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爱玲 |
释义 |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刘爱玲,人名,目前比较有名的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刘爱玲,国家女足队员刘爱玲,歌唱演员刘爱玲。 中文名:刘爱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十堰市 出生日期:1967年5月2日 身高:1.62米 体重:58公斤 运动项目:足球 所属运动队:1985年进入北京队 重要事件:与队友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 ◎ 简介刘爱玲,女,教授。1956年生,汉族,祖籍河北省大城县,中共党员,华中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理事。1998年晋升为教授。 ◎ 科研情况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在《社会学研究》、《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中文权威期刊和其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和教材近10余部。 ◎ 荣誉曾荣获校级教学优秀二等奖和三等奖; 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 院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自1997年至今,一直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史专业学科建设,为该专业硕士点的筹建、发展、建制化和上水平做了大量工作。 ◎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科技哲学。 2 中国国家足球队员◎ 小档案刘爱玲出生在东风公司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20岁进入国家足球队,与中国女足一道出征140多场比赛,是国家队出场最多的主力球员之一,与队友一起夺得过第六届至第十一届亚洲女足锦标赛的冠军、199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亚军、1999年第三届世界杯女足赛亚军,多次为国家赢得荣誉。 现职业:北京市足协副秘书长祖籍:河北大城 位置:前卫 球衣号码:10号 入选国家队日期:1987年 效力俱乐部:1985年进入北京队 成绩: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 儿时愿望:当兵 偶像:普拉蒂尼 对美容的认识:护肤 喜爱的电影明星:周润发 ◎ 成绩1989、1991、1993、1995、1997、1999 亚洲杯冠军; 1990、1994、1998亚运会冠军; 1991年 第一届女足世界杯第五名; 1995年 第二届女足世界杯第四名; 1996年 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 1999年 第三届女子世界杯赛亚军 ◎ 赛场经历1985-1993年 效力于北京女足俱乐部,率队5夺联赛冠军 1994-1997年 效力于神户田崎真珠俱乐部 1998-2000年 效力于北京城建女足俱乐部,率队获得1999年联赛冠军 2001年-2002年 效力于费城冲锋俱乐部 ◎ 经典瞬间1999年 女足世界杯半决赛对阵挪威,刘爱玲一脚禁区外凌空抽射技惊四座,带领中国队5:0横扫挪威队,昂首进军决赛。 ◎ 所获荣誉1974年-1980年7月在湖北省十堰市二汽48厂子弟学校上小学◆1980年9月-1985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体育运动学校 1992年2月-1995年2月毕业于北京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大专) 1998年9月-2001年7月毕业于首都体育师范学院运动教育系(大本) 1987年1月“爱特杯”全国女足邀请赛上被评为“最佳射手” 1987年在第6届全运会上入选为全国最佳阵容 1988年“利生奖”评选活动中,入选全国最佳阵容 1991年第1届女足世界杯并列世界杯射手榜第3位,入选最佳阵容 1997年在第11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上被亚足联评为“最有价值球员” 1998年12月被亚足联评选为“最佳运动员” 1997年12月获中国“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9年第3届女足世界杯入选16人“世界女足明星队员” 2001年-2002年两度赴美参加美国职业女足大联盟 1990年10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1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9年7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9年7月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1999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 2000年4月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0年10月奥运会结束后,随奥运代表团赴西北做巡回报告 ◎ 场外经历1999年11月18日创办“北京刘爱玲女子足球俱乐部”,2002年3月22日更名为“北京铿锵玫瑰刘爱玲足球俱乐部”,刘爱玲担任俱乐部总经理、总教练,法人代表。 2000年7月任北京市第八届青年联合会委员。 2003年7月任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2003年9月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邀请,出任“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公益形象大使 ◎ 个人经历简介刘爱玲上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体育教师推荐她练习田径。那时,她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练了3年田径以后,1983年6月,她改行踢足球。当时,家里人很反对,刘爱玲自己也不想踢,但赵洪毅教练认为她天赋不错,鼓励她在足球上发展。1985年4月,刘爱玲在福建泉州参加全国女足锦标赛,她的出色表现被北京市足球队教练商瑞华看中。爱才心切的商瑞华动了心思,1985年底,商瑞华来到十堰,劝说刘爱玲的父母支持女儿踢足球。两位老人坚持认为,女孩子搞足球没有多大出息。 1987年,刘爱玲所在的北京队参加第六届全运会,北京队夺得冠军。随后,刘爱玲入选国家队,直到退役。 1988至1992年,刘爱玲所在的北京队数次参加全国女足锦标赛,均获得冠军;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刘爱玲所在的中国女子足球队参加第七至第十二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亚洲杯),均获冠军;1990年、1994年、1998年,她所在的中国队参加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亚洲运动会女足赛,均获得冠军。 刘爱玲的世界杯征程,并非一帆风顺:1991年,中国女足在家门口因为国际大赛经验不足,被瑞典队挡在四强之外。那次比赛的失利,让刘爱玲对足球的理解更进了一步;1995年,中国队一举夺得女足世界杯的第四名;1996年第26届奥运会上,中国女足惜败于东道主美国,屈居亚军;1999年7月,中国女足战胜挪威女足,进入女足世界杯决赛。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刘爱玲和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以第五名的成绩铩羽而归。她想到了结束17年的足球生涯,但她不甘心挂靴离去。2001——2002年, 她接到美国女足大联盟的邀请,以一万美元的转会价格前往大洋彼岸的费城冲锋队效力。刘爱玲在聚集了世界众多顶尖高手的美国女足大联盟中不仅很快站稳了脚跟,并且打进12粒球,3次被评为“大联盟周最佳运动员”。其中,2次连续入选,最终带领全队在2001年、2002年两个赛季分别获得第四名和第三名的佳绩。 1999年11月18日,刘爱玲创办“北京铿锵玫瑰刘爱玲足球俱乐部”。2003年3月,她宣布退役,退役后担任北京市足球协会副秘书长,并出任“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公益形象大使。 ◎ 婚姻与家庭即使是在当运动员最辉煌的年代;即使还未遇到意中人;即使远在万里以外的美国当职业球员时,刘爱玲从来都向往能做“妈妈”。她拥有女性与生俱来的对延续生命的渴望,尽管丁克家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具体到她,她始终认为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 刘爱玲和北京国安队的刘军于1998年6月结婚,当时正是中国女足向世界巅峰冲击的时刻。婚后,刘爱玲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事业的最后一搏上。那时她和丈夫约定,一定到了中国女足允许她离开的时候再生孩子。可当时刘军急,刘军年迈的父母和爱玲的父亲更急,但是老人们从来没有催促过她一次,而那时的女足是全国运动队的一面旗帜,刘爱玲“卖老命”也要维护它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直到2002年底,刘爱玲从美国女足大联盟归来正式退役之后,她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刘爱玲退役后出任了北京市足协副秘书长,很多名气大、收入高的男足运动员都很难坐上这个位子。刘爱玲是个到哪儿都敬业的人,她既要努力工作,也要适应新的环境,她感到总不能到了一个新地方就忙着生孩子。北京市足协秘书长张衡知道了她的心思,以近乎命令的口吻说:“你为中国女足已经拖到了35岁,再不生孩子,我们也看不过去。你就赶快当任务完成这件事吧,生下孩子你就先照顾孩子,位子给你留着,对于功臣我们不能忘记。” 自从刘爱玲怀孕,她就成了全家人的保护对象。婆婆用亲身经历告诉爱玲,怎样使胎儿和自己都好,姐姐从老家十堰赶来精心照料她,丈夫刘军更是百般呵护,还经常趴在爱玲的肚子上听动静,每天都摸摸她的肚皮是否更圆更鼓了。刘军还把这些经过拍摄录像,等孩子大了看看父母是多么盼望他降临人世。 爱玲的预产期本来是5月20日,但还有10天时,反应就很大了。医生和护士不少是刘爱玲的球迷,自然对刘爱玲这位女足的灵魂人物怀有仰慕之心,尤其是爱玲没有一点大腕架子,护士们都说她像一个体校教练那么朴实。医生告诉刘爱玲:“离预产期还有9天,但胎盘都成熟了,而且孩子有点脐带绕颈现象。考虑到你也37岁了,如果进行剖腹产安全系数会大些。”刘爱玲夫妇表示一切都听医生的。 5月13日早上,护士把刘爱玲推到产房。尽管生孩子在当今已经没有什么风险,但一家人还是一起送爱玲进产房。在球场上身经百战的刘爱玲此时有点紧张,但她还是笑着向家人招了招手。打完麻药后,她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刘爱玲在疲惫中有了点睡意。在朦胧中,她突然听到“哇”的一声,那声音仿佛从天际传来,但那确实是从自己的身体里传出。这声啼哭让她激动万分。此时此刻,她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37年前母亲生她时也是同样的感觉吧。可惜母亲前几年已经过世了,她一直后悔没能多陪陪重病中的妈妈,当了母亲才真正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和苦难。医生告诉她:“爱玲,你生的是男孩儿。”早在怀孕时,她和刘军就商量过,她说:“我喜欢女孩儿。”刘军说:“我希望是个秃小子。但如果是个女孩儿我肯定会更疼她。”刘军得知是个男孩后,几乎跳起来,他不停地给亲朋好友打电话:“上午生的,是个6斤7两的秃小子。” 刘军把儿子抱回家,一家人像对待圣物般不停亲吻婴儿。婴儿还未张开眼睛,懒懒地打了个哈欠,把全家人都逗乐了。刘军每天都给儿子称体重,还总结道:“差不多10天长一斤。”爱玲夫妇听说要每天给婴儿捋胳膊捋腿,这样孩子才能长得顺,于是轮流给小宝宝捋。小宝宝莫名其妙地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他们,咿咿呀呀地冲他们叫。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爱玲打心里感叹:当妈的感觉真好!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了,刘爱玲和刘军感到,这么优越的环境对孩子未必都是好事,以后应该给他点挫折教育,不能让他太娇惯了。该给孩子取名了,他们找了一个对名字很有研究的亲戚,这个亲戚问:“你们希望孩子以后怎么样?”刘爱玲说:“当然希望一切都好,最盼望的就是希望他能够以家庭为重。”这位亲戚考虑了一天后对他们说:“刘姓是个常见的姓,如果起两个字的肯定重名,三个字也会不少,干脆用四个字,叫刘忆唯庭,可以全面地表达你们的意愿。”刘爱玲、刘军当即决定叫这个名字。前中国足协主席年维泗知道后说:“名字好,中国自古就讲究‘百善孝为先’,尤其在我们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更要强调。” 8月下旬,他们在北京华北大酒店为儿子的百日举办了一个联欢会,300多人到场庆贺,足见刘爱玲夫妇的好人缘。但非常不巧的是,那一天正是中国女足在雅典奥运会上以0:8惨败德国后不久。有人请刘爱玲分析为什么中国队输得这么惨,刘爱玲难过地说:“不忍心评论。” 但是在报纸上,有德国队主教练的评价:“你们没有了核心‘刘’(爱玲),没有了射手孙(雯),你们已经不是世界强队了。”不知道刘忆唯庭长大后会不会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如此了不起! 3 中国内地演员刘爱玲是国家知名歌唱演员,并在影视剧中丰富自己的演艺人生,先后在《周恩来在重庆》、《还君明珠》等中担任重要角色。刘爱玲坦言这次出演《李时珍》中张氏角色,是自己演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段落,并且得到了郑克洪、郭凯敏等那么多良师好友的鼓励帮助,永远难忘。(胡翔/文) 2011年参演了春晚 歌曲 《西部放歌》。 4 即墨市段泊岚镇敬老院院长◎ 人物简介刘爱玲,山东省即墨市段泊岚镇敬老院院长,青岛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先后荣获青岛市“十大孝星”、省“敬老爱老先进个人”、省“尊老敬老好儿女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首届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 刘爱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1980年起她开始义务照顾老人,1991年担任镇中心敬老院的院长,在27年的时间里,她总共服侍过70多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67岁;27年中,她亲自“送走”了23位病故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刘爱玲给了他们最后的感动。 ◎ 人物事迹“俺不是冲着钱来的” 谈起照顾老人,刘爱玲就打开了话匣子,“最初照顾老人,就是为了给村里解决困难。”1980年,33岁的刘爱玲是即墨市段泊岚镇段一村的妇女主任兼计生主任,那时候段一村有六位孤寡老人,村里出钱雇了一个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觉得挣钱少,活又累,请来的人很快就撂了挑子,眼看老人们无人照料生活陷入困苦,刘爱玲主动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表示要照顾六位老人。那个时候,村书记对刘爱玲说,你照顾老人,村里给你钱。刘爱玲对村书记说:“你要给俺钱,俺就不干了,俺又不是冲着钱来的。”就这样,刘爱玲接下了义务照顾六位孤寡老人的工作。 那时候,村集体每月给老人6块钱的生活费和部分粮食、柴草,其他的事儿就是刘爱玲自己来干了。担水拉草、烧火做饭、给生病的老人洗衣喂药,还要做好村里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可谓是“身兼数职”。那时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刘爱玲就用车把水推到每位老人家中。每天早上,吱吱呀呀的车轮声,躬身推车的身影以及一路洒下的水珠,成了村中一道固定的风景。 1983年,刘爱玲因病住院做手术,在病床上的刘爱玲,依然挂念着村里那6位孤寡老人,手术后7天,刘爱玲就急着从医院抽线出院了。第二天身体还没康复,她给老人推水时,刀口挣开了,刘爱玲晕倒在车子跟前。当别人把她送到家中时,小儿子哭了,说什么也不让刘爱玲干了,就连丈夫也说她怎么这么傻。刘爱玲只是笑了笑,等身体好些了,就又开始继续照顾老人。1991年春节前的一天,87岁的李徐氏病危住进医院,刘爱玲一直在医院陪伴老人五天五夜,直到腊月29老人病故。第二天,她又四处联系车辆和人员,为老人处理后事。晚上她拖着疲惫身子回到家,丈夫和孩子已经包好了饺子,挂好了鞭炮在等她,可是刘爱玲却累得连饺子也没吃,倒在床上睡着了。 就在丈夫默默支持她义务照顾老人的时候,1991年,段泊岚镇敬老院成立。刘爱玲毅然向镇党委请战:自愿到敬老院专门伺候老人。镇上同意后,她当上了段泊岚镇敬老院的院长,工作重了,月工资却由原来村里的400元降到了150元。乡亲们说她傻:凭什么不拿钱多的,偏拿少的?刘爱玲的丈夫在企业上班,一个月挣180元,两个人当时挣得钱还不如刘爱玲在村里工作时一个人挣得多。孩子大学,老人要赡养,刘爱玲家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一向支持她的丈夫不干了:“你愿意义务照顾老人,我没有反对你,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又累拿钱又少的活。上有老下有小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刘爱玲说:“没法过也得过,这些老人总要有人照顾呀。”最后刘爱玲还是说服了丈夫,带着村里的六位孤寡老人,到敬老院上班了。 是院长更是服务员 2007 年 4月25日下午,即墨市段泊岚镇中心敬老院显得格外安静,几名老人安详地围坐在敬老院的天井里,享受着明媚春光。与老人们的恬静不同,敬老院的院长刘爱玲却忙得不可开交,刚给老人们打扫完卫生,又端来一盆盆的温水,挨个为老人们洗脸、擦背。 新建的敬老院里共有26位老人,平均年龄80岁,最高的达92岁。由于他们的脾气、性格、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想把他们伺候周到可真是太难了。刘爱玲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既是护理员,又是调解员。忙碌的她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日和节假日。 为给老人改善生活条件,刘爱玲带领院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开菜园、建蘑菇大棚,年收入7000多元,她争取多方支持,办起了劳保手套加工厂、福利彩印厂,年收入五六万元。手头宽裕了,老人的生活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刘爱玲先后投资10多万元,新建了23间住房,瓷砖铺地,安上了暖气、太阳能热水器和电风扇,在敬老院设立了活动室和会议室。为老人增加营养,由原来的每顿1个菜改为四菜一汤,每天一个鸡蛋,每周还包两次水饺,一年四季只要有新鲜食品上市,总是先买给老人尝尝。每逢老人过生日,刘爱玲都要买来蛋糕为之祝寿。为了让敬老院的环境更加优美,刘爱玲和老人一起在院里栽了40多种花草树木,让敬老院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刘爱玲非常注重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她在敬老院里建起了娱乐室,成立了秧歌队,经常自编自演举办文艺演出,逢年过节还组织老人上街开展庆祝活动。每年春天,都组织老人们去青岛、崂山等地游览名胜古迹,敬老院的老人们都觉着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五保”老人大多孤僻惯了,相处起来难免闹矛盾,这时刘爱玲就成了他们的调解员。一次,74岁的潘江氏因与同屋的刘姓老人闹别扭,吃饭时就借题发挥,冷不丁地将筷子扔在地上。刘爱玲忙上前询问,老人说自己的筷子比刘姓老人的旧,刘爱玲立即给她换了一双新的,并向她道歉。事后,刘爱玲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多次在她们中间调节,终于使她们和好了。刘爱玲说:“老人的脾气就像孩子,摸透了,这个调解员还是很好做的,只要老人开心,我们受点委屈没什么。” “人都有走到这一天的时候” 在刘爱玲的口袋里有个笔记本,上面清楚地记着每个老人的生日、性格脾气、爱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遇上哪位老人生病住院,她都为老人送水、送饭、端屎、端尿,直到老人康复。现年95岁的李世林老人曾瘫痪3次,都在刘爱玲的精心护理下,恢复了健康;72岁的雒兴光老人患肺心坏死症,手术后,是刘爱玲一汤匙饭、一口水照料着,他才活到今天;78岁的胡吉选,常年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刘爱玲就主动给他喂饭、喂药、擦洗身子,一直四年多。有时刚从外边回来,看到胡吉选的头发长了,就拿起理发工具给他理发,擦脸,剪指甲,到了夏天,老人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出汗了,刘爱玲怕他生痱子,就给他按上了电扇,一天里不知得帮他翻几次身,累得刘爱玲腰酸背痛;隋某在进敬老院前就有间歇性精神病,为了照顾他,刘爱玲专程到莱阳康复医院请教专家,查阅书籍,在她的照料下,老人的病发作得越来越少。 伺候老人原本就是个需要耐心的活,为了让敬老院的服务员,克服怕脏怕累的思想,刘爱玲事事都抢在前头。老人们年纪大,活动少,难免有便秘的毛病。一次刘爱玲给一位便秘的老人打开塞露,刚打进去,老人的大便就喷了出来,刘爱玲连躲都没有地方躲,弄得满身都是。老人很难为情,可刘爱玲依然是乐呵呵的,先帮老人收拾干净了,才去洗脸,换衣服。刘爱玲经常跟服务员说,咱们干这项工作,就不要嫌这项工作脏累,谁没有老的时候呢。敬老院里,很多老人生病住院家里的亲戚都找各种理由不在医院陪床,刘爱玲就和工作人员在医院守着,工作人员大多是年轻的小姑娘,看到弥留中的老人都非常害怕,刘爱玲说:“没有什么害怕的,人都有走到这一天的时候,谁叫咱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呢。” 要让老人长寿,除了给老人加营养,让老人心情好,敬老院的医疗条件也要跟上。刘爱玲组织建起了敬老院诊所,为老人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为老人查体。有了自己的诊所,刘爱玲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给老人进行治疗。时间久了,刘爱玲也成了半个大夫。哪个老人有病,刘爱玲只要根据老人的发病状况,知道得的什么病,知道应该给老人吃什么药。2006年夏天,一位86岁的老人尿血,送到医院,医生说,做手术需要1万多,老人年纪大了做手术也不容易好,让刘爱玲自己决定。没有办法,刘爱玲就将老人带回敬老院,四处为老人打听偏方。后来听说有一种野菜可以治这种病,就每天给老人挖野菜煮水,怕野菜水不好喝,就给老人加上红糖,就这样在刘爱玲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渐渐地好起来,现在已经痊愈了。隋安祥是2006年春节后来到敬老院的,当时老人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半身不遂,拄着拐棍行走都非常困难。住进敬老院后,刘爱玲马上让诊所的大夫为他治疗,并让厨房服务员为他做既营养又可口的饭菜,现在老人已经可以扔掉拐棍自己走路了。 “大家小家都得要” 由于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敬老院里,因此在工作与家庭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老伴常开玩笑说自己是“有老婆的光棍汉”。说实在的,刘爱玲也知道欠家人的太多,也想歇下来享享福。但她一想起工作,想起那些需要她的老人们,总是觉得不能为了小家利益而舍弃福利院这个“大家子”。值得欣慰的是,老伴和孩子都被刘爱玲所打动,越来越支持她。她干起工作来也一身轻松,浑身是劲。2003年9月11日,老伴去世了。刘爱玲好像一下子衰老了很多。在城里工作的俩儿子反复劝她,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不要再忙活了,再说也挣不了几个钱。刘爱玲说:“总觉着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我不能得了荣誉就撂挑子!再说这么多年,我感到自己已离不开这些老人了,也离不开敬老院了。”第二天,她擦干眼泪,又精神抖擞地走上岗位。今年刘爱玲60岁了,儿子媳妇又开始劝她到城里养老,刘爱玲说:“你们别说了,我能干的时候我就干,我不能干了以后再说。” 谈到现在的敬老院,刘爱玲神采飞扬,“刚建敬老院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不明白敬老院是干什么的,村里送来的老人,都是年龄大、身患重病的,即使85岁了,只要身子骨还硬朗,都不愿意来,生怕在敬老院里受了委屈,可现在,各个村里的老人都争着来,今年来的几个老人,都是60多岁,他们觉得在敬老院里的生活非常舒心。”的确,正是有了刘爱玲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段泊岚镇中心敬老院老人们的幸福生活。在17年敬老院工作的日子里,刘爱玲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敬老院里,她有自己的院长办公室,但她很少在办公室里坐着,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她从这间老人的屋里出来,又到另一间老人的屋里问寒问暖…… 27年里,刘爱玲照顾了70多位老人,送走了23个老人,用刘爱玲的话说,“看着老人们一个一个欢欢喜喜的在敬老院里安度晚年,我就觉得很开心,他们走一个,我心里也不得劲,不管活多大年龄,我愿意叫他活着,我就有这么点想法。” 让老人开心,让老人长寿,是刘爱玲的心愿,刘爱玲也一直为她的这个心愿努力着。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在镇有关领导那里 得到一个信息,段泊岚镇新敬老院的地址已经选好,2007年5月开工,明年,刘爱玲和段泊岚镇中心敬老院的老人们就能搬进新的敬老院,新敬老院的名字就叫“爱玲敬老院”。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