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彘 |
释义 | 刘彘即汉武帝刘彻,此为乳名,七岁时他的父亲汉景帝把他的名字改为“刘彻”。 出处他的取名和改名经过,《汉武故事》有记载: 汉景皇帝王皇后内(通“纳”,被收入)太子宫,得幸,有娠,梦日入其怀。帝又梦高祖谓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 ,乃苦要上,遂成婚焉。是时皇后无子,立栗姬子(即刘荣)为太子。皇后既废,栗姬次应立,而长主伺其短,辄微白之。上尝与栗姬语,栗姬怒弗肯应。又骂上老狗,上心衔之。长主日谮之,因誉王夫人男(即后来的汉武帝)之美,上亦贤之,废太子为王,栗姬自杀,遂立王夫人为后。胶东王为皇太子时,年七岁,上曰:“彘者彻也。”因改曰彻。 说明古今异同根据上述记载,初生时取名“彘”,是汉高祖托梦给景帝要景帝取的。七岁时,汉景帝废掉原来太子刘荣,改立刘彘时,认为“彘”有“彻”(“通”和“聪明”)的意义,乃改名为刘彻。按:“彘”字就是古代也只有“猪”的意思,按照现代中国人的观念,猪不但脏而且笨,但汉朝时却取为皇家子弟的名字,而且认为猪很“通”很“聪明”,由此可见古今中国人习俗观念之差异。 幼名彘和刘彻字通的说法汉武帝曾以彘(彘即猪)为名的说法出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史记·孝景本纪》和《汉书·孝景纪第五》已经明确写明刘彻被立为胶东王前,名字已经是彻了,根本没有使过彘字。即使是后世的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也没有采信《汉武故事》的说法,由此,幼名彘是以讹传讹。其实,汉代彘彻同音,说汉武帝本名刘彘是同音致讹。 刘彻字通是曲解颜师古注《汉书》引了荀悦注文“讳彻之字曰通”,《容斋随笔》“帝王讳名”一段也有相关内容:“汉代所谓邦之字曰国,盈之字曰满,彻之字曰通,虽但讳本字,而吏民犯者有刑。”其实汉书注文的意思是说,避讳“彻”这个字不能使用,碰到彻字就改成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