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子赡 |
释义 | 个人简介刘子赡,男,字足吾,1930年7月出生于响水县三套后上滩(今运河镇伏兴村)。1946年6月,在滨海中学读书的刘子赡与众多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报名到新四军华中医校就读,立志成为一名军医,报效祖国。由于形势所需,刘子赡在军医校学习一年就接受分配,被调配到淮海战役一线从事医疗救治工作。刘子赡到达前沿部队后,在指导救治伤员的同时,主要负责新四军华中统一指挥部首长机关的医疗保障,曾为时任苏北军区司令员管文蔚(后任江苏省委副书记)、政委陈丕显(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首长作医疗保健。1949年3月21日,刘子赡参加渡江战役,随首长作为第二梯队从江阴渡江。 人物特写刘子赡在军旅生涯中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第一次立功时,刘子赡还在新四军华中医校学习,当时由于解放区经济条件困难,医校的教学设备紧缺。当时课程上到人体的骨骼结构时,没有现成的人体骨骼供讲课。怎么办?刘子赡和大家想出主意,去荒坟地挖坟寻骨。有人提供线索:在滨海八滩有一座国民党常备队正师级队长家的坟,这位“队长”曾经当过汉奸,无恶不作。刘子赡一行赶到这里挖坟开棺,棺盖打开后,刘子赡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收拾尸骨,并将尸骨上的一副金牙、金耳环交给当地政府。刘子赡因贡献突出,被荣记三等功。他第二次立功是当班长期间。他所带的班由于守纪严明,能征善战,学习生产等各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功臣班”,作为一班之长的刘子赡再次立功。刘老的第三次立功是在1963年,当时他已是南京军区驻舟山113医院的耳鼻喉科专家。由于舟山岛上没有其他医院,113医院也对岛上的老百姓服务。当年夏天,耳鼻喉科三个人因工作需要离开两人,只留下刘子赡一人干三个人的活,每天平均要做6个手术。有一次,刘子赡刚准备下班,看到一个母亲抱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边跑边哭。原来,小男孩被一粒蚕豆堵住呼吸道,生命危在旦夕。刘子赡立即穿上工作服,对小孩实施急救,将小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983年11月,投身军旅从事36年军医工作的刘子赡在浙江宁波离职休养,享受正团级待遇。离休后的刘子赡对故乡响水的思念更加强烈,每次家乡有人到宁波,他得知消息后都主动联系,热情接待。他常在电话中叮嘱在运河伏兴村的弟弟刘子道,家乡如有乡亲患耳鼻喉毛病难治愈的,可以到宁波找他治疗。于是每年家乡都要有几名乡亲去找刘子赡治病,医疗费用基本上由刘老“买单”。响水离宁波较远,为了让就医的乡亲节省路费,离休后,他就叫弟弟把需要治病乡亲的名字登记下来,每年回家乡一两趟,在老家伏兴村先后为几十位乡亲义务治疗。六套乡有一位姓陆的大爷,当时50多岁,耳朵一直听不到声音,当地人称为“板聋子”,刘子赡就在家中为老陆做了免费手术,使聋了50多年的老陆终于听到声音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刘子赡对家乡的情感更加浓烈,常常以诗寄情,他在称赞家乡农田旱改水一诗中写道:“沙地由来不插秧,皆因灌溉乏良方。开渠引得中山水,改地保收上等粮。耕艺广推花遍地,农科普及谷盈仓。惠民大政如甘雨,润透心田记忆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