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老碑组 |
释义 | 基本信息地层名称:刘老碑组 地层名称(英文): Liulaobei Fm 阶代码:Qb-Z 地区代码:20,21 刘老碑组(Liulaobei Fm)曾称杏山页岩(xingshan shale)、刘老碑系(Liulaobei series)。时代属青白口纪—震旦纪,分布于安徽凤阳、淮南、霍邱四十里长山等地。为一套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和砂岩。含丰富的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Pseudozonosphaera nucleolata等,宏观藻类Chuaria circularis、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等。厚685~837米,局部可达1000米以上。黄绿色页岩Rb Sr等时线年龄(8.4±0.7)亿年。 命名1947年谢家荣命名。命名地点为安徽寿县城北的刘老碑。命名剖面位于寿县店疙瘩—白鹗山。 沿革1947年谢家荣命名刘老碑系,系指寿县八公山地区震旦系下部的一套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灰岩,由于掩盖未见与其下伏地层的接触。该页岩曾在李四光所著《中国地质学》的地层表被称为杏山页岩 (英文版1939,中文版张文佑编译,1952),但原命名者及命名地均不详。1958年徐嘉炜将该套页岩改称刘老碑页岩。1960年杨志坚把原刘老碑页岩划分为下刘老碑组和上刘老碑组。朱兆玲等(1964)将上、下刘老碑组合二而一,称为刘老碑组,组内分上、下两岩段。1977年和1978年安徽区调队曾将刘老碑下段建立管家郢组,邢裕盛1979年公开引用。但是由于没有出露完整,上下接触关系清楚的层型剖面而未被广泛接受。1979年后较多采用的刘老碑组含义仍为朱兆玲等(1964) 所建刘老碑组的原含义。本典暂从此义。 特征本组岩性主要为页岩及薄层泥灰岩,可分上、下两岩性段。下段为紫红夹黄绿色薄—中薄层泥质灰岩及紫红夹灰绿色钙质页岩,底部为紫红、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上段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石英砂岩(有时含海绿石),钙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质灰岩,向上灰岩明显增多。本组与下伏八公山组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本组产丰富微古植物化石,主要属种为: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 Pseudozonosphaera nucleolata, Macroptycha biplicata, M. Uniplicata, Teophipolia biacris, Arctacellularia doliformis, Trachyhystrichosphaera aimica, Tortunema sibirica等,宏观藻类化石有: Chuaria circularis, 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 Tawuia dalensis, T. Sinensis 及 Vendotaenia sp.等。另外,在凤阳县雷家湖及凤台县茅仙洞产叠层石(?)Linella multiblasta。本组上段黄绿色页岩的Rb-Sr法等时线年龄值为840±72Ma。本组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淮南、霍丘四十里长山等地,厚度变化不大,一般为685—837m之间,局部可达1000m以上,总体东厚西薄。岩性较为稳定,属陆棚相沉积。 备考目前文献中,有些引用管家郢组和刘老碑组(狭义)。鉴于管家郢组没有出露完整上、下接触关系清晰的层型剖面,故仍采用朱兆玲等(1964)的刘老碑组含义。关于本组的时代及对比关系,一般认为其下段(管家郢组)相当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上段高于青白口系,可与震旦系下统对比。 编撰者:尹崇玉 作者1:谢家荣 年份1:1947 作者2:朱兆玲 年份2:1964 系名:新元古界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