。 夏四月丙寅,立皇子保为皇太子,改元永宁,大赦天下。赐王、主、三公、列侯下至郎吏、从官金帛;又赐民爵及布粟各有差。 己巳,绍封陈王羡子崇为陈王,济北王子苌为乐成王,河间王子翼为平原王。 壬午,琅邪王寿薨。 六月,沉氐种羌叛,寇张掖,护羌校尉马贤讨沉氐羌,破之。 秋七月乙酉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己巳,司空李合免。癸酉,卫尉庐江陈襃为司空。⑴ ⑴襃字伯仁,舒县人也。 自三月至是月,京师及郡国三十三大风,雨水。 十二月,永昌徼外掸国遣使贡献。⑴ ⑴掸音囗。 戊辰,司徒刘恺罢。 辽西鲜卑降。 癸酉,太常杨震为司徒。 是岁,郡国二十三地震。夫余王遣子诣阙贡献。烧当羌叛。 建光元年春正月,幽州刺史冯焕率二郡太守讨高句骊、秽貊,不克。 二月癸亥,大赦天下。赐诸园贵人、⑴王、主、公、卿以下钱布各有差。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一人为郎、舍人。 ⑴谓宫人无子守园陵者也。 三月癸巳,皇太后邓氏崩。丙午,葬和熹皇后。 丁未,乐安王宠薨。 戊申,追尊皇考清河孝王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皇后,祖妣宋贵人曰敬隐皇后。 夏四月,秽貊复与鲜卑寇辽东,辽东太守蔡讽追击,战殁。 丙辰,以广川并清河国。 丁巳,尊孝德皇元囗耿氏为甘陵大贵人。⑴ ⑴甘陵,孝德皇后之陵也,因以为县,今贝州清河县东也。 甲子,乐成王苌有罪,废为临湖侯。⑴ ⑴续汉书曰“坐轻慢不孝”,故贬。临湖,县名,属庐江郡也。 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赐囗、寡、孤、独、贫不能自存者谷,人三斛。 甲戌,辽东属国都尉庞奋,承伪玺书杀玄菟太守姚光。 五月庚辰,特进邓骘及度辽将军邓遵,并以谮自杀。⑴ ⑴乳母王圣与中黄门李闰等诬告尚书邓访等谋废立,宗族皆免官,骘与遵皆自杀。 丙申,贬平原王翼为都乡侯。 秋七月己卯,改元建光,大赦天下。 壬寅,太尉马英薨。 八月,护羌校尉马贤讨烧当羌于金城,不利。 甲子,前司徒刘恺为太尉。 鲜卑寇居庸关,九月,云中太守成严击之,战殁。鲜卑围乌桓校尉于马城,度辽将军耿夔救之。 戊子,幸卫尉冯石府。⑴ ⑴续汉书曰:“赐赏宝囗、玉玦、杂缯布等。” 是秋,京师及郡国二十九雨水。 冬十一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坼裂。诏三公以下,各上封事陈得失。遣光禄大夫案行,赐死者钱,人二千。除今年田租。其被灾甚者,勿收口赋。 鲜卑寇玄菟。 庚子,复断大臣二千石以上服三年丧。 癸卯,诏三公、特进、侯、卿、校尉,举武猛堪将帅者各五人。 丙午,诏京师及郡国被水雨伤稼者,随顷亩减田租。 甲子,初置渔阳营兵。⑴ ⑴伏侯古今注曰“置营兵千人”也。 冬十二月,高句骊、马韩、秽貊围玄菟城,夫余王遣子与州郡并力讨破之。 延光元年春二月,夫余王遣子将兵救玄菟,⑴击高句骊、马韩、秽貊,破之,遂遣使贡献。 ⑴夫余王子,尉仇台也。 三月丙午,改元延光。大赦天下。还徙者,复户邑属籍。赐民爵及三老、孝悌、力田,人二级;加赐囗、寡、孤、独、笃囗、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贞妇帛,人二匹。 夏四月癸未,京师郡国二十一雨雹。 癸巳,司空陈襃免。 五月庚戌,宗正彭城刘授为司空。⑴ ⑴汉官仪曰:“宗正卿,秩中二千石。”授字孟春,徐州武原人也。 己巳,改乐成国为安平,封河间王开子得为安平王。 六月,郡国蝗。秋七月癸卯,京师及郡国十三地震。 高句骊降。 虔人羌叛,攻谷罗城,⑴度辽将军耿夔讨破之。 ⑴谷罗属西河郡。 八月戊子,阳陵园寑火。⑴辛卯,九真言黄龙见无功。⑵ ⑴景帝陵也。 ⑵无功,县,属九真郡。 己亥,诏三公、中二千石,举刺史、二千石、令、长、相,视事一岁以上至十岁,清白爱利,能囗身率下,防奸理烦,有益于人者,无拘官簿。⑴刺史举所部,郡国太守相举墨绶,隐亲悉心,勿取浮华。⑵ ⑴清白谓贞正也。爱利谓爱人而利之也。无拘官簿谓受超迁之,不拘常牒也。 ⑵墨绶谓令、长之属也。隐亲犹亲自隐也。悉,尽也。言令三公以下各举所知,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 九月甲戌,郡国二十七地震。 冬十月,鲜卑寇鴈门、定襄。十一月,鲜卑寇太原。 烧当羌豪降。 十二月,九真徼外蛮夷贡献内属。 是岁,京师及郡国二十七雨水,大风,杀人。诏赐压溺死者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其坏败庐舍、失亡谷食,粟,人三斛;又田被淹伤者,一切勿收田租;若一家皆被灾害而弱小存者,郡县为收敛之。虔人羌(反)攻谷罗城,度辽将军耿夔讨破之。 二年春正月,旄牛夷叛,寇灵关,杀县令。⑴益州刺史蜀郡西部都尉讨之。 ⑴灵关,道,属越雟郡。 诏选三署郎⑴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 ⑴三署,解见和帝纪。 丙辰,河东、颍川大风。夏六月壬午,郡国十一大风。九真言嘉禾生。⑴ ⑴东观记曰:“禾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丙申,北海王普薨。 秋七月,丹阳山崩。 八月庚午,初令三署郎通达经术任牧民者,视事三岁以上,皆得察举。 九月,郡国五雨水。 冬十月辛未,太尉刘恺罢。甲戌,司徒杨震为太尉,光禄勋东莱刘熹为司徒。⑴ ⑴熹字季明,青州长广人也。 十一月甲辰,校猎上林苑。 鲜卑败南匈奴于曼柏。 是岁,分蜀郡西部为属国都尉。京师及郡国三地震。 三年春二月丙子,东巡狩。丁丑,告陈留太守,祠南顿君、光武皇帝于济阳,复济阳今年田租、刍焒。庚寅,遣使者祠唐尧于成阳。⑴ ⑴古成伯国也,故城在今濮州雷泽县北。述征记云:“成阳东南有尧冢。” 戊子,济南上言,凤皇集台县丞霍收舍树上。⑴赐台长帛五十匹,丞二十匹,尉半之,吏卒人三匹。凤皇所过亭部,无出今年田租。赐男子爵,人二级。辛卯,幸太山,柴告岱宗。⑵齐王无忌、北海王(普)[翼]、乐安王延来朝。 壬辰,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癸巳,告祀二祖、六宗,⑶劳赐郡县,作乐。 ⑴台县属济南郡,故城在今齐州平陵县北。 ⑵太山,王者告代之处,为五岳之宗,故曰岱宗。燔柴以告天。 ⑶二祖,高祖、光武也。六宗谓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代宗,孝宣曰中宗,孝元曰高宗,孝明曰显宗,孝章曰肃宗。 三月甲午,陈王崇薨。戊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自鲁相、令、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赐襃成侯以下帛各有差。还,幸东平,至东郡,历魏郡、河内。壬戌,车驾还京师,幸太学。是日,太尉杨震免。 夏四月乙丑,车驾入宫。假于祖祢。⑴壬戌,沛国言甘露降丰县。戊辰,光禄勋冯石为太尉。 ⑴假音格。格,至也。 五月,南匈奴左日逐王叛,使匈奴中郎将马翼讨破之。 日南徼外蛮夷内属。 六月,鲜卑寇玄菟。 庚午,阆中山崩。⑴辛未,扶风言白鹿见雍。 ⑴阆中,县,属巴郡,临阆中水,因以为名,今隆州县也。 辛巳,遣侍御史分行青冀二州灾害,督录盗贼。 秋七月丁酉,初复右校(令)、左校[令]丞官。⑴ ⑴续汉志曰:“将作大匠属官有左右校,皆有令、丞。”中兴未置,今始复。 日南徼外蛮豪帅诣阙贡献。 冯翊言甘露降频阳、衙。⑴颍川上言木连理。白鹿、麒麟见阳翟。 ⑴频阳,县,故城在今雍州美原县西南。衙见上。 鲜卑寇高柳。 梁王坚薨。⑴ ⑴明帝孙,节王畅之子也。 八月辛巳,大鸿胪耿宝为大将军。 戊子,颍川上言麒麟一、白虎二见阳翟。 九月丁酉,废皇太子保为济阴王。⑴ ⑴常侍江京等谮之也。 乙巳,诏郡国中都官死谸系囚减罪一等,(诏)[诣]敦煌、陇西及度辽营;⑴ 其右趾以下及亡命者赎,各有差。 ⑴汉官仪曰“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县”也。 辛亥,济南上言黄龙见历城。⑴庚申晦,日有食之。 ⑴历城,县,属济南国,今齐州县也。 冬十月,行幸长安。壬午,新丰上言凤皇集西界亭。⑴丁亥,会三辅守、令、掾史于长安,作乐。闰月乙未,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历观上林、昆明池。 遣使者祠太上皇于万年,以中牢祠萧何、曹参、霍光。十一月乙丑,至自长安。 ⑴今新丰县西南有凤皇原,俗传云即此时凤皇所集之处也。 十二月乙未,琅邪言黄龙见诸县。⑴ ⑴诸,县名,故城在今密州诸城县西南。 是岁,京师及(诸)郡国二十三地震;三十六雨水,疾风,雨雹。 四年春正月壬午,东郡言黄龙二、麒麟一见濮阳。⑴ ⑴县名,属东郡,即古昆吾国,帝颛顼之墟,今濮州县。 二月乙亥,下邳王衍薨。 甲辰,南巡狩。 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庚申,幸宛,帝不豫。辛酉,令大将军耿宝行太尉事。祠章陵园庙,告长沙、零陵太守,祠定王、节侯、郁林府君。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秘不敢宣,所在上食问起居如故。庚午,还宫。辛未夕,乃发丧。尊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以后兄大鸿胪阎显为车骑将军,定策禁中,立章帝孙济北惠王寿子北乡侯懿。⑴ ⑴东观记及续汉书并曰“北乡侯犊”,今作“懿”,盖二名。 甲戌,济南王香薨。⑴ ⑴光武曾孙简王错之子也。 乙酉,北乡侯即皇帝位。 夏四月丁酉,太尉冯石为太傅,⑴司徒刘熹为太尉,参录尚书事;前司空李合为司徒。 ⑴石字次初,荆州湖阳人也,冯鲂之孙。 辛卯,大将军耿宝、中常侍樊丰、侍中谢恽、周广、乳母野王君王圣,坐相阿党,丰、恽、广下狱死,宝自杀,圣徙鴈门。 己酉,葬孝安皇帝于恭陵。⑴庙曰恭宗。 ⑴在今洛阳东北二十七里。伏侯古今注曰“陵山周二百六十丈,高十五丈”也。 六月乙巳,大赦天下。诏先帝巡狩所幸,皆半入今年田租。 秋七月,西域长史班勇⑴击车师後王,斩之。 ⑴西域都护之长史也。 丙午,东海王肃薨。 冬十月丙午,越巂山崩。 辛亥,少帝薨。 是冬,京师大疫。 论曰:孝安虽称尊享御,而权归邓氏,至乃损彻膳服,克念政道。然令自房帷,威不逮远,始失根统,归成陵敝。遂复计金授官,⑴移民逃寇,⑵推咎台衡,以荅天眚。⑶既云哲妇,亦“惟家之索”矣。⑷ ⑴永初元年,令吏人入钱谷得至关内侯也。 ⑵羌既转盛,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 ⑶台谓三台,三公象也。衡,平也,言天下所取平。伊尹为阿衡,即其义也。 ⑷哲,智也。索,尽也。谓邓后专制国柄也。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书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赞曰:安德不升,秕我王度。⑴降夺储嫡,开萌邪蠹。⑵冯石承欢,杨公逢怒。⑶彼日而微,遂祲天路。⑷ ⑴秕,谷不成也。谕政教之秽。左传祈招之诗曰:“思我王度。” ⑵储嫡谓太子也。邪蠹谓江京等也。 ⑶续汉(志)[书]曰“上赐卫尉冯石宝囗、玉玦、杂缯布等”,故曰承欢也。杨公,杨震。逢怒谓樊丰等谮震,云有恚恨心,帝免之。 ⑷日,君道也。微,不明也。祲,阴阳相侵之气也。诗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言君道闇乱,政化陵迟,汉祚衰微,自此而始,故言遂祲天路也。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