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世南 |
释义 | 刘世南,古典文学学者,古籍整理专家,也是突出的自学成才者。1923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长期任教于中学。“文革”后,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代表作有《清诗流派史》(1995年台北文津出版公司出版繁体竖排本、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简体横排本)、《在学术殿堂外》(200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清文选》(与刘松来教授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出)、《大螺居诗存》(2004年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现仍担任江西省《豫章丛书》整理编委会的首席学术顾问。 主要论文《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读后——与田东江先生商榷 博览群书 2007/04 一样题材,两种风格——舒位《冰山曲》和郭麐《大墙上蒿行》解读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前后固应无此作,一书上下二千年 评《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 博览群书 2007/01 谈诗注的“挖脚跟” 博览群书 2006/04 超汉越宋 别树一宗——清代古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 2005/06 从著述看学识 《郑孝胥前半生评传》读后 博览群书 2005/08 从《不自弃文》谈曹雪芹的思想 明清小说研究 2003/03 《红楼梦》奇思异想的文化渊源 明清小说研究 2002/01 深刻赏析来自正确理解——读《来之文录续编·赏析编》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对《朱彝尊选集》的意见──与叶元章、钟夏两先生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03 出处不明 评注必误 ──读《清人绝句五十家掇英》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01 借助工具书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03 郭麐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读书偶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3 “本初弦上”的出处——答余英时先生的疑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2 《巢经巢诗钞笺注》读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1 论袁枚思想及其性灵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谈《黄仲则诗选》的注释──与止水先生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06 厉鹗与浙派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 论王闿运诗的摹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从黄遵宪诗谈注释之难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04 论注释、引证与标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6 “面如田”与“食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4 《赵翼诗选》注释举谬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1 论王士祯的诗论与诗 文学评论 1992/06 论王士祯的神韵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2 论陈维崧及其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 二论魏晋六朝文学评价问题——答章培恒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1 究竟应该怎样评价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章培恒同志商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明末清初的河朔诗派——《清诗史》“遗民诗” 的一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再论吴伟业及其诗——答王兴康同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2 吴伟业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3 沈德潜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2 论王士祯的创作与诗论 文学评论 1982/01 是奴隶还是奴才——对《袭人评论的异议》的异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1 关于宋诗的评价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1 谈对古人诗文的引用和发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02 王伯舆不是王世贞的别号 文学评论 1980/04 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 文史哲 1979/05 刘世南-他人眼中的刘世南没有念过大学的大学教师 在图书馆二楼样本书库,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衣着俭朴、鹤发童颜的老人在那里看书写书,或边走边看,或埋头笔记。他便是本文主人公没有念过大学的大学教师---刘世南先生。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们来到了刘老家里。房子面积不大,有很多空间都被他的藏书占去了,因此觉得愈发的拥挤。客厅墙壁上挂着两幅山水画。正中间放着一张小圆桌,上面放了许多点心,听说我们要来,他特意准备的。他是一位博学乐观的老人,他喜欢笑,和他交谈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次胜读十年书的收获。 为学 严谨求是 刘老师生于1923年,父亲是前清秀才。小时候跟着父亲读了12年的古书,熟背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左传》等古书。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从此他走上了研究古典文学的道路。 从1979年开始,刘老就对一些学术错误进行批评商榷。郭沫若在《杜甫与李白》一文中认为李白优于杜甫,而刘老则认为李杜二人都是地主阶级的诗人,都是地主阶级政权的拥护者,二者对比只有量的多少,并无质的差异。从唯物辨证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了李杜。他的论文《对〈杜甫与李白〉的几点意见》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程千帆称其"极有理致"。这篇论文及同年发表在《中国语文》的《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预示着他此后的科研方向:一是撰写学术论文及专著,另一是写作匡谬正俗的文章。钱钟书先生称他的匡谬正俗文章"学富功深"、"指摘时弊,精密确当,有发聩振聋之用。"他在纠谬这方面的文章最早是对《聊斋·席方平》一句判词的意见。那时还是在60年代中期,为了使自己对教科书所选文章的意见取得充分信心,他写信给吕叔湘请教。吕叔湘先生很快给他回了信,完全赞成他的意见。这是他第一次和吕叔湘通信。由于激动,他把回信贴在教室墙壁上给学生看。 古典文学研究最忌单文孤证。但要做到旁征博引就必须有深厚的功底。刘老对此则是游刃有余。有人认为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需"与"、"共",有"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足够了。刘老为了纠正这一点,不但指出王勃套用了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而且举了宋王观国《学林》、宋王懋《野客丛书》、刘勰《文心雕龙》等古籍加以论证。 刘老通晓我国古典文学,对清诗尤甚。少年时起,他就酷嗜龚自珍诗,进而爱看诗界革命派和南社的诗。再后来,又喜欢看同光体的诗。但就是看不到什么评论清诗的论文,更谈不上专著。自从他得到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扩大了也加深了他对清诗的认识。在这一启蒙下,他花了15年时间写出了断代文学史《清诗流派史》。这部书在台北文津出版社以繁体竖排版甫一出炉,便有人称其为"经典性成果"之一。屈守元先生称其"既扎实又流畅,材料丰富,复有断制,诚佳作也"。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已以简体横排出版,该社在"特别推荐"此书时,高度评价为"一定会泽被士林,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写这部书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索清代士大夫民主意识的觉醒历程,二是填补清诗史的空白,"前所未有,后不可无"。 刘老是一个以读书为乐的人。现已八十一岁高龄的他仍手不释卷,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仍孜孜不倦在读书写文章。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邀请,他正与文学院刘松来教授合作编写40万字的《清文选》。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在青年时便努力学英文,特别是在钱钟书、吕叔湘等人的影响下,刘老更是笃志学习英文。他每天的日记都是中英文兼有。 为师 精心以教 他为人师,首先以人为师。"学之盛衰,关乎师友"。他学术方面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向学术大师的请教。他说学问之所以为学问,是学和问的综合体,没有问哪有学。他一发现问题便向一些知名学者请教。他与马一浮、王泗原、马叙伦、钱钟书、吕叔湘、朱东润、程千帆等学者都有论学或诗作信函往来。这些大家中,他最为感激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给钱钟书先生寄的第一封信及附寄的一篇论文《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纠正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另外几家出版社一些注本的错误,并分析了其致误的原因。钱钟书很快就给他回了信,同时主动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荐了他。后来,钱钟书还给刘老寄了一本他新出的《旧文四篇》,在扉页上附信笺一张,并把书中误排的汉字与外文,一一用蓝色圆珠笔亲自改正,这令刚调入江西师大的他欣喜万分。刘老主动拿出了那本《旧文四篇》,让我们一睹大师的真迹。 刘老的正式学历只是解放前高一肄业。他不是科班出身,但读书广,古今中外、正史野史无不精通。一看见别人的文章或点校的古籍,很容易发现错误。对于古典文学研究,他强调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性。打基础重在背诵,即所谓熟能生巧。背诵不但能使人熟悉本文,而且能激发灵感,可以使人联想到很多看似无关其实有用的知识。他认为学术本来就是一个天然精巧的有机整体,只要彻底熟悉了它的主要部分,其他自会被人摸索、钩连起来。同时,一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十三经必须全部阅读,真正读懂。各高校中文系的古典文学教师都必须能背诵《论语》、《孟子》、《左传》、《礼记》、《老子》、《庄子》、《荀子》”。 刘老是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者,传道、授业、解惑,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在给陈至立等四人的信中提出了他对培养古典文学研究人才的七点建议:一是精读打好根底的书;二是博览群书;三是确立主题,力求搜其资料;四是著作必古所未有,后不可无;五是观点要由资料中提出;六是要学会写古文、骈文、旧诗和词;七是不受名利诱惑。 刘老是平易近人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从不吝啬,常常与之一谈便是几个小时。北大有一位博士生,他的硕士论文写的是清诗,参考的是刘老的《清诗流派史》,博士论文也想研究清诗,仍需要参照该书。于是前几天他专程从北京来拜访刘老,刘老与其促膝长谈,让该博士生满意而归。就在我们采访的头天晚上,一个电话把睡梦中的刘老吵醒,是江西医学院一位老师向他请教问题,刘老花了一个小时帮他解决了疑惑。就连我们问的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他仍是悉心的指点。 为人 思忧天下 刘老著《清诗流派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中国民主化,他认为,研究古典文学,本是为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古典文学长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就是关心国计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可见他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有识之士,对于国家发展所寄予的巨大努力和美好愿望。 他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找不到标点、注释古籍的合格人才而扼腕叹息。他在写给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的信中指出了由不少博导、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标点的《明诗话全编》、《宋诗话全编》"一塌糊涂",认为他们"毫无责任感",要求整理古籍的人才"你要理解但丁,就要达到但丁的水平"。 他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这么说过,"这一生能写出这部书(《清诗流派史》)就足够了",我们可能仅理解为他对这部书的重视。后才得知他此说另有其因。当前学术界有些人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制造虚假学术成果,年产论文或专著十几部、几十篇,而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没多少,刘老希望青年同志抛开个人的浮名浮利,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他从没参加过什么评奖,因为他认为,学术研究决不可以徇利禄。他说,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开创与世界接轨的新文化而努力,才是我们人生价值之所在。 他八十一岁高龄,矍铄如六十。他说,他完全不考虑养生。从不吃补品,也不刻意锻炼,不打拳,不练太极,不午休,经常做一次饭吃几天。他是早上起来散散步,看书时喜欢走动,仅此而已。 我们的采访持续了三个小时,刘老的侃侃而谈让我们沉浸于其中,感受到了学者的魅力和知识的无穷。临走时他赠送给我们一本他撰写的《在学术殿堂外》,并亲笔附上了赠言。同时还与我们亲切合影留念 历史人物:刘世南 字景虞,长乐人,乐昌尉嘉誉之子。嘉誉,字德称,李延平门人也。世南少从林之奇游,与吕祖谦为友。秉礼蹈义,乡党敬之。官至吉州司理参军。子,砥、砺。 砥 字履之。六岁日诵千言,每览古人忠孝大节,辄激发慷慨。初尝读释老书,叹曰:“此不足习。”乃治举子业,又叹曰:“此不宜专习。”闻文公得濂、洛之传,遂与弟砺师事焉。文公盖深器之。举乾道二年进士,以时方攻道学,不复有意仕进。为文宏博,亦工于诗。 砺 字用之。幼颖悟,中童子科。及从文公游,笃志于学,蔡元定编置道州,砺与其兄独冒时禁厚馈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