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迪耕
释义

刘迪耕,亦名迪公,湖南长沙人,1915年生,自幼爱画,早年勤习古人画卷,14岁受业于著名画家雷恭甫,三十年代毕业于华中艺专,长年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现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淮安画院名誉院长、台湾《中国美术》杂志永久顾问。

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刘老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善于吸收名家优秀技法,创作仿古山水,形成独特风格;其作品古朴清新、笔墨严谨、诗意盎然,既具有旧范畴的神态,又显时代气息。代表作有《岩壑藏书》、《万山雾雪图》;1984年与陈国钊在北京、沈阳、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国际博览会展出,在欧美、东南亚国家影响颇大,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被载入《湖南省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等。

刘迪耕7岁入私塾,12岁时来到长沙市当学徒,学习陶画。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偷偷地描画练习,学习“八大山人”、“四王”、石涛、石溪的山水画。14岁时,经舅舅介绍,他拜著名画家、“湘中之雷”之一雷恭甫为师。

雷恭甫是“四王”山水画派的名家,十分看重刘迪耕的才能,悉以平生所学亲授之。

15岁那年,刘迪耕创作的山水画作因雷恭甫老师举荐,参加长沙市湘江书画社举办的画展,颇得名家赞赏。

在舅舅的资助下,17岁的刘迪耕到华中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临行前,舅舅把古人治学的几句话:“天下至精之理,至难之事,若以潜玩沉思求之,未有不得者。”抄下来送给他。这,也就成了他以后几十年艺术生涯的座右铭。

在华中艺术专科学校,他结识了自己的老师和挚友陈国钊。他的勤奋和天赋曾受到业师的赞许和重视。在学校学习一段时期,他逐渐认识到“四王”山水派虽有其擅长技法的一面,但却缺乏现实生活的内容。为了克服这一弊病,他开始自觉地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此后,刘迪耕专攻传统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始终力学“四王”,旁通“二石”,上溯王蒙、倪赞、赵松雪、黄子久诸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功力扎实深厚;且胸藏前人名图胜景、画意诗情,信手拈来,便成佳作。况复广游祖国名胜古迹,丽水雄山,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创作,更是锦上添花。他的早期作品以鲜明的特色,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

八十年代后,刘迪耕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他潜心研究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善于吸收名家优秀技法,创作仿古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古朴清新,笔墨严谨,巧拙相生,诗意盎然,既具有旧范畴神态,又显现出新时代的气息,代表作有《岩壑藏书》、《万山霁雪图》、《远看鸿雁齐飞去》。他创作的《秋雁图》近处苍松翠竹,黄叶扶疏。高远处万山重叠,葱茏无际,将一群南飞雁阵置于远近山间云淡天高处,觉崇山峻岭绵亘千里。更有小桥流水、名士古刹点缀其间。浅绛淡墨,高雅古朴,不但充分体现出祖国壮丽河山,并带读者进入“秋日胜春朝”之意境。他创作的《西山晴日图》又是另一种情趣。你看———整个画面聚雪皑皑,山峦错落,手法洗练,笔墨纯简,而画面明净,寒意森森,有“余音绕梁”之韵味。

与众不同的是,刘迪耕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成长发展,正是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他常说:“绘画是我的生命!”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他的人生态度。

退休之后,为了让我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他不顾年迈,一方面教授青少年学习国画;另一方面,长沙市老年人大学成立后,他一直应聘为国画教师。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大雪纷飞,他总是骑自行车赶去,从不误时,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

八十年代,刘迪耕经常与画界同仁切磋,画技又有进一步提高。1984年,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在岳麓山为他与陈国钊、谭化雨等4位老画家举办展览,曾在长沙引起轰动。他送去的30多幅作品,受到了美术界的高度赞誉。1986年,湖南电视台将他的40余幅山水画,制作了《刘迪耕美术作品欣赏》专题节目,并于同年的6月和9月首播与重播。这一年,北京荣宝斋曾出售他的作品多幅,以后每年均有作品被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瑞士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人士收藏。

正如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史穆所形容的那样:“虽老而童心未泯,诙谐好事,直若五十许人。及其闭户潜修,则如老僧入定,澹静自守者,盖数十年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