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
释义 | 图书信息中文名: 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作者: 詹杭伦 图书分类: 文学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书号: 9787805544885 发行时间: 2005年08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刘若愚,美国著名华裔学者,专治中国文学与比较诗学。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在英国伦敦大学,香港新亚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匹兹堡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967年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 1969年至1975年任该校亚洲语言学系主任,1977年任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著有《中国诗学》(1962)、 《中国之侠》(1967)、《李商隐的诗》(1969)、 《北宋六人词家》(1974)、 《中国文学理论》(1975)、《中国文学艺术精华》(1979)、《语际批评家》(1982)、《语言·悖论·诗学》(1988)等八部英文专著和五十多篇学术论文。他开创了融合中西诗学以阐释中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学术道路,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对中国文学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本书是对刘若愚学术思想的全面评述。 作者简介詹杭伦,祖籍四川荣县,出生于浙江杭州。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访问教授,逢甲大学中文系、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访问教授,逢甲大学中文系、明道管理学院中文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艺美学、海外汉学。已出版著作有:《金代文学思想史》、《金代文学史》、《雨村赋话校证》、《李调元学谱》、《清代赋论研究》、《清代律赋新探》、《方回的唐宋律诗学》、《唐宋赋学新探》等。 图书目录第一章 刘若愚的生平及其学术道路 小引 一、家世与教育背景 二、英国留学与任教 三、香港教学与研究 四、美国立足的经历 五、斯坦福大学的辉煌岁月 六、与祖国内地学者的交往 七、跨语种的批评家 八、遗著托付弟子完工 九、斯坦福大学保存刘若愚档案 十、刘若愚著作的中文翻译 结语 第二章 伊丽莎白时代与元代戏剧之比较 小引 一、伊丽莎白时代的思想观念及其在戏剧中之体现 二、古希腊及罗马文学对伊丽莎白戏剧的影响 三、伊丽莎白时代思想与文学观念与中国传统近似 四、伊丽莎白时代与元代戏剧中某些惯例的比较 五、对西班牙王室藏本《风月锦囊》的考证 结语 第三章 研究中国诗学的三个路向 小引 一、第一路向:把握中英语言文字各自的特性 二、第二路向:中国文论的系统化 三、第三路向:建构诗学观念和评诗方法 结语 第四章 中国社会的侠客文化 小引 一、刘若愚撰写《中国之侠》的初衷 二、《中国之侠》内容概述 三、对游侠的理性知识 四、游侠与儒、法、墨、道各家的比较 五、中国游侠与西方骑士的比较 结语 第五章 晚唐诗家个案分析 小引 一、第一部分:唐代社会背景及李商隐生平 二、第二部分:李诗英译 三、第三部分:批评理论 结语 第六章 北宋词家境界探索 小引 一、词人的分类和依据的诗观 二、晏殊、欧阳修的词境——情操和敏感 三、柳永和秦观的词境——情感写实与风格创新 四、苏轼的词境——理性与机智 五、周邦彦的词境——微妙与细致 六、北宋词对南宋词的影响 七、对《北宋六大词家》的评价 结语:后续的英文词学专著 第七章 中国文论的系统化 小引 一、《中国文学理论》的撰写目的及研究重点 二、对《镜与灯》“四要素”分析图式的改造 三、“形上理论”的检讨 四、“决定理论”的补充 第八章 中国文学的精华呈现 第九章 跨语种批评家的自觉 第十章 中国诗学的哲理思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