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振德 |
释义 | 人物简介刘振德,(1968-),我国著名航天弹用发动机专家。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l所副所长,所科技委主任,院科技委常委,硕士导师,历任设计员、科技处副处长、涡喷研究室主任、涡扇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现担任两型巡航导弹用涡扇发动机技术和行政指挥,负责质量、信息化、发动机发展规划等工作。他多次获得表彰奖励,被评为院级优秀党员;2000年获集团公司杰出人才奖;2001年获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3年被评为院级专家;2001年至今,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次,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是一位激情睿智的实干家,在他已走过的40多年的岁月里,有一半的时间都是与航天工业相伴相随;他刚刚40出头却带领团队创下了我国航天工业弹用发动机的多项“第一”,为我国航天弹用发动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我国弹用发动机领域忠实的先行者。 20年来,刘振德带着对飞航动力的痴情,在仿研的基础上,带领团队斩关夺隘,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1所弹用涡喷事业走出低谷,弹用涡扇事业长足发展,固体动力春意盎然。 生平简历1986年,高中毕业的刘振德带着稚嫩,带着放飞青春的梦想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一不留神”地走进发动机领域。从那时起,他便深深地迷上了航天发动机——这颗“动力心脏”。4年苦读后,1989年,刘振德带着“放飞动力”的梦想,来到了航天三院31所。1989年在一室、1992年到三室、1994年调到院机关、1996年又到31所科研生产处、1997年到11室,他先后在5个部门任职。当过技术员、工程师、任过技术骨干、分部门管理者,如今的他不但是硕士生导师,而且是全所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 二十余年来,刘振德一直从事涡喷、涡扇发动机研制工作,长期的一线科研、工作经历,他拥有了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生平成就实现飞航导弹跨越式发展刘振德常说: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一个过程,接受成功,也要接受失败,这是一个心智问题。科学试验同样如此。研制过程中的失败,孕育着科学的必然规律,关键在于要真正吃透失败原因并由此找出前行的道路。现在很多人对失败的承受力弱。其实,抗击打能力强了对队伍、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 1997年,在某试验场,我国某型号弹用涡喷发动机在这里“试飞”,发动机故障频频“上演”,尤其在某型导弹因发动机问题致使飞行试验多次失利、导弹研制严重受阻的关键时刻,试验队伍面对是引进还是研仿的争论。而在地面试验断轴的情况下,刘振德硬是顶着要求在18天限时完成归零的压力,十余天里,他试验场、研究所、哈工,乘火车来回往返数次,不停地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数次的艰辛努力,无数次的实验认证。经系统分析,刘振德提出导弹飞行试验中发动机起动过程动加速不到装订工况和空中熄火的故障模式。他们积极制定有效解决措施,终于拨得云开见月明,解决了涡喷发动机起动加速问题、涡轮轴断裂问题、压气机叶片断裂问题,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这是我国第一型装备部队的弹用涡喷发动机,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飞航导弹跨越式发展。 解决巡航导弹发动机关键技术2003年,刘振德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该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担负3个型号动力装置的技术和行政指挥。如何把涡喷、涡扇、固体更超前发展成为他思索的主要问题。他清楚地知道,要创造出自己的杀手锏产品,必须在研制中吃透技术。由于技术储备少、难度大、人员少、进度紧张等诸多原因,研制过程非常艰苦,面对“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严峻形势,在上级领导的直接关心帮助下,刘振德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生产和科技管理中,白天黑夜常常泡在办公室、试验室,研究技术工艺、整体设计,检查每一项工艺的设计流程是否科学,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也不放过。他带领着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对研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故障按照航天归零五条标准进行了归零,保证了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我国某型巡航导弹发动机研制受挫的关键时刻,刘振德再一次义无反顾投入到弹用涡扇发动机研制当中。在该型号外形动力弹飞行试验失利后,他凭着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责任心,以航天总公司发布的72条和28条为依据,坚持双归零标准,认真排除各种技术故障。 作为技术带头人,刘振德带领技术人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他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围绕飞行试验发动机故障归零和发动机性能优化调整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通过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使涡扇发动机推力提高了9%,抗进气畸变能力提高了20%。先后突破了涡扇发动机不达标、发动机工作喘振、斜流压气机叶片断裂、涡轮叶片断裂等结构问题,突破了制约涡扇发动机研制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使涡扇发动机这一制约型号研制的关键技术取得有效解决,彻底摆脱了型号研制中的被动局面。 研制某型空射导弹涡扇发动机中国第一台弹用涡扇发动机试制成功。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型号后续研制、定型飞行试验以及批产装备部队打下了基础,为我国解决远程巡航导弹用涡扇发动机这一关键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第一种完成设计定型的弹用涡扇发动机,其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小型涡扇发动机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国防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项关键技术的解决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取得的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该型导弹的成功装备,提高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 然而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之后,刘振德团队未及停歇,他又带领着他的型号团队开始了某型空射导弹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他组织解决了涡扇发动机适应高空低温制式起动、燃滑油密封和低温润滑、挂机力学环境和电磁兼容问题。在刘振德科学高效的领导下,该型号仅用一年多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靶场外鉴定试验和定型飞行试验考核,为我国另一型杀手锏武器装备做出了积极贡献。 致力培养人才20多年的科研岁月,既漫长又短暂。为中国导弹装上一颗“中国心”是刘振德不变的梦想。除了要求自己学风严谨,勇于创新,具备良好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外,他还致力于对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岗位成才。作为硕士生导师的他,十分注重年轻人在技术水平、工作作风、工作程序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刘振德努力把学生推向第一线,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搭舞台,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今,他的学生都成了各重点型号研制岗位技术骨干。 刘振德不但是技术精英,还是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军品生产批量小、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航天系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关键在手”的管理模式,即将部分生产能力外包(中间在外),以控制核心技术(关键在手)、质量检测和市场(两头在内)管理为主。而刘振德正是这一运营策略的主要支持者、推广者和实施者。这一管理创新还获得了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创新管理成果一等奖。刘振德常把方法论引入型号管理中,引入行政管理中。他说:作风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技术人员不单单是技术人员,不善于沟通的人,工作也做不到最好。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振德反复强调,这些成绩不属于个人,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上级的正确指挥,靠的是组织的团结,靠的是同事们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在咱们这样的科研生产单位,很多的事情不是靠单打独斗的,需要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的是团队步调一致的协同!” 刘振德一方面对下属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又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还经常亲自给大家讲课。生活上,他总是尽力为大家排忧解难,在不多的闲暇时候,他常常与同事们一块参与文体活动,与同事们打成一片,沟通感情。他常说,要让大家各尽其能,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子上,让每个人在各在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提高。作为管理者,处理问题一定要符合逻辑,程序一定要处理好。要尊重大家,才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每人每天感觉有点进步了,有凝聚力了,单位发展才顺畅。人尽其才,是管理者必须的思考。十几年里,刘振德在加强研究室管理和改善职工精神面貌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他所在的研究室连年获得所“双文明单位”和“军品创优杯”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8年荣获集团公司、三院“青年文明号”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