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琉球馆 |
释义 | 琉球馆,原名柔远驿,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琯后街。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为接待琉球国等朝贡宾客和与琉球贸易的场所。当年设有进贡厂,馆舍规模宽敞,民间称之为“琉球馆”。 中文名称:琉球馆 类别:古建筑 地点:福州台江区 竣工时间:清代 馆藏精品:琉球馆 简介198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与琉球的交往已久,早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朝廷就赐闽人“善操舟者”36姓赴琉球。明成化十年(1467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至福州后,福州与琉球的经济贸易、文化往来更加频繁。福州河口设柔远驿、进贡厂(即琉球馆),凡中国派往琉球的使者及琉球来中国的使者、留学生都经福州转道。福州还出现了主要与琉球贸易的“十家帮”。在福州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旁的白泉庵还建有福州琉球墓园,里面埋葬着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 福州琉球馆和福州琉球墓园都全国不可多得的研究琉球历史和古代中琉交往的历史古迹。 由来福州琉球馆,本名柔远驿,位于台江区十二桥的琯后街,建于明成化七年(1474年)。其时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福州,在闽安镇设“巡检司”衙门。琉球国等进贡船在闽安镇经“巡检司”检验封仓后入福州内港河口,贮存在“进贡厂”里,然后择期取道上北京。为了便利琉球国的使者、通事、商人、船员的住宿和生活,政府在“进贡厂”之南,特设“柔远驿”便宜行事。“柔远驿”旧称“怀远驿”,因住的多是琉球国人,所以俗称“琉球馆”。 中国与琉球国的往来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其时朱元璋命行人杨载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即遣弟弟泰期到中国朝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又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国,令往来朝贡。这“三十六姓”多是河口附近的人,因此福州与琉球国的关系特别密切。清时出使琉球国的使节也多为福州人,如嘉庆十三年(1808年(,奉命充册封琉球正使的齐鲲,是福州仓山区齐安村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使琉球的状元林鸿年,是福州鼓楼区人。他们在琉球至今还分别保留有珍贵的摩崖题刻“活泼泼地”和“源远流长”等。此外还有琉球国的“蔡红亨”在长乐传艺,被称为“蔡夫人”;闽侯南屿的拳师周子和成为日本“柔道”的始祖等,都是中琉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后,福州市和那霸市仍然结为“友好城市”。两市的领导人和友好代表团频频互访,传播真诚的友谊。 现在的“琉球馆”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建后留下来的房子。清政府立有文告:“凡有琉球人到省安插馆驿,不准闲杂人等擅进骚扰”。1983年“琉球馆”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落架大修后焕然一新,增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前来参观的国际友人络绎不绝。 新修的“琉球馆”一进,双层,3开间,高墙大柱,宽敞明亮。楼下西厢房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陈列许多中外友好往来的人物、事迹等珍贵资料,其中有日本空海法师、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中国郑和以及福清隐元禅师等人的伟大贡献。另有友好往来的实物,更为弥足珍贵。东厢房和楼上的东西厢房皆陈列中琉友好关系的实物和照片。十分难得的是清道光年间,福州林鸿年出使琉球国,琉球国王送给他的一颗如斗一般大的牡蛎壳,壳纹横条粗犷,如千层沉积的珊瑚石,为稀世之宝。楼下厢房的实物多是80年代后,那霸市送福州友好代表团的纪念品,其中以“漆盘”为多,还有那霸市的“芭蕉布”以及茶具、丝织品等,皆中琉两国人民友好的结晶。 “琉球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馆内清幽典雅。前后天井都摆满许多的假山盆景。缩尺成寸,摇曳生姿,点缀中外人民友好的氛围。后天井里还搜集有几十方古代硫球国人葬在福州的墓碑。据载,明代琉球国人在福州卒葬的有400多人,大多在福州东郊的金鸡山。清代卒葬的有578人,大多在福州南郊的白泉庵,称为“琉球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