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水村 |
释义 | 1 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响乡灵水村位于北京西门头沟区的军响乡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所以多古庙遗址。村里还有很多古树名木,浓浓的绿荫,庇护着勃勃的生机,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山村。 ◎ 基本简介走进灵水村,不禁让人由衷地赞叹她的文脉千年不断。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灵水村的儒雅气质,全写在斑驳的砖瓦上,寺庙的残柱间,老宅的天井里……甚至连那些千年古树的枝叶里都仿佛记忆着灵水村的学子们诵读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村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有文字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明《宛署杂记》记载:“灵泉禅寺,在凌(灵)水村起自汉,弘治年间(1485-1505)僧海员重修,庶吉士论记”。汉代建筑已是片瓦无存了,我们只能获得一些明代该寺的情况。 ◎ 文物简介灵泉禅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门青砖仿木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吻兽、垂兽,四角悬风铃,石刻件拼砌发券门洞,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并有题记“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开山门第一代住持圆恭立”。山门两侧青砖砌筑旁门一座。山门后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阔三间,悬山脊筒瓦顶,有斗拱,拱眼壁绘佛像,殿前有宽大的月台。三世佛殿两侧各有旁门,东侧有配房三间,西侧有四合式跨院。三大世殿面阔三间,两侧为僧房。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灵泉禅寺宏大的建筑规模和曾经旺盛的香火。灵泉寺,现仅存一座山门、一棵古槐、两株银杏树,其中一棵银杏树为雌雄共体,每年都结下金色的果实,算是这座古刹赐留给后人的恩物吧! 村西有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这四座庙宇紧紧相邻。南海火龙王庙居于建筑群的中央,相传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现主要殿堂已无存,只存拔券山门。山门为青砖歇山式建筑,有吻兽,青砖刻匾,周围刻有莲瓣,中刻“南海火龙王庙”并有款刻“大明嘉靖岁次丙申(1536年)重阳吉日造,曾林乡重修”。 院中两株直径达两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躯干的树洞中间寄 生了直径20厘米的桑树,桑柏两树,枝繁叶茂,姿态奇绝。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树直径达70厘米,榆柏两树,苍黛交映,情趣盎然。人们称之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灵水村中的“灵水八景”中两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大奇观。 灵水村,背靠独山连花峰,前临清水河。有古井、古碾、古宅院、寺庙、商号、寄生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尤以知府刘懋恒及举人刘增广倡导谦让,乐善好施最著,故名京西举人村。该村的千年古树“柏抱榆”、“柏抱桑”京都无二;古银杏“雌雄同株”此处仅有。五进“四合院”山区罕见;灵泉寺建于汉代,历史悠久。三十六盘碾,君子不争,七十二眼井,饮水思源。魁星楼,文昌阁,文星高照;出歌星出名医,师资如流。多儒商,遍京津,八大商号;尊师长,重教育代代传留。 在斋堂东北部不远,即远近闻名的古村落灵水村。原称“冷水”、“凌水”,山谷之间一处村落,却有丰沛的水源,传言村中曾有水井七十二口。古人的数目字基本上属于玄学,但水井众多却是真实的,几乎随处可见,不过已经全部废弃不用,井水总不如自来水方便。灵水只有200余户人家,但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遗风。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到了代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虽属一个较封闭的深山村落,但文化底蕴居然如此深厚,的确难能可贵。 正是这种对文化的认同,让灵水村颇有儒雅之风。自大明永乐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学,私塾更是众多。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举人,历任山西左云县、静乐县知县,吉州知州、候补知府刘增广倡导在木城涧玉皇庙建立新式学堂,此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实为难得。灵水村中的新式学堂也在八年后兴建。 ◎ 交通状况中国农大南路沿圆明园西路、圆清路、北清路到达北安河后,转向大觉寺方向直奔门头沟109国道,在109国道王平与河北交叉口处,选择王平方向(注:此路段较河北方向的路段比,有平缓、大车少、无上下坡盘山路的优点,只是路程稍远一些)。沿109国道一路狂奔,经河南台、雁翅到达斋堂,见一路标指向灵水村右转,四公里即到。 ◎ 提示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上元节”,又叫“元宵节”,“灯节”。许多地方,白天,花会走会,戏班唱戏;晚上,赛灯、观灯、转灯、放烟火;还有吃元宵等活动。这一天,人们尽情娱乐,庆贺节日,表达对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良好祝愿,企盼新的一年中平安、顺利、好运。 京西斋堂川一带,有转灯场的习俗。有些村子的转灯场活动较为简单,只是晚上举着灯在村里转转而已。其中斋堂村为九曲黄河灯,马栏村为八卦灯,灵水村为万字灯。有些村子没有灯阵,场面比较隆重,热闹。有的村转灯活动三年才举办一次,而灵水村却一年一次。届时,桑峪、军响、东胡林、西胡林几个村子的人都喜欢到灵水观看转灯场活动。在夜间的山路上,人们举着灯笼、火把一起向灵水村口的灯场集聚,欣赏欢快的音乐演奏,注目受人尊敬的神棚,观看照耀通明的灯阵里,人流如泉百转而出。这美妙的情景,把人带入一个十分神秘的宗教意境。 2 广东省平远县东石镇灵水村◎ 概况灵水村属平远县东石镇,离东石镇政府驻地(东石圩)6公里,地处东石镇北面。东面是白岭村,南面是麻塘村,西面邻洋背村,西南是锡水村,北面和上举镇毗邻。辖龙一、龙二、曲岭、白岌、谢屋、坑尾、野猪窝、昂天海螺共8个村民小组。全村258户,912人。汉族,讲客家话,有林、谢、曾、李、何、邓等姓。 ◎ 历史灵水村原与白岭村同属一个大队,称石北大队,即地处东石之北部而得名。1989年灵水、白岭分成两个大队,按当时政策称灵水管理区,1999年改设灵水村委会。据调查“灵水”含山灵水秀之意,灵水村地势北高南低。 灵水村境内建有石北水库、刁坑水库和鲢鲤塘水库共3座,小水电站5座。 ◎ 英模灵水村在大革命时期建立了全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农会,曾庆禄、丘展鹏烈士等一批共产党人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生命。解放后灵水、白岭定为革命老区,毓秀书院被列为全县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毓秀书院背面山上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灵水村人林钦才早年参加红军,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突破乌江天险22勇士之一,后提升为团长,解放后任佛山地区邮电局长。 ◎ 农业灵水村有耕地714亩,农产水稻、花生、玉米、黄豆等。水果三华李、金柚等。该村北部山地面积一万多亩,有松、杉、杂木和毛竹。二OO五年末农民人均收入3661元。 灵水村地下矿产主要有陶瓷土、褐铁矿、石灰石等。 ◎ 村庄信息【龙岗背】 居住地后面的山岗如龙形而得名,村委会设在此处,住林、曾两姓80户343人,村民种水稻为主,产瓷土。 【白岌下】 居住地后面的土为白色瓷土而得名,已有开采,住林姓26户100多人,村民种田为主,大革命时革命为地址“毓秀书院”在此,已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亭】 村委会北0.5公里,居住在烈士纪念亭脚下而得名,是六四年新建居住点,住林姓16户110多人,以农为主,产瓷土。 【曲岭下】 又名竹岭,住林、曾两姓20户85人,据说旧产竹子而得名,村民以种水稻、花生等为主。 【谢屋】 全名“冷水坑谢屋”,以居住姓氏而取名,住谢、林、邓三姓,林、邓两姓是近几十年才迁来的,地处冷水坑库堤下,旱涝保收,村民以种田为主。 【坑尾】 地处冷水坑的尾部,故名,村委会北3公里,住李姓28户142人,明末迁来定居,已传到19代,村民以耕田管山为主。 【半岌】村委会西北,距7公里,到连鲤塘一半路程而得名,原有邓姓几户,后已搬迁。 【少松尾】 清末曾少松建房于此,命名为“少松居”后以屋取名,村委会西北7公里,住曾姓3户11人,以耕山为主。 【昂天海螺】 村委会10公里,地形如海螺转天而得名,居曾姓5户23人,以林业为主。 【思茅坪】 地多思茅而命名,村委会北10公里的山区,住曾姓2户8人,以林业为主。 【中心炉】 据说旧时这里曾建铸锅厂而得名,村委会北,距9公里,住曾姓1户4人,以林业为主。 【屋秋栋】 山高地徒住处如房屋柱顶上而得名,又名“屋柱栋”、“福柱栋”,住曾姓2户8人,清中期迁来,已传至11代,以林业为主。 【连理塘】 实为“连鲤塘”,山高林密,多产连鲤(穿山甲)而得名,1955年建连鲤塘水库时村民已搬迁,七十年代初,这里办了公社农业中学,1978年停办。 ◎ 社会公益灵水村有村公路2公里,已经实现了硬底化,村道东南与麻塘村连接出东泗公路,西南与锡水村道连接出县道东石-仁居公路。灵水小学一间建在灵水村。 村民大部分饮用山泉水、自来水。 3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所以多古庙遗址。村里还有很多古树名木,浓浓的绿荫,庇护着勃勃的生机,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山村。 解放后灵水村以农为主、农林副多种经营路。80年代灵水村依靠煤炭,大力兴办小煤窑,采煤业一度成为村域经济的主导产业;90年灵水村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煤窑业停产关闭。2000年灵水村以遗存的丰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以“京西灵水举人村”的名义,举办金榜秋粥节,开拓旅游产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