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长佑 |
释义 | 刘长佑,字子默,号荫渠,金石镇人。清嘉庆二十三年生,其父时华,经商发家。刘于道光二十九年考取拔贡。同年代理知县万鼎恩被戮,长佑与廪生刘坤一即募乡勇万余人,会同清军镇压起义军。咸丰二年,参与围剿太平军,次年,镇压浏阳夭地会征义堂周国虞等会众起义。咸丰九年,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南安进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刘长佑、江忠义率军赴援,解永州围。同治元年,升任两广总督,将所部楚军交刘坤一统领,留防广西。同治六年,因疏于防范被降级留任。同治十年再度翻用,厉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光绪十三年病卒原籍。 中文名:刘长佑 别名:字印渠,号子默 国籍:中国 出生地:金石镇 出生日期:1818年 逝世日期:1887年 职业:将领 代表作品:《刘武慎公遗书》 简介刘长佑(1818-1887) 清朝大臣。字子默,号印渠。湖南新宁人。初在湖南办团练,与江忠源友善。1852年以拔贡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及天地会起义。次年春因扑灭浏阳征议堂会众起事,擢知县,旋升同知。6月,太平军围困南昌时,奉命独领一军自长沙驰援南昌;旋即偕罗泽南赴援解吉安围,并分兵克泰和,后官擢知府。江忠源战死庐州(今合肥)后,奉湖南巡抚骆秉璋命,偕忠源弟率军千人驰援,攻克袁州(今宜春)、临江(今樟树)等地,官加按察使衔。1857年袁州太平圩之战,全军溃败,下马引佩刀欲自裁,由刘坤—拥上马退保分宜。1859年回湖南与天地会作战,并追击石达开军。占柳州后,官援广西布政使。次年任广西巡抚。1862年擢闽广总督,旋即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白莲教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等部作战。1869年沧州盐民在张六等领导下举行起义,以数千之众,逼近京畿,他以镇压不力被革职。1871年后历任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主张加强边防,抵抗法国侵略,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后病逝原籍。谥武慎。著有《刘武慎公遗书》。 生平刘长佑(1818-1887) 湖南新宁县人,字子默,号荫渠(也作印渠)。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咸丰二年(1852)随江忠源楚勇进攻广西太平军。次年又随江忠源镇压浏阳征义堂周国虞等会众起事。 此后,江忠源领军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与太平军作战,刘长佑多次赴援。江忠源战死庐州后,1856年1月任补用知府,镇压文东天地会起义军余部于湖南临武后。他奉湖南巡抚骆秉章命,率萧启江等军5000人楚勇由湖南入江西,援救曾国藩,先后攻占萍乡、袁州、临江等太平军据点,升道员。1857年3月,被太平军击败于江西太平墟,受重伤。旋在袁州太平墟之战中,遭到太平军沉重打击,全军溃败,赖江忠义(江忠源堂弟)率练勇救援,才挽回颓势。 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南安进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刘长佑、江忠义率军赴援,解永州围。石达开军围攻宝庆,刘与李续宜分扼东西两路堵击。石军久攻不下于8月撤围南走东安,转战广西。刘领兵追逐,攻占柳州,实授广西按察使,迁布政使。在广西扑灭了两广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政权,升广西巡抚。 同治元年(1862)分兵援浙江,率大军肃清境内之敌升任擢闽广总督,将所部楚军交刘坤一统领,留防广西。不久,刘长佑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农民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部作战。同治五年(1866)年在海河一带试垦稻田,并整顿长芦盐法。同治六年(1867),沧州盐民张六起义,数千人攻袭固安、霸州,危及京城,刘长佑因疏于防范而被降级留任。同治十年(1871)再度翻用,厉任广东、广西巡抚、任云贵总督达8年之久。时“越南逸匪窜扰,关外不靖。”长佑疏曰:“荒服之寇,可近击而不可远追;边隘之师,能协防而不能越剿,诚以穷追则必深入,后路或致空虚。越剿则必添兵,饷需倍形竭蹶。”与冯子材等会商,最终击溃之。1881年(道光七年),法国攻占河内后,又"兵窥越南东京",长佑上疏曰:法之“处心积虑,乃在通商云南”,为边守计,举兵南下,援越抗法以卫国,成反帝爱国的有功之臣。光绪八年(1882年),刘长祐因病开缺回籍,1887年在湖南新宁老家病逝,终年69岁,谥武慎,有《刘武慎公遗书》。 人物介绍“早在甲午战争前十二年,刘长佑建议先发制人讨伐日本 ” 刘长佑分析,日本本来就违背了国际公法,一旦开战,在国际道义上占不到便宜,且其侵略成性,迟早会吞并朝鲜,不若乘其羽翼未丰,先发制之。他认为,自同治以来,朝廷讲究洋务,设立海防,习水师,修炮台,购铁船,造枪炮,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现在正是其用武之时,倾中国之全力诛一日本,是有把握的。 个人经历光绪七年(1882年,距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差12年),他上疏提出具体计划:“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可惜当时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人生经历“早在甲午战争前十二年,刘长佑建议先发制人讨伐日本 ” 刘长佑分析,日本本来就违背了国际公法,一旦开战,在国际道义上占不到便宜,且其侵略成性,迟早会吞并朝鲜,不若乘其羽翼未丰,先发制之。他认为,自同治以来,朝廷讲究洋务,设立海防,习水师,修炮台,购铁船,造枪炮,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现在正是其用武之时,倾中国之全力诛一日本,是有把握的。光绪七年(1882年,距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差12年),他上疏提出具体计划:“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可惜当时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突出贡献光绪七年(1882年,距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差12年),他上疏提出具体计划:“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 贡献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 贡献一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可惜当时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历史评介刘长佑是湘军著名将领,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忠勇善战,因战功受清廷重用,历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因刘长佑思想性格特征在晚清官僚群体中比较典型,故本文以其思想性格为切入点来研究人物,希望通过这个视角获得对刘长佑更全面的认识,摆脱对历史人物史事乏味的单纯陈述。 本文正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等方面来考察成长环境对刘长佑思想性格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刘长佑思想性格在各方面的表现。他的各种行为表现无不折射出其思想性格特征。其中,在用兵打仗方面,刘长佑在作战中剿抚兼施,柔中带刚,用兵周密谨慎,力求稳妥。他对军队训练严格,与将士同甘共苦。在绿营衰落之时,首创练军,促进近代军事改革。任职西南时,积极抵御法国侵略,维护国家边疆安全。与此同时,刘长佑为人谦卑,敦厚低调,不争功,不倨傲,因忠厚而受到朝廷重用。但因不善钻营,不谙官场经营之道,以致获罪罢官。在地方治理上,刘长佑亲民务实,清正廉洁,他关心百姓疾苦,减免课税,积极治理灾荒,努力减轻百姓负担。在整顿吏治中,以身作则,廉洁勤政,重视人才选拔。重视封建道德,积极发展封建教育,努力恢复当地封建秩序。其地方治理政策以守成为主,并不热心洋务。总而言之,刘长佑的思想性格有优有劣,他勇于任事,但缺乏变通;忠厚温和,但机敏不足。这种思想性格特征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在湘军乃至晚清大多数官僚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治桂有方的晚清封疆大吏整饬吏治,妥善处理土司问题接手广西政务之后,刘长佑认为以广西当时的局势,拯民生当先清吏治。他先后处置了贪赃枉法的同知(古时官名,称副职。清代府的同知为正五品)何性达,以及私自向越南贩卖肉桂、犀角的马元标等官员,一时官场风气大为好转。为严厉打击官员腐败,给下属树立榜样,他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严禁家人因其官位而腐化奢侈。咸丰十年(1860年),刘长佑妻李夫人、四子刘思训、弟刘又卿等率家人来广西躲避湖南寇乱,他不准当地官员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坚决杜绝行贿受贿。 刘长佑整饬吏治,注意官员的选拔、考核。他选材不拘一格,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对于有特殊才能的,总是提拔重用,如行伍出身的隆安县知县姚清臣。 战乱后,广西官署损坏严重,官员只能借民居或庙宇办公,影响政府正常工作,威信也难以树立。在财政万分困难的情况下,刘长佑多方筹集经费,利用六年时间对衙署进行修复,使地方政府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广西地处西南边疆,自元朝以来长期实行土司制度。虽然经过雍正时鄂尔泰大规模改土归流,但还是保留有大量土司。在处理土司问题时,刘长佑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措施。对于不能调解的土司暴政,刘长佑采取坚决惩治的办法。如南丹州土豪莫云义借办团练骄横跋扈,刘长佑派兵将其擒获,并处以极刑,百姓拍手称快。另外,田州(今田阳)土司官族岑宏与署土州岑森争袭土司职位,应当地百姓的要求,刘长佑便奏请改土归流,其地新设恩隆县,将田州靠近百色的地方划归百色,又派驻流官,驻扎军队,设立学校。 整顿赋税,发展经济刘长佑在广西任职期间,对战乱平息后新收复的州县,皆奏请为其蠲免钱粮,以减轻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对历年积欠钱粮也一律豁免,现行征收或缓交或减少成数。他还奏免各种贡品的征收,如同治帝为讨慈禧欢心,想修复圆明园,要求广西提供大量桐板、陈黄松、杉木、油松等大材,刘长佑认为不切实际,即上奏提出:广西连年战乱,梁栋异材多遭兵燹,剩下一些杉木油松等都不中尺寸,枫柏、陈黄松之类,广西向不出产,而且广西道路崎岖,运输不易,不应提供。 清朝厘金的征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抽税种类、设卡地点、办事程序等均由各地自主。地方官员为了捞取尽量多的好处,往往四处设立关卡,许多厘金被中饱私囊。这样大大妨碍了商业流通,商人怨声载道。为了革除厘金中的种种弊端,刘长佑选派信得过的右江道王华封总理厘金事务,其他办事人员通过抽签轮任;同时裁员减卡,将全省86处厘卡减至27处;降低税率,对小货实行免抽。为了保障商路畅通,他还派驻军队进行保护。 多年的战争打乱了社会秩序,人们流离失所,一些地主也到处流亡,田地或荒芜或几易其主,土地关系变化很大。为此,刘长佑督令地方对田亩重新丈量清理,加强田赋征收。广西地理条件适合养蚕,刘长佑便要求各地官员积极向百姓宣传推广。 上述措施的施行,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广西因豁免银减少的负担就达数十万两。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荒地大量开垦,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整顿厘金活跃了商业,方便了人民生活,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改变了广西经济穷困、常靠他省协饷的局面。 提倡文教,改造民风当时广西历经战乱,文化教育比较落后,有人曾概括为“文教不立,人才朴陋”。刘长佑恢复发展教育,首先提倡恢复礼。他看到桂林文庙祭礼废弛,专门从湖南醴陵请来教习予以恢复。 由于战乱频繁,广西境内考棚被毁,当局者亦无暇举办乡试科考,多次科考均被取消。刘长佑命人重修考棚,着手补行乡试。考虑到广西镇安府(治今广西德保)的贫穷学子若赶赴南宁科考,路途遥远,资费短绌,极为不便,他便在镇安建立考棚,以方便考生就近赶考。举办科考需大量经费,他看到广西财政困难,便带头捐款。在科举考试中,刘长佑严格考场纪律,严禁徇私舞弊。 刘长佑还重视学校教育。在省城桂林,原来只有秀峰、宣城两座书院。在此基础上,刘长佑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城北的叠彩山麓,集资建造了桂山书院,亲自撰写书院大门的对联“桂林无杂木,山水有知音”,并聘请广西名流郑献甫、王拯讲授孝廉,所有月课的试卷,他都亲自批阅。桂山书院的设立,对广西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广西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康有为到桂林讲学,就是以桂山书院为讲坛,宣扬维新思想。 广西是拜上帝教的发源地,也是其他各种秘密会社相当活跃的地区。封建迷信和反清思想交织在一起,对老百姓影响很大。为移风易俗,刘长佑通过督令垦荒劝农等方式尽量消除“女耕男堕”的陋习。对迷信活动,如广西容县巫童利用迷信建祠骗钱的活动,他一面对老百姓解释开导,一面予以查禁。 刘长佑在广西振兴封建教育的努力,为改变广西教育的落后面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笼络了人心,改善了民风,而民风的改善则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秩序的重建。 维护国防,抵御侵略为巩固边防,刘长佑和冯子材等通力合作,先后对活跃在越南北圻的苏帼汉、黄崇英、李扬才等土匪势力,进行打击。经多年努力,终于消灭了这些土匪势力。刘长佑还对破烂不堪的关隘城堡进行了修复,并分驻重兵。 对英法的侵略野心,刘长佑很警惕,提出了很多策略:因越境剿匪而军队常驻越南,这实际上也起到了抵制法军侵略北圻的作用。法国侵略者的图谋一直未能得逞,便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刘长佑认为在越南驻军“以防为剿,并可以剿为抚”,而撤军,法国就会乘机侵占北圻。刘长佑又提出讨伐日本以制止法侵略越南,主张先发制人,由滇、粤派三路大军深入越南,并重用刘永福。 虽然刘长佑多次上奏,提出多种抵御法国入侵的策略,并尽力支持刘永福在越南的抗法斗争,还做了很多备战工作,但其积极的谋划并未为清政府采纳。清政府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打击法国侵略扩张的好时机。直到随后李威利大举入侵北圻,清廷命令三军入越,中法战争拉开序幕。而此时的刘长佑却因病开缺回籍,离开了广西。在原籍湖南新宁,刘长佑扼腕叹息,又数次请缨杀敌,终得不到谕允,几年后便去世了。 刘长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中法战争,然而在法国入侵越南时,他就敏锐地察觉到法国欲以越南为跳板侵入中国的图谋,积极主张援越抗法,并练兵备边,创立水师。其抗法举措,表现出了他的经世爱国情怀,表达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忠心和责任。 尽管刘长佑曾为镇压农民起义不遗余力,双手沾满了起义军的鲜血,但从地方治理的效果来看,他确实是晚清较有作为的一位封疆大吏。 《刘长佑集》崀山首发2011年5月19日,首个中国旅游日,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北大门广场鼓乐齐鸣,热闹异常,长篇巨作《刘长佑集》在这里举行首发式。此书作为《湖湘文库》重点书目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省内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刘长佑集》首发仪式,并在崀山进行为期四天的文化旅游资源考察。 崀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灵山秀水不仅孕育了“丹霞之魂、国之魂宝”的丹霞地貌,还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孕育了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奇特的石景峰林、险峻的岩壁石巷、如诗的江流瀑布、幽深的峡谷沟壑、神秘的山寨文化、悠久的宗教传说、纯朴的民风民俗,无不让人留连忘返。当年舜帝南巡路过,被这片山水所动,特赐名“崀”(意为山之良也)。从汉建夫夷候国以来,崀山更是人才辈出,将星荟萃,南宋时有随岳飞抗金的民族英雄杨再兴,明有助郑成功七下西洋的两广总李敏,清代曾一度呈现“隔墙两制台,隔江两提台,五里七道台,十里八藩台”的鼎盛局面。晚清重臣刘长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宁县县长李小坚认为,《刘长佑集》成功发行,为揭示崀山独特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蓝本和范本作用。新宁将在今后深挖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收集更多的素材进行艺术创作加工,不断提升崀山的文化底蕴。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