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黄村 |
释义 |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刘黄村茶山镇刘黄村委会地处茶山镇的东南部,全村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石大公路在村贯通而过,离茶山镇中心区只有两公里,距莞城10公里,交通相当便利,下辖有刘屋、黄屋两条自然村,常住人口895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刘黄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工作。目前,在村投资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共32家。 在抓好经济的同时,村党干部努力开拓进取,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村治保会成立了巡警队,实行24小时巡逻,维护村内社会治安秩序,由于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民实行“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福利待遇,给广大群众营造了一个美好详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环境下安居乐业。 刘黄村曾是茶山镇经济欠发达村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镇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村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0余万元,比去年增长40%。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刘黄村领导想方设法加快“五有”新村建设,结合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的开展,投入160多万元,整治围面小公园,升级道路和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让村民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工程于2006年8月开始动工,经过近半年的时间,2007年2月三项工程全部完工。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乡刘黄村一、 基本村情刘黄村位于新安县北冶镇西北部,毗邻新峪路沿线,距县城25公里,方圆4平方公里左右。现辖11个村组,分别为栗树沟、南一组、南二组、沟北、上西、下西、上东、下东、庙上、寺东沟、罗沟。全村共380户,1520口人,其中党员43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本村孕育了数以百计的革命前辈,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新安县革命老区之一。 二、 刘黄村史刘黄村是由明洪武初刘氏始祖刘八(名字失传,行次居八,故后人称“刘八”)从晋洪洞县徙此荒岺,辟田营宅,从事农桑,繁衍生息,因土质地貌多为黄色,人遂以姓氏处地称“刘黄岺”,又以姓氏行次称“刘八岺”,时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简称“刘黄”,一九五九年,该村与上刘沟村合并为刘黄大队,一九八二年复称“刘黄村”。本村现有12个姓氏,分别为刘、王、高、李、于、张、裴、韩、周、徐、谢、武。 本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流传着不少传说故事。话说清光绪年间,刘八岭乡约刘振安到县公干,途径白墙,路旁一妇女啼哭,他连问多次为啥哭泣?妇人不语。刘说:“我是刘八岭乡约,为何啼哭不语?”妇人急了,答曰:“你刘八岭乡约管的宽,俺婆媳吵架你也管!”刘吃了没趣。后来就在新安境内流传“刘八岭乡约管的宽”的戏语,以此来讥讽爱管闲事的人。 在刘黄村最值得一提的是刘黄小学的校史。该校创办于1922年,始称新安县西北区高等小学,后易名为新安县第二完小、刘黄乡中心学校,解放后为刘黄学区刘黄完小,现今在刘黄新街还存有“新安第二完小”遗址。上世纪70年代,刘黄学校曾附设高中班两班,现复成为刘黄小学,收纳刘沟、贾岭、仓西、刘黄等周边村的学生200余人,并在刘沟设一分校。 该校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1937~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派地下党员楚志明、李君亭、施云长等来校任教,宣传革命,加之第一届校友韩军的影响,五、六年级学生刘镇中、刘少力、王之波、王天新等50余人奔赴山西或延安参加了革命;1941~1945年又有高明、高景川、刘天庆、刘武等4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以上两批学生除李庭泽、高军、刘法典、于凳朝等8位先烈外,其余均成为党政军的高级干部。这些老同志多已荣归故里,仅余王之波(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已退休,现住南京)、刘天庆(冶金部第八冶金公司总经理,已退休,现住兰州)、刘武(西安市法院院长,已退休,现住西安)、刘洪(云南大学宣传部部长,已退休,现住云南)、刘法新(北京煤炭管理学院教授,已退休,住北京)、刘焕文(现在北京)、刘焕(现在太原市)等,他们虽身处异乡,但故土情深,多次为家乡的建设捐款捐物奉献力量。 解放后,该校还为新安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因其优秀的教学,严谨的校风而誉满新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除南李村外,其余12个乡镇的学校都有刘黄学生在任教,可谓为新安教育贡献师资之最。新安最高学府——新安高中的第一、二任校长高鹏、高璟皆为刘黄学校学生。 此外,该校为社会主义建设也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如刘凯,北大博士生,现就职于中央商务部;刘玉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庭厅长;刘虎,水利部十一工程局项目处处长;刘宏伟,河南建行信贷处处长、开封支行行长;刘宇,义马市千秋镇党委书记;刘志文,西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刘江,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刘永,甘肃省外贸协会会长。 三、 自然环境刘黄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1. 本村地处浅山丘陵地带,75%以上的土地属半岩裸露土层,多数植物不宜生长,主要以种植彩柏、黄连木、二花为主; 2.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无霜期216天,年均降雨量仅650毫米,常年缺水; 3. 全村土地总面积59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947亩,荒山造林面积2620亩,耕地面积1300亩。全村多为浅山荒坡,耕地面积较少,原来人均耕地面积0.8亩,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4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其收成仅可自给自足; 4. 本村岩石多为页岩,容易风化,至今尚未挖掘出其经济价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发现原村舞楼后(现刘玉峰院)埋有一水泥桩柱,上书“河南煤田”字样,但地下是否有煤,储量多少,尚不知晓;村西火石疙瘩的水晶石出楼宇碎石层间,风化后分散于山坡积层中,个体长4~70厘米,量小分散,不易开采;直到去年,省地调一队在我村青石疙瘩、东岭等地勘探,发现有丰富的硅、磷、钙、钨、镁等,含量较高,据工作人员推测,储量在5000万~7000万吨之间,颇有开采价值,目前正在进一步勘探验证中。 5. 沟壑纵横,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极大地阻碍了本村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