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道玉
释义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中文名:刘道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省枣阳市蔡阳乡刘家坡

出生日期:1933年11月

职业:教育家、学者、化学家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主要成就:法国总统密特朗颁荣誉军团勋章

人物介绍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市人。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少年梦想

刘道玉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市的一个农村,1953年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他少年时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的诺贝尔。“我14岁时读了诺贝尔的故事,他一生追求发明创造,对我影响很大。”

留学苏联

1962年,武大派他到苏联科学院,攻读有机氟专业。“苏联的情况跟我的想象大相径庭,它的研究生制度非常开明。我不用选任何必修课,也不用参加考试。我只需要最后发表一篇具有创意的论文,参加口试即可。” 刘道玉觉得苏联的这种学术氛围十分符合他的个性。

武大校长

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三方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主要著作

在教育学研究方面,他从事创造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新论》、《中国高校之殇》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

个人荣誉

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刘道玉生平年表

荣誉成就

1933年11月24日 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市)蔡阳乡刘家坡

1941年-1947年 先后在蔡阳古城私塾和蔡阳铺中心小学读书

1947年9月-1958年6 先后在襄阳二中(原襄樊二中)、联中、枣阳中学、襄阳高中读书

1953年10月-1958年8月 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5年 任武汉大学脱产专门从事肃反的学生干部

1956年 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肃反积极分子

1957年 任班上反右领导小组组长;四清工作团副团长

1958年9月-1960年12月 在武汉大学任助教

1961年1月-1963年7 先后在留苏预备部和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任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

1963年9月-1966年4月 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讲师

1966年5月-1977年4月 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历任校文革教育组组长;武汉教职工战斗兵团司令;北京大学文革联络组组长;工宣队任命的校教改组组长

1973年7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5月-1979年4月 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

1978年3月 被北京市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5月-1988年2月 先后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校长

1979年11月 率代表团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一个交流协议

1981年11月 率代表团第二次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二个交流协议

1982年8月,1985年5月 先后被评为化学副教授和教授

1982年9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5月-1993年9月 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一、第二届主任

1983年9月 率代表团访问日本 与东京都大学等学校签定交流协议

1984年7月 《新的技术革命与未来》一书出版

1984年8月 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中日美第二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

1984年10月16日 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改革与创造型人才》一文

1985年1月11、12日 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刘道玉晶核》

1985年5月 接受法国驻华使馆公使拉奥授予的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勋章

1985年7月 作为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中日大学校长第一次会议

1985年11月 《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1985年11月 率代表团第三次访问法国,签定第三个交流协议

1986年9月 参加美国耶鲁大学第20任校长就职典礼和签定交流协议

1986年12月 在《红旗》12期上发表《搞好教育终合改革》一文

1987年11月 参加日本创价大学17周年庆祝活动并发表演说。接受池田大作授予的东洋哲学学术奖章

1988年2月10日 被免除武汉大学校长职位

1988年5月-1999年2月 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主任

1988年8月 《教育经济学研究》出版,获全国教育成果一等奖

1988年10月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9年3月 参加香港章(太炎)黄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1989年5月 主编《中国当代高等学校管理》

1989年9月 《知识、智力、创造力-谈创造教育》

1989年12月 被英国剑桥名人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聘为名誉顾问

1990年10月 参加中国化学会,被选为22届理事、永久会员

1991年1月 参加“863”高技术评审会议并承担一项重点课题任务

1992年6月 《光明日报》内参发表《关于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建议

1993年3月 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世纪银质功勋章

1994年3月8日 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成立,任理事长

1994年7月 赴英国参加第16届金属有机化学大会,宣读论文,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4年10月 《传记文学》发表《生命六十始》一文,

1995年6月6日 参加“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并作了报告

出版作品

1995年12月 《创业与人生设计》一书出版

1996年7月26日 赴美国参加第9届国际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大会,展讲论文

1996年11月 《爱的学校》一书出版,获武汉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1997年2月28日 在《光明日报》发表“素质教育与培养创造力” 获一等奖

1998年1月 主编《新世纪曙光》一书出版

1998年11月 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录有刘道玉专访的《流金的岁月》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9年7月 《高等教育研究》4期发表“面向21世纪大学生学习观”一文

2000年1月6日 《浙江教育报》发表了“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展望”一文

2000年5月11日 参加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上 宣读了“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构建”论文,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12期上

2001年2月 在《天津市教育科学学报》上发表“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一文

刘道玉2001年12月 “金属有机化合物和配合物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机构与性能“一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年3月 收入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世界2000个名人录(第一版)

2003年3月 《高等教育研究》 第2期上发表《怎样建成中国一流的大学》一文

2003年11月 《创造教育新论》一书出版

2003年12月 《教育评论》第6期发表《中国现代化为什么不能产生著名教育家》一文

2004年1月 《高等教育研究》 第1期发表《高校学风亟待整肃》

2004年7月 《高教探索》第2期发表《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04年11月 《学习月刊》第11 期发表《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

2005年3月 《高教探索》第2期发表《中国应当遴选大学校长》

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新论》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150多篇文章。 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刘道玉任职经历

以前职位

刘道玉曾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和校长,化学教授。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次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

目前职位

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和第22、23届理事,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无机化学》杂志审稿委员,全国民办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高级学术顾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英国剑桥名人中心(IBC)终身会员和名誉顾问等。现为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刘道玉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

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

后来,刘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极有启发性,而且从这一问题的探讨,到具体在现实中的运用,且使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刘道玉功不可没。

刘道玉在1981年—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社会评价

刘道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上世纪80年代的教改风云人物。“刘道玉”三个字深深沁入我的内心,还是在2005年“钱学森之问”发轫之时。钱老对来访的温家宝总理发出“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了杰出人才”的感慨一下子触动了大家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当时我供职于《世界知识》杂志,受媒体追捧的“刘道玉”自然进入我的视线。真正觉得自己应该为“钱学森之问”和“刘道玉”做些什么的时候,还是在我从事图书编辑以后的2009年。

小人物的“敲门”

曾经在教育口“晃荡”多年的我,深知中国应试教育积弊甚多,沉疴难返,导致的现状是教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作为图书编辑,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有了《中国教育沉思录》图书的策划设想。于是,我找到了长期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两位先生,希望他们以对谈的方式梳理一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的求解之道。他们二位很忙,便郑重地为我推荐了刘道玉校长,认为他是这个选题最合适的人选。

其实,自2005年之后,“刘道玉”就成了我关注的一个关键词。我在网上浏览了他当年出版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除了温暖还有感动。一个如此“受伤”的人还仍然对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坚韧不拔,痴心不改,除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些大的教育家之外,在“功利化”教育的当下,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孤独并注定悲情的教育实践者。

2010年5月,我不揣冒昧给刘校长写了第一封信,请他就教育理念、办学体制、学生培养、学术风气、国际比较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理层面加以梳理和反思,并探讨当代教育的出路。信发出之后,心里很忐忑,一个无名小辈的“问候”能有什么结果呢?权当做一次问路投石而已。没想到,两天后老先生给我回复了。他很认同我的看法,并对我“尚不到不惑之年,思想如此成熟”表示了赞赏。但因年近80,“疾病”常来敲门,加上手头正处理几部书稿,所以婉拒了我的请求。我便提出了出版他自传的设想。我知道书的版权期已到,在教育问题全国如此关注的大背景下,出版他的自传增补版意义非凡。在十多封信件的交往中,老校长最终被我的诚意感动了,决定与原出版社做一个版权了断,将他的增补版交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先生的一生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他1933年出生在湖北农家,在武大上完本科,后师从曾昭抡先生从事化学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中苏论战“白热化”的1962年被派到苏联留学,成为当时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有机氟化学权威克努杨茨门下唯一的中国学生。1963年7月,他又作为著名的“反修战士”紧急回国并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的两次接见。周总理建议他去中国军事科学院工作,被他婉拒,而执意要回武大“报效母校”。“文革”发动后,他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被“文革”小组副组长王任重提名为北大“文革”联络组组长,受到重用。但后来却被斥之为“保皇派”、“走资派”、“苏修特务”、“百万雄师”的黑高参、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等,受审查批斗,历经磨难。

“四人帮”被粉碎后,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担任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主抓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期间,他作为座谈会的组织者之一,曾建议来自武汉大学的代表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从而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应该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刘道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的恢复,是全国改革的先声。就是在这种春潮涌动的关口,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却教育部一切职务的刘道玉,回到了武汉大学,旋即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1981年8月21日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当年,他48岁。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国务院对他的任命,并说刘道玉“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

重任在肩,期待无限。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

武大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属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解放前就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是全国的五大名校之一。但长期受“左”的影响,在刘道玉接手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武大“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全国科学技术发明成果是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零;获重大发明奖的研究成果也是零;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是凤毛麟角……。武大跌落至教育部直属23所大学中的第22名!为此,他立下了“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誓言。

如何雪耻,那就是改革。为求取名师,他求贤若渴。他得知湖南新华印刷厂一个叫杨小凯的校对工人非常有才华,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为了让其安心工作,刘道玉又疏通关系将杨小凯及其父母的“历史问题”彻底平反。当杨小凯的成果获得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后,他又顶着压力,批准杨小凯赴美。

实践证明,刘道玉是慧眼识“珠”。杨小凯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裔经济学家。不幸的是,天忌英才,杨后来患了肺癌,于2004年7月在澳大利亚病逝。

十年生聚,十年雪耻。可惜的是,留给他教改实验的时间只有8年。就是短短的8年,他推行了导师制、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贷学金制等多项创新,将这所百年老校推得“风生水起”——他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勇于探索。他们可以登上讲坛辩论,不爱听的课堂可以不上,可以与校方对话,可以成立各种社团;他鼓励教师搞科研,为此成立了出版社和实行“学术假制”;为活跃学术思想,开展学术讨论与争鸣,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他成立全校青年教师科学与技术协会,举办学术沙龙……

一时间,平等、自由、民主之风盛行武大,推行创造教育的珞珈山成为大学生们和高校教师的“向往之地”。武大,不折不扣成了高校当中的“中国的深圳”!在其任上,武大人获得了32项国际水平的奖项,属国内首创的就有38项,并建立了国家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

超前意识的改革,从中国历史来看,无一难逃失败的结局。其实,以刘道玉狷介耿直的文人个性,在上任之初就埋下了他“官运”的悲剧。1988年2月,刘道玉的教改画上了休止符。被免职的这一年,他刚刚54岁,正年富力强,激情满怀。

他是个“战士”!

被免职后,刘道玉是走,还是留?人们多以为他会离开这个“伤心地”,一走了之。但刘道玉还是留了下来。他痛下决心,“绝缘”官场。他婉拒了李铁映让其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任命,推却了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当校长的邀请,专心创造教育的研究,并把目光转向了校外的民办教育。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想办亚洲高等管理学院而未成;想办中国实验大学而泡汤;他想在海南办中国教育试验城,海南省支持,但未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最让他伤心的是,在武汉一手创办了6年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也因为投资人跑了而在2000年来临之际夭折……关张之际,他和全校教职员工一起嚎啕大哭……

办学、实验,一个个失败,刘道玉感到“无路可走”的悲凉!但欣慰的是,他的创造教育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先后出版的“创造教育三部曲”,从理论、思维训练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创造教育体系,即“SSR模式”(第一个S代表自学或独立学习,第二个S代表课堂讨论,R代表科学研究)。“这既是我自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创造教育的一个总结,又是我献给以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的一份礼物。”刘道玉后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的“SSR模式”已经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中国高校至今在“钱学森之问”上没有举措,这是刘道玉的无奈,又何尝不是科技泰斗钱学森的尴尬呢。息兵罢战,不是他的性格。他是个战士,为达目的,一往无前是他的个性。他最终选择了——呐喊。

“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先生近10年来(截止2011年)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改革的呐喊,就是本书最新的亮点。他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中国教改十意见书》振聋发聩;他在清华校庆期间让清华反思的呼吁,值得当前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深思;他在南方科大遭遇“严冬”的时候给朱清时校长鼓劲加油……“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是先生比较喜欢的诗句,也是他一生教改精神的写照。“逆耳忠言”的背后,实际上饱含了先生对中国教育的一腔热忱和揪心之痛。

除了对教育的最新思考外,我还建议先生增补他对易中天、野夫等学生的体贴和关照。因为这恰恰能反映一个为师者的情怀。因为对先生教改精神的敬仰和“留在武大”的知遇之恩,易中天尊称先生为“永远的校长”。在今年易老师16卷本文集首发式上,易老师特地把先生从武汉请到北京作为他文集出版的见证人之一。先生到北京后,邀我一同前往,我也因此谋面先生,并与易老师一见。先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西装革履,满头银发,尽管得过中风,但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丝毫没有这个年纪的老态。易老师也很热情。当我提出请他为先生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易老师当即应承下来。这就是本书的序言。尽管易老师现在名满天下,但学生为先生写序,在常人看来是有点不合常理,但这,恰恰能体现先生与易老师之间非同一般的师生情缘。

野夫是自由作家和诗人。他的泣血之作《江山的母亲》和在北影礼堂为四川罗江地震募捐的义举,让我喜欢上了这个粗犷血性而又情感细腻的土家汉子。他就是因先生的插班生制度而成为武大中文系第二届作家班成员,在因朋友诬陷入狱时得到先生的保护。他在《大德无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当世校长,几人能够?”这是野夫的质问,也是我们的呐喊!

此外,书中还增补了先生花甲之年之后,对人生的反复体味和思考。这些文字,除了先生修身养性的人生感悟外,还观照了当下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有的人受到我的培养而成才,但他却忘恩负义;有的人受到我的器重而擢升,但他又背弃我;还有的人,因犯错误受到我的保护而摆脱困境,但他却又写书恶毒地诽谤我。更多的人,在你得势时,他紧跟你,但是一旦气候变幻,他们马上变脸,或揭发批判,或划清界线……”先生自传里的这些话,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先生现在还住在武大校园里,想必很多年轻的后生已经不知道他了吧。从教改实验的拓荒者,到今天高教改革的呐喊人,刘道玉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武大这片热土。武大,也因为有了先生,将会绽放出更多的光彩;也因为有了先生“杜鹃啼血”般的呐喊,中国教育才将会在“创造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