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sah
释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英文缩写SAH)是指血液流入脑表面软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即蛛网膜下腔。造成SAH的原因多样,根据病因,可分为外伤性SAH和自发性SAH。外伤是SAH最多见的原因。而危害性最大的是自发性SAH,发病凶险,10-15%的病人来不及送达医院就已经死亡。80%的自发性SAH是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再出血是十分危险的,70%的病人由于动脉瘤再次破裂导致死亡。因此,自发性SAH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表现?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的剧烈头痛,伴以呕吐,意识不清、抽搐、大量出汗等,严重者可致昏迷及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失语、偏瘫、偏感觉障碍及偏盲等。清醒的患者往往形容自己的头痛症状就向“炸裂样”或是“电击样”。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如何发现的?

头颅CT和腰穿检查是诊断SAH的两个主要手段。二者各有利弊。CT检查是无创检查,在48小时内,最新的CT检查可以确诊95%的SAH;但如果出血量较小,耽搁的时间长,CT检查的阳性率则下降,一般而言,48小时至一周内,行CT检查的阳性率仅为50%。而腰穿检查是诊断SAH的最敏感的方法,在出血一周左右,其阳性率仍可达90%以上;但其是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一般在条件不具备,或者CT检查阴性却高度怀疑SAH时再行腰穿检查来确诊。

如何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方法和金标准,具体来说,就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长约3mm的切口,然后穿刺股动脉,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地、动态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当然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无创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但现阶段,最终都要经过脑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那些呢,都有那些危险性?

自发性SAH的近期危险性主要在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脑血管痉挛与出血的量有关;而再出血则与其病因有关了。80%左右的自发性SAH为动脉瘤所致,2周内再出血的危险性为15-20%;4-5%的患者可能由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所致,1年内再出血的可能性为4-18%;其他血管病如脊髓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出血、静脉窦血栓等都可能致自发性SAH。另外,极少一部分患者,由于小血管破裂出血,呈良性病程,多次脑血管造影均不能发现脑血管异常,预后较好。当然,各种全身性出血性疾病,也可导致SAH。

自发性SAH患者脑内出血是当时就止住了还是一直在出血呢?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动脉瘤破裂后造成脑压迅速升高,瘤内外压力梯度马上达到平衡,血就不再向外流出去了,破裂的地方马上形成血栓。这为我们尽快进行治疗提供了机会。但是这种血栓是非常不稳定,在短期内会发生溶解或由于血压升高,造成动脉瘤的再次出血。因此,一旦明确为动脉瘤性SAH,应尽早行确定性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6: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