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留古寺镇 |
释义 | 中国河北河间市留古寺镇是河北省河间市经济、文化重镇。位于河间市东北部,北依任丘,东临沧州,南接沧保路和朔黄铁路,西接106国道,省道河大路贯穿留古寺镇,距北京、天津、石家庄各200公里,交通便捷。留古寺镇辖18个行政村,人口3.13万,面积56.5平方公里,耕地5.82万亩。人口1313人(其中农业人口9918人),户数8113户,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68152亩。镇区面积13.7平方公里。2000年财政收入285万元。 经济概况河间市留古寺镇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新型小城镇格局初步形成。留古寺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效明显,主 要发展经济林种植和畜牧养殖,现有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和种养大户,农业效益好、附加值高,农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民营企业独具特色,拥有通讯器材、拉丝模具、化工产品、保温材料、厨具、柔性石墨等六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总产值69200万元,现有企业465个。镇内有2个工业区,水、电、路配套齐全。做为华北最大的通讯器材生产基地,河北省境内通讯设施80%来自留古寺镇,产品共29类200多个品种,总销量占中国同行的15%以上,覆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厂家已成为陕西、山东、黑龙江、内蒙、上海等邮电器材公司的定点厂。为农民思想活跃,综合素质高。镇党委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适应形势,开拓创新,促进了留古寺镇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行政划分留古寺镇(LiugusiZhen)位于市境中北部,距市政府15.3千米。面积69.5平方千米,人口3.09万人(2002年)。辖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后留古寺村。1961年建留古寺公社,1984年改乡,同年改留古寺镇。1997年,面积56.5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后留古寺、四公村、前羊店、南大齐、北王庄、北杨庄、艾家庄、石马、姜家村、宁家庄、吾党庙、冢耳村、艾家村、阎村、大宝车、小宝车、西石相、东古相18个行政村。代码130984105:~201东石相村~202西石相村~203大宝车村~204小宝车村~205石马村~206南大齐村~207艾家庄村~208前羊店村~209北杨庄村~210四公村~211北王庄村~212宁家庄村~213吾党庙村~214冢耳村~215艾村~216阎村~217姜村~218后留古寺村 产业发展通讯器材、拉丝模具、化工产品、保温材料、厨具、柔性石墨六大支柱产业,乡镇总产值65500万元。现有规模企业465家,其中集体股份制企业4家,私营企业28家,个体企业433家,从业人员1520人。通讯器材产业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厂家40家,加工摊点300多个,生产专业村6个,产品共29类100多个规格品种,总销量约占中国同行业的15%以上,河北省境内通讯设施80%亲自河间岛留古寺镇,留古寺镇是华北最大的通讯器材生产基地,1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冀中、鸿雁、博利、北方、五环等厂家已成为陕西峡、湖北、山东、黑龙江、内蒙、上海、河北等省市定点生产厂。该产业产值29280万元。留古寺镇一村一品生产经营格局已经形成专业村有:四公拉丝模具专业村,羊店编织专业村,西峡相无尘布专业村,小车柔性石墨专业村,杨庄厨具专业村。 三大区域布局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依据市场导向,培植主导产业,构筑经济布局,狠抓基地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把留古寺镇划分为传统作物、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三大区域布局。用2-3年的时间,形成市场牵基地、基地带村庄、村庄连家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二是加快通讯器材产业发展。抢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城乡两网改造、有线电视普及、中国电信市场放开和中国入世等机遇,积极引导通讯器材在规模、档次和产品质量上寻求新突破,占领中国同行业制高点,走出国门。三是提高乡镇企业整体水平。按照“家庭工业夯基础,骨干企业寻突破,组建集团上等级,新上企业求发展”的思路,引导业户扩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中小规模企业进行强强联合,走股份合作路子,提高企业的档次和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四是进一步优化环境。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警民共建活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对集贸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筹建占地300亩的工业区。 特色种养业特色种养业由四个基地、两种大棚和一个项目区组成,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四个基地”:50亩科技示范基地,产品有日本蜜蔗、地膜花生、麻山药和优质葡萄等,带动了400多亩特色种植;50亩特种蛋鸡、细犬养殖基地,特种鸡散养于农作物田间,降低了成本,形成了种养良性循环的“立体农业”,其特种鸡作为“绿色食品”已经畅销北京市场;100亩苗圃基地,包括冬青、金叶贞、107、108三倍体毛白杨等品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苜蓿种植和奶牛养殖基地,占地500亩生产优质苜蓿和奶牛。“两种大棚”:即大棚蔬菜和小拱棚韭菜种植。“一个项目区”:即4000亩河北省粮食自给工程项目区,统一购种,统一管理。发展特色种养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种养结构首先,建立了科技园区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留古寺镇扶持大户积极发展优质、绿色、高效农业,创办科技园区,包括:100亩的日本蜜蔗种植基地、地膜花生和麻山药的闫玉章科技示范基地、100亩的堪泰园特种蛋鸡养殖基地,后寺350亩的生态种养园区,闫村的500亩绿色农区等。上述园区请专家论证项目、注册农产品标识、进行网上销售、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了自身发展壮大,《河北日报》、《沧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多次进行报道,同时,充分发挥园区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3000多个农户搞起了特色种养业。其次,发展速生杨种植,划分作物种植区。去年以来,留古寺镇发展速生杨8000多亩,占全部耕地的15%,成活率达95%以上。现正逐步缩减粮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速生林种植面积,已形成速生林种植区、棉花种植区、花生种植区、露地菜种植区、小杂粮种植区,以及4000亩的河北省粮食自给工程项目区。第三,发展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按照以“‘八到户’为载体,以牛羊养殖为切入点,带动其它养殖项目,以镇畜牧服务站为技术依托,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全面实现农民增收”的思路,确定了“户均一头牛,人均一只羊”目标;建成投资20万元以上的养牛场5个,谋划中的8家,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牲畜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北京、山东、山西等地的商户前来交易。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科技园区凭借较强的资本实力、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渐发展成农型龙头企业。其次,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前景,吸引留古寺镇非农待业转移经营视线,“改行”投资农业,大量散户也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存储、运输、加工等业务,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直接耕作土地的劳动力,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发展各村适宜的产业留古寺镇根据镇情村情,在尊重农民自主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律,扶持发展各类产业,就地增加农民收。如羊店村的编织业,利用起全村80%剩余劳力;西相村的无尘布业,从业户达75%;石马村的建设业,有20多个小建筑队,从业者400多个;后寺、闫村、艾村、姜村的线缆挂钩生产,男女老幼都能参与;四公村的拉丝模具、小车村的柔性石墨也均属劳动密集产业。以上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均收入5000-80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