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海戏金蟾图 |
释义 | 明·刘俊《刘海蟾图》,纵181.3厘米,横108.8厘米,绢地,设色。画中刘海蟾神情怡然,步态从容,身着长袍,足登云履,腰系葫芦与紫芝。左手托三足金蟾,飘波于碧涛之上。背景远山一抹,海天辽阔。 驻足画前细细品味,一股清新自然之气扑面而来。在浩瀚无垠的大海和辽阔无边的天空映衬之下,刘海蟾的神仙气质脱颖而出。画家摄取了刘海蟾信步波上的瞬间,虽无情节,却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他是到蓬莱赴会众神仙,还是到凡间赐福世人?这正是画家构思的奇妙之处。 明代绘画史明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向上追溯至魏晋、南北朝的1000多年时间里工笔画产生过顾恺之、曹不兴、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韩 、顾闳中等一批大师。宋元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人物画开始衰落。到了明代宫廷绘画虽不及宋代,但也曾一度表现出振兴的局面。明代前期,画院兴盛,人才辈出,宫廷中拥有不少卓有成就的山水人物画家。他们继承两宋“院体”画风,又具有自己的风貌,形成了明代“院体”的特有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形象准确,法度森严,色彩艳丽。现存于石家 庄市博物馆的明代刘俊的《刘海蟾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透过它可窥见明代“院体”人物画之风采。 刘海蟾图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线描,是画的筋骨。古人曾有“十八描”的说法,概括了中国画线描的丰富表现力。此画中的墨线劲健有力,谨严洒脱。线随物变,质感极强。人物的衣褶、肤发、海浪、远山、紫芝、葫芦,用线各显其妙。特别是人物的头发和三足金蟾,其质感表现的尤为精道。头发用细如游丝的线条勾出,加以墨色多层渲染,使头发蓬松自然。金蟾的背部利用墨色的层次变化以水冲渍形成深浅凹凸的效果,将金蟾的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 海浪采用装饰性手法。这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特点。中国古画论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古人面对自然绝不会自然主义地抄袭,而是通过心中的过滤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心中物象,并将其归纳、概括为不同的符号,形成中国画独有的形式美感。画中的海浪经过画家的提炼和再创造,成为有规律的云形图案,很好地表现了海水的动感。 整幅画利用了虚实对比的艺术手法,繁密的云形波浪与疏朗的天空远山形成鲜明对照既突出了海浪的汹涌澎湃,又反衬了天空的空旷深远。 画面设色温润淡雅,绿色的海水,青黛的远山和蓝色的衣领、袖口形成柔和的冷色调,红色的灵芝则起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用,使画面增加了生气。 画幅右下方有画家的题款“刘俊”二字,下钤一方“锦衣都指挥”阳文印。由此可知刘俊是明代的宫廷画家。有关刘俊的画迹画史记载很少。明代姜绍书的《无声诗史》中指记“刘俊,字廷伟。山水人物俱能品”。大约生活于成化、弘治年间。其画作传世亦如凤毛麟角。目前只知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幅《雪夜访普图》。所以,这幅《刘海蟾图》显得尤为珍贵。通过存世的这两幅画可以看出刘俊对人物画、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代表了明代“院体”人物画的水平。 人物其它信息刘海蟾是我国古代道教人物。由于明代皇帝崇信佛道二教,所以明代以来的绘画、雕塑中经常出现刘海蟾的形象。据传,刘海蟾,广陵人,曾做过燕王刘守光的丞相,后从钟离权、吕洞宾学道成仙,被道教尊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宋代柳永《巫山一段云》有“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的诗句。民间视刘海蟾为福神、财神,并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出现在雕塑、绘画和工艺品之中的刘海蟾多为蓬发赤足的少年形象。此画中的刘海蟾是一青年男子,在刘俊的精心刻划下,使其身上既有神仙的风骨又有凡人的感情,成为传世的刘海蟾形象中的佼佼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