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学智 |
释义 | 刘学智 ,1929年生,天津市人。师承高元钧、高凤山,是有名的曲艺作家,山东快书、快板表演艺术家。在曲艺界,他称得上是一位集创作、演出、理论、教学为一体的大家。 中文名:刘学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29 逝世日期:2009年6月23日 军旅曲艺家个人履历1944年参加八路军 1945 年起先后在胶东军区文工团、山东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工作。 刘学智先生于2009 年6 月23 日凌晨4 时35 分因病在北京军区总院逝世,享年80岁。 个人职位历任队长、总政文工团曲艺队指导员与战友歌舞团编导;系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及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理事,中国曲协快板艺术研究会顾问。 主要作品刘学智1945年开始专攻山东快书、数来宝的创作、表演、理论研究和教学。山东快书作品有与人合著的《一车高梁米》、《三只鸡》、《长空激战》以及数来宝作品《青海好》、《人民首都万年青》、《从军记》、《我的弟弟》等近200篇,部分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集。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连续六届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文学班授课;与人合写的理论专著有《快书快板研究》、《山东快书艺术浅论》、《数来宝的艺术技巧》等5部,为该曲种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撰写条目,参与《说唱艺术简史》和《当代中国曲艺》第四编(快书快板类曲艺)的编纂;系《中国当代山东快书选萃》的编委;《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的副主编;《山东快书幽默小段选》的主编之一。 刘学智与牛群著名相声演员牛群曾拜他为师,并娶其女刘肃为妻。 1970年,牛群入伍后进入文艺宣传队,1974年进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相声创作和表演,并认识了刘肃的父亲刘学智。据冯冀、孙耒在《人物》1999年第12期发表的文章称,1979年牛群参加全军会演,说的段子是《原形毕露》,当时台下就没一个乐的。回到驻地,牛群躲在被子里痛哭了一场。从此之后,牛群便发了狠心,一定要坚持说下去,还要说出个名堂来。牛群就拜在了后来成为他老丈人的刘学智门下。 怀念文章高境界大手笔——怀念刘学智老师 铜板竹板有板眼追求艺术高境界 说书写书淡名利低调为人大手笔 ——作者为刘学智先生题写挽联 6 月23 日,一整天,我都是六神无主,坐立不安,我后悔没有看到刘学智老师最后一面。6 月22 日下午,学智老师的二女儿刘燕来电话说:“祥霖大哥,您在北京还是外地?”我说:“在北京,有什么事情吗?”刘燕呜咽地说:“我爸爸已经下病危通知了,希望你过来看看。”我当时正在201 公交车上, 应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之邀去观看他的新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我说“: 燕儿,我现在要去八一剧场,告诉刘老师,明天一早我过去。”过了一会儿,刘燕用短信把刘学智老师的具体病房号告诉了我。 走进八一剧场,场内已是座无虚席。这是一部政论题材的话剧,写法和表现手法都很有新意,演出也很精彩,魏积安扮演的毛泽东雄才大略,气宇轩昂。面对热闹的舞台,我却很不踏实,心里惦记着刘学智老师。 23 日一大早,我正在琢磨是不是联系张志宽、王印权两位师兄一同前往的时候,刘燕的电话来了:“我爸爸今天早上4 点走了。请你向曲协的领导报告一声吧!”啊?这个消息几乎把我轰倒。醒悟过来之后,有些撕心裂肺的感觉。这个遗憾难以弥补,我只有自责与后悔。马上给中国曲协领导姜昆同志发出短信:“姜书记,刚才接到刘燕报告,军旅曲艺家刘学智老师今天凌晨病逝,享年80 岁。”我估计姜昆也会大吃一惊,因为刘学智是我们这个年纪的曲艺人都非常熟悉,非常敬仰的曲艺家。 也许是魂牵梦绕,今天一大早我琢磨了一幅挽联感觉不错,立马告诉了学智老师的二姑爷包长春:上联是“铜板竹板有板眼追求艺术高境界”,下联是:“说书写书淡名利低调为人大手笔”。“铜板竹板有板眼追求艺术高境界”概括了他对艺术的态度和成绩,铜板指的是山东快书,竹板指的是数来宝,这两个领域他演出有经典节目,创作有经典作品,教学有很多弟子,在艺术上严谨认真,几乎苛刻。有板眼是说他讲究规律,态度严肃,追求的是很高的水平和境界。“说书写书淡名利低调为人大手笔”说的是他无论演出还是创作,都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作品是他独立创作的,署名的时候,却总是加上别人的名字,甘愿在旁边衬托别人出名,对于同辈或者晚辈他都是这样,现在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方面有些成果的朋友,有谁敢说没有得到过刘学智的教授和辅导?没有看过他的著作,没有受到他的影响?我认为几乎没有人敢拍这个胸脯。因为在这些方面,他确实是无人能及的大名家,无人可比的大手笔。 刘学智老师生于1929 年,天津人,1944 年参加八路军,1945 年起先后在胶东军区文工团、山东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工作。曾与他人合作、创作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山东快书《大老唐》、《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等,影响极大。他山东快书师承高元钧,数来宝师承高凤山,在山东快书、数来宝的创作、表演、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是至今无人能及的。他的著作一直被当作经典资料,广为引用和传播。作品有与人合著的山东快书作品《一车高粱米》、《三只鸡》和《长空激战》,数来宝作品则有《青海好》、《人民首都万年青》、《从军记》和《我的弟弟》等近200 篇,部分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集。他与人合写的理论专著有《快书快板研究》、《山东快书艺术浅论》、《数来宝的艺术技巧等五部,为该曲种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撰写条目,参与《说唱艺术简史》和《当代中国曲艺》第四编(快书快板类曲艺)的编纂;系《中国当代山东快书选萃》的编委;《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的副主编;《山东快书幽默小段选》的主编之一。刘学智可以说是军旅曲艺家的杰出代表性人物。多少年以来,“一高二刘”( 高元钧、刘洪滨、刘学智) 是解放军曲艺的代表人物,从上个世纪50 年代一直到80年代,他们的影响力一直都很大。北京军区的曲艺能够享名全国全军,刘学智功不可没。后来的牛群、赵福玉、赵建国、李立山、张文甫、李志强,还有广州军区的杨子春、空军的唐文光、海军的高洪顺、高洪胜等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他的指点。大名鼎鼎的牛群,包长春,都是他的学生进而成为女婿的。 刘学智老师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曲艺人当中,是一位人人尊敬的宽厚长者,他对作品,谴词造句极为讲究,有时候对一个词句的压韵花费很久的时间和精力,非要达到他的格式要求不可。他构思一个作品,讲究结构,虽然是“小”曲艺,在他那里绝对是“大”工程。所以他懂行,深得传统曲艺的精髓,出自他笔下的作品,地道精致。他治学严谨的态度令人敬佩。他较真儿的劲头,经常打赌几年不放,人家早就忘记的事情,他可是记得真真的,有时候让你哭笑不得。比如,牛群和刘肃的儿子出生了,他要给外孙起名。爸爸是牛群,儿子的名字必须首先要有“牛”,但是不能是牛的任何部位,这个题目要求难住很多秀才,最后还是刘学智老师提出叫“牛童”吧。刘学智老师很满意自己的创意,在比较亲近的人那里也表现出得意洋洋的神态,放话:“哪位能够想得出符合要求,又比牛童这个名字还好、还有意境的名字的话,全北京有名的饭店随便选,我请客。”有一回,我故意逗他:“牛童未必最好! ”“你只要想得出来更好的,我肯定请你。”几年过去了,牛童都上学了,一天,见到刘学智老师,打过招呼之后,他脸色一本正经地问我:“想出来没有?我这儿请客的钱可准备好了。”然后很自得地说:“哼,这个赌,一直打到牛童上大学,我还真等着这位高人呢!”刘学智老师就是这样较真儿,就是这样可爱。在学生眼里,他和蔼随意,在同道朋友面前,他谦虚真诚,而在曲艺界,他称得上是一位集创作、演出、理论、教学为一体的大家。 我的同事,曾经在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工作过的徐秉祥老哥,发给我一条悼念刘老师的短信挽联:“学富五车韵,笑傲文山艺海,智能一世歌,音容战地旅军营。”表达了他对学智老师的怀念之情。学智老师的音容笑貌永留在我们的心中。 因病离世2009年6月23日凌晨四点,著名军旅曲艺家刘学智在北京军区总院病逝,享年80周岁。 遗体告别集表演、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于一身的著名军旅曲艺家刘学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9点半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秘书长刁惠香、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常祥霖、曲艺名家朱光斗、常宝华、李金斗、孟凡贵及曲艺界人士高洪顺、高洪胜、王印权、刘际等出席了告别仪式。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人物简介男,汉族,中共党员。1947年1月出生于陕西长安,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兼任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实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关学与实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人物履历刘学智父亲早逝,他从十多岁起就开始为母亲分担难以承受的家庭生活重担,在极度艰难中度过了少年时代。1966年高中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开始,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事隔十年,国家重新恢复高考,于1977年入陕西师范大学读书。因为出身“农门”,工龄却较其他“城里人”的同级同学要短三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从事着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人生转变在他的少年成长过程中,有三位长辈对其发生过极大的影响,一位是他的伯父,他的善良、宽厚、纯朴、任劳任怨以及面对艰苦生活的毅力,对他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另两位是他的小学老师杨世华和中学老师邓铨,是他们使刘学智从小树立起了不断求学的志向和有了面对各种复杂境遇的勇气和毅力,并在人生的关键几步为我指明了方向。后来中国哲学的学习,冯契、丁祯彦、陈俊民、赵吉惠、赵馥洁、施炎平、田文棠以及裴大洋等师长,都对他中国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发生过影响。一九八二年至八三年,在华东师大哲学系研究班进修期间,曾多次聆听过冯契和丁祯彦二位先生的讲演,以后先生还多次来信鼓励和教导他。最大的收获是使他懂得应该和怎样从思想的逻辑联系和深层结构上去把握中国哲学的发展。此后,陈俊民老师对关学的研究,赵吉惠老师对儒学和黄老之学的研究,赵馥洁老师对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田文棠老师对魏晋玄学和佛教的研究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有过深刻的启示。 主要教学成就在《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注重观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不断地吸收新的资料和学术前沿的成果加以补充或修正。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参与性的,注意使学生在能力与境界、素质等方面同步得以提高。做到把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多年来,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挤出时间来搞科研,甚至不得不放弃大多数节假日。因中国哲学资料浩瀚,头绪复杂,儒、道、佛诸方面,相互交错,在研究中既不能“全线出击”,又不能对任何一方面有所忽略和遗漏。他选择对中国哲学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家哲学为切入点和重点,向两侧(即儒、佛)推展开去,力求在“三教关系”方面形成有独特视角的主攻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注意把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尽量避免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套解中国哲学。他的经验有两点:一是随时发现和捕捉理论“困惑”,这常常是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十多年来,在国内及港台十多种学术刊物如《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孔子研究》、《人文杂志》、《哲学与文化》(台)、《宗教哲学》(台)、《陕西师大学报》、《大公报》(香港)、《喀什师院学报》、《唐都学刊》等十多家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2篇,被《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原理》、《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哲学年鉴》等转载、转摘、摘引的文章粗略统计有27篇次,有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如《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一文先后被十多家报刊转载、转摘,《文汇报》就先后摘要介绍过两次。《老子道论的逻辑矛盾辨析》、《张载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断想》等论文均有数家报刊转载或转摘。《心学义趣,关学学风——李二曲思想特征略析》一文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被台湾辅仁大学聘为大型工具书《中国哲学大辞书》(多卷本)特邀撰稿人,五年来为其撰写《南传佛教》、《空宗》等佛教方面条目二十余条,约12万字。出版有《中国哲学的历程》的专著,参撰《中国儒学史》、《中国儒学辞典》、《三秦文化》等。与张岂之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学术思想编年》(本人撰写《隋唐卷》)一书,已经脱稿,将于近期出版。 主要研究成就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他已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路向,即以道家思想、关学思想(儒)以及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为主攻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学术论点,如: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的观点,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没有改变儒学宗主地位的观点,关于老子哲学体系动摇于本体论与宇宙论之间的观点以及对老子道论内在矛盾的揭示,关于道家历史作用的二重分析,关于魏晋玄学历史阶段的划分以及对玄学思想特征的把握,关于中西融通是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的论点,关于李二曲的思想特征是“心学义趣,关学学风”的看法,关于张载与二程哲学并非“两军对垒”的论点,关于“三教合一”乃是合于“心性”的观点,关于明清实学基本特征的分析,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儒家“天人合一”等等,都不同程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或认同。他所撰写的《中国哲学的历程》一书出版后,《中国教育报》、《陕西师大学报》、《祁连学刊》、《西安晚报》等都相继发表了评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赵馥洁教授说此书“创见叠出”,李国士教授称此书“主线明晰而又内容充实,简明而又深刻,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该书及《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世纪之交:中国哲学方法论断想》等论文,均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先后两次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4年曾应邀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主要进行的研究有两项,一是关学思想史与关学学风的研究,此分别为省教委和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二是有关儒、释、道三教关系的研究。在这些尚有争议的问题上研究正期待有突破性进展。 获得荣誉全国社科规划办发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度成果验收情况总报告》。《总报告》“成果鉴定专家工作情况”部分指出,2006年共有 4200多人次的社科界专家学者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工作,其中169位鉴定专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列入“鉴定工作信誉良好专家榜”,林乐昌、刘学智2位教授荣列其中(陕西省共5人),陕西师范大学也成为全国受表扬的16个项目管理单位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