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峰寺 |
释义 | 湖州灵峰寺建于南北朝的梁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藕益大师住持与此。 灵峰寺坐落在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水口村灵峰山的大雄峰,距县城约12公里。 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名灵峰院。 一、湖州灵峰寺简介湖州灵峰寺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称百福院;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更名为灵峰讲寺,通称灵峰寺,是安吉最大的寺院。吴越王钱 (公元825—932年)重佛尚施,曾两次浏览该院,因赐予“灵峰长兴”匾额,院容振兴。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 门票:5元 历史沿革灵峰寺高僧辈出,五代有义嶙禅师创业肇始;宋有仲贤;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日本东拙禅师,从海路入中国,欲往印度遇阻,亦留居住持,直至圆寂。明有智旭(生于公元1599年,卒于1655年,字蕅益),著有《灵峰宗论》等47种,191卷,创净土宗灵峰派,被净土宗奉为第九祖。现任方丈上达下缘大和尚,为普陀梵音洞出家,在其领导下重修灵峰寺,此及功德无量。 据民国《灵峰寺治》记载,当时有殿五、堂六、楼二、室三、塔十四。寺院长年失修,损毁较为严重。1983年5月安吉县人民政府公布灵峰寺为文物保护单位后,曾进行修缮。1997年修复山门、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僧寮、客房。2000年12月新建的蕅益大师纪念堂落成,堂为重檐歇山顶,规模恢宏。今寺院还保存《重建灵峰寺碑》、《明道人智旭碑》、《范公云碑》、《灵峰百福寺碑记》等文物。灵峰寺附近还有印心池、钓月池、梅花涧、仙人台、包树泉、安养泉、谈经石、神舟峡、影云潭、华岩洞等古迹。 灵峰寺在群山环抱之中,寺前有参天古树,寺侧潺潺溪水,修篁翠竹,森异幽绝。志书称为:“寺因峰建,峰以寺传,因峦耸秀,林木深幽。”由此可见,灵峰寺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 坐落在安吉县白水湾乡灵峰林场林峰山大雄峰。距县城约12公里。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名灵峰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称百福院;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又更名为灵峰讲寺,通称灵峰寺,是安吉最大的寺院。 吴越王钱(谬言字旁换成金)(825—932)重佛尚施,曾两次游览该院,因赐予“灵峰长兴”匾额,院容振兴。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日本东拙禅师,于元全正年间(1341—1368)从海路入中国,欲往印度未成,亦留居住持,直至圆寂。明代四大高憎之一的藕益禅师,晚年住持百福院十余年。当年的灵峰寺僧人多达四五百人,不亚于杭州灵隐寺。 灵峰山古称北天目,峰峦峻峨,大雄峰气势磅礴,山中松竹苍郁,曲径流泉。灵峰寺在群山环抱之中,寺前古树参天,流水淙淙,森异幽绝。志书称:“寺因峰建,峰以寺传,冈峦耸秀,林木深幽。”自清光绪以来,经百余年变化,寺庙毁坏较多。现尚存灵峰讲寺、藏经楼、部分僧舍,以及《明道人智旭碑》、《范公云碑》、《重建灵峰寺碑》、《灵峰百福讲寺碑》等。 二、皋兰灵峰寺简介皋兰灵峰寺,位于甘肃省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西侧如凤山顶,东距定火城(俗称旧城子)约500米,南临砂沟,西为水阜后砂沟,北距保定堡(俗称堡子)约800米。灵峰寺因建在如凤山顶,民间传说其神求之灵验而得名。 历史沿革灵峰寺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修建时在如凤山下用粗石块打成石条台阶,镶嵌为踏步,沿山形拾阶而上,约十多米可直达山门。山门坐西向东,两旁四根通天大柱,建两层楼阁(看河楼),左右各建一间小阁,共三间。灵峰寺大殿坐西向东,内塑释迦牟尼佛像1尊,身高1.86米,两旁塑有肖释月氏佛和弥勒佛各1尊,在侧还各塑有9尊罗汉,计18尊。南北建有厢房,北厢房塑有地藏王菩萨像,两边各塑有5尊手拿笏板向地藏王朝拜的十殿阎君。南厢房为百子宫,内塑三霄娘娘(即琼霄、碧霄、云霄)3尊,并有100个泥塑娃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院内古榆参天,将寺院全部遮荫。殿阁内有铁钟一口,高1.4米,直径70多公分,重约600余斤,响声可传十余里,此钟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下落不明。寺院山门、殿字布局严整,雕梁画栋,起脊卧阁。山下河沟环绕,建有卧桥与古寺相连,形若彩虹。故《皋兰县志·古迹》称:灵峰寺“县治大河以北,以为胜景。” 明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4年),灵峰寺遭兵燹焚毁,仅存遗迹。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地群众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分别重修,嘉庆、道光年间屡有补修,同治年间二次毁于战乱。光绪时,皋兰十八堡民众再次捐资重修。1968年灵峰寺被拆除,部分木料用于修建水阜小学。 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经当地信教人士的多方奔走和有关人士的慷慨解囊,在原址上新建了灵峰寺一部分建筑物,其建筑风格与绘画雕刻艺术都超过了原有的风貌。每逢初一、十五,本村和邻近的善男信女都到灵峰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灵峰寺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三、福鼎灵峰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冷城村。建于唐咸通九年(868),宋淳熙十六年(1189)遭火焚,明天启七年(1627)重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占地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雄宝殿面阔3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左右各有一渔池和厢房,内有清重建灵峰寺碑记一块,唐宋石柱18根,宋石斛一只,宋塔铭文2块,唐、宋香炉座各1只,宋须弥座台基1座,殿前台阶左右有唐宋石浮雕(花、人物、狮子)24只,保存较好。1989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三台灵峰寺三台县灵峰寺位于县城北边15公里处灵兴镇。 历史上的灵峰寺,依山傍水而建,布局错落有致,规模十分宏大。据《清嘉庆三台县志图》描绘:跨河有桥,宛如“缺月初弓”,建于铁琴遇“仙”——得“旃檀”处,因名“遇仙”。其山有平台三层。过遇仙桥,拾级登山二三十步,即至第一重平台。其上由南而北,依次建山门、天王殿、七佛殿、转轮殿、大雄殿和摇碑亭。由转轮殿左侧梯径向上,达第二重平台。其上由南而北,建“西天佛国”坊、大悲殿;左右两厢,建僧寮斋堂。出“西天佛国”坊向南,有峰雄峙,形似牛头,是为第三重台,也是全寺制高点。其上,由北向南,设文昌殿、雷祖殿,其东建华严阁、睡仙殿。文昌殿西,石筑高台,上设碑林,陈列初唐“丹青宰相”阎立本《释迦文佛立像》碑、盛唐“画圣”吴道子《观音大士立像》碑及南宋左朝奉郎蜀州通判王咸父《灵峰院钟楼记》碑等历代名碑。其寺占地面积,当在一万平方米之上。 灵峰寺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古今名流,多会于此。“西天佛国”巨匾相传为大唐圣僧玄奘手迹;五代气功大师、理学家陈抟,据说曾于此隐居;北宋梓州状元苏易简,曾在其地饮酒赋诗。南宋至明、清,灵峰寺高僧辈出,仅见诸著述和碑刻者,就有铁琴、宝胜、智悟、可辰和万星等人。铁琴为灵峰寺南宋鼻祖,因得婆叟仙臂功,其寺由此声名大著。宝胜为铁琴后继,于绍兴丁已“创建钟楼于院之山顶”。其楼高七仞,合五丈六尺,高大雄伟,巍峨壮丽,举首仰望,动人心目。“元季寺废”后,智悟于明永乐间“励志复兴古刹,不数年而底于成”。灵峰寺于是再度辉煌。沙门可辰,为“本州(潼川)本坝(白岩坝)人”乃于明万历间,“游南海、登普陀,延访至人,勇猛精劲,十年而归。出所藏古名笔佛”——阎立本《释迦文佛立像》,吴道子《观音大士立像》,重摹刊刻维摩天大士像碑、弥勒古佛像碑于左右。明末,灵峰寺复毁于兵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潼川知府令本境绅士“接南路梦龙届(在今景福镇)僧万星,来山修葺。苦心募化,新修观音、七佛、天王并雷神诸殿。”可辰“坐化”之后,其徒众遵照遗嘱,“竭力蓄树,寒暑不辞。每栽一树,即颂经一卷。”前后十年,累计植柏凡“五千四百八十根”。从此,灵峰寺林木森郁,鸟语花香,山水之秀,风光之美,甲于潼川。清嘉庆年间三台知县将“灵峰仙迹”收入“三台六景”,并绘图存志。 灵峰寺现为三台县旅游文化胜地。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观音二月十九诞辰,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涅磐日均是香客游客遍山,热闹非凡。 五、长乐灵峰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始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年),名“龙龛寺”。明永乐二年重建,永乐皇帝赐额“灵峰禅寺”,明嘉靖二年第二次重修。现有大雄宝殿、观音阁、一片瓦观音岩等建筑。观音阁建在岩洞,巧就洞势,令人赞叹。寺周有50多幅宋元明清及现代名人摩崖题刻,如清同治年间《红楼梦》研究专家黄见三游灵峰寺诗刻,现代文坛巨匠冰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墨迹等,现已辟为“长乐刻石”景点。 六、五台山灵峰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山阳白谷口,始建於唐代,明成化年间予以重修。一九九八年,普化寺住持妙生募资重建。 仰天大佛现在寺宇坐西向东,依山面水,站在汉白玉砌筑的平台上,可以看见弓步山上天然的一尊仰天大佛,故名「观佛台」。在观佛台上,自北而南依次建有东台聪明文殊殿,内供聪明文殊玉像;中台孺童文殊殿,内供孺童文殊玉像;南台智慧文殊玉像;北台无垢文殊殿,内供无垢文殊玉像。五座殿宇全是二层三间,中间开门,两旁设直棂窗,单檐歇山顶,仿唐结构,是五台山新增的文殊菩萨道场。 在汉白玉平台的左侧,还有一座元建的八角五层密檐式砖塔,即佛日圆明舍利塔。塔身实心,高约二十馀米。 七、雁荡山灵峰寺温州雁荡山灵峰下有灵峰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建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历代几经兴废,已非旧观。灵峰周围奇峰环绕,怪石林立,为雁荡风景三绝之一。 八、瑞安灵峰寺亦称灵峰院,俗称上硐寺,在瑞安马屿镇上硐村永峰山莲花盆地上,始建于唐乾符二年(875)。后梁乾化五年从许峰山移此,北宋淳化二年,称灵峰院。 清乾隆三十八年,僧德修、德源二法师重建大殿,弘扬佛法,道风远播,于是同治七年,圣旨敕令重建,遂成一方名刹。因年代久远,原大殿岌岌可危,1999年显宁法师依原样修复加高。今整座大殿30根石柱,青石磉子、梁、桥、斗拱皆为原物。 大殿前有两眼龙井,据说水若泛浑,则表示要下雨,颇为神奇。 大殿后左侧有宋朝状元墓。 后山右侧有灵峰寺文度、筠轩法师之墓。 九、江口灵峰寺在莆田市江口镇风光旖旎的院里自然村,有座千年古刹叫灵峰寺。《莆田县志》载:“其山五峰环立,形势特异”。寺有九座主殿,梵宇僧舍,栉次鳞比,气势恢宏。当年香火鼎盛,寺僧多达数百之众。唐御史邑人黄滔有诗云:系马松关不忍归, 数巡清茗一枰棋。 欲登绝顶留人宿, 犹侍沧溟月满时。 而今繁华逝去,荒烟野草,一片凄凉景色,寺址多处已成民居。 《江口镇志》载:“周围群山环抱,状如一朵开放的九品莲花,中央山坞平野,广畴百亩,寺院位于莲心,故别名莲峰院。该寺曾被认为是南少林遗址,尚待后人考证。” 另一种说法,即灵峰寺曾是南宋端宗福州小朝廷君臣逃难驻跸之处。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元军大举人闽,攻陷福州。端宗赵昰和广王赵昺在文天祥、陆秀夫等陪护下,乘船逃离福州,沿海岸向广东方向进发。他们途中曾驻跸此寺,时间应在景炎二年八月以后,下限应是在景炎三年四月之前。景炎三年四月,端宗赵昰在广东驾崩,年仅八岁的广王赵昺立,改元祥兴。这就是说,端宗福州小朝廷君臣驻跸灵峰寺,是景炎二年八月至景炎三年四月,这八个月中的一段时问。许多迹象表明,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一、赵昰群臣仓皇逃离福州,到兴化州(南宋末期改兴化军为兴化州)登岸补充给养是非常必要的。灵峰寺是规模宏大的一个寺院,容纳得下小朝廷许多人马。沿秋芦溪流入兴化湾的入海口,涨潮时船只可以直驶至灵峰寺附近,为端宗赵昰君臣驻跸灵峰寺提供必要条件。 二、赵昰君臣驻跸灵峰寺,修建一小寨,挖了地道,构建防御工事,防止元军突然来袭。至今这些防御工事犹在。小寨称院里寨,地道则无人敢问津。还有石槽一个,所有这些都是历史遗物。 三、赵昰君臣驻跸灵峰寺期间,曾向行政权力所及的地方征收农业税,以供逃难小朝廷的开支。升白旗则征收白银,升红旗则征收稻谷。这个传说,加上地名,可以说明当时确有这么一回事。 四、民间广泛流传村民58亭获得大量白银的事。前王村村民王某有天在院里山上打柴,避雨一块岩石之下,无聊中用镰刀敲击岩壁,疏松的岩壁竟被敲击出一个洞来。王某发现里面有很多灰白色金属,他不知这灰白色金属为何物,就随便捡了两块绑在柴担上带回。时有村民58亭在山兜开一食杂饮食小店,王某在这里歇脚吃点心。58亭发现绑在柴担上有两块白银,问其所从何来。王某以实情相告。58亭发动全家连夜上山,挑回白银18担,因此成为巨富。这是个真实的事情,并非传说或故事。农民58亭致富后在山兜所建“五间厢”大厝今犹在。这件事说明端宗赵昰福州小朝廷君臣曾驻跸灵峰寺。他们继续南逃时,将无法带走的白银窖藏在山上岩石之中。这些白银很可能是福州小朝廷的国库银,或是他们在此地征收的税银。否则,荒山野岭那来那么多的白银? 五、莆田现存文天祥“圣迹海淘”的石刻。民间广泛流传陆秀夫娶蔡荔娘为妻的故事。莆田有陆秀夫衣冠冢。赵昰君臣从福州移驾兴化州,在州治建一城隍庙,民间叫浙江庙。门口有副对联:“南渡衣冠怀故国,汉家日月丽中天”。这些足以成为赵昰福州小朝廷君臣驻跸灵峰寺,曾在兴化州活动的佐证。 灵峰寺 十、安吉灵峰寺灵峰寺,位于浙江省安吉县白水湾乡灵峰山(古称北天目山),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九○七),号「灵峰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时吴越王钱 游灵峰,流连岩上之美,回杭后,赐「灵峰长兴」匾额,以光山门,并施舍修寺,梵宇一新。宋治平二年(一○六五年)更名为「百福讲寺」,英宗皇帝赐玉玺一方,以镇山门。清乾隆十二年,更名为「灵峰寺」。 灵峰寺是江南著名寺院之一,为净土宗祖师道场。历经千载,高僧辈出,梁有义遴禅师业启始。宋有仲贤,元有如月,明末有藕益大师创灵峰派,开一代宗风。清咸丰年间,寺毁于战乱,片瓦无存。原天台山国清寺住持谛隐大师发大誓愿兴寺,历经风霜,八方劝募,不遗馀力,重修大殿、山门、禅堂等。 安吉县政府对灵峰古刹甚为重视,一九八三年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批准修复开放,该寺现存或新修佛教建筑主要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僧寮、客房等。又有《重建灵峰寺碑》、《明道人智旭碑》、《范公云碑》、《灵峰百福寺碑记》等四块碑刻,以及藕益大师灵塔。寺前古树参天,溪流潺潺;后山竹木茂盛,环境清幽,是信众修法、香客礼佛的理想胜地。 禅宗灵峰派创始人藕益大师系中国佛教史上著名人物,俗姓锺,名际明,又名声,字振宇,出家剃发后命名智旭,字藕益,别号「八不道人」,原籍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发出家,后住晟溪、温陵、湖州、九华等寺院,但对灵峰寺情有独锺。他雅爱灵峰人朴景幽,三十三岁有偈语「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以后三次归卧灵峰,长达十年之久。清顺治十一年(一六五五年)在灵峰圆寂,弟子奉骨塔于大雄宝殿右侧。大师着书甚丰,有《灵峰论》五十多部二百二十一卷,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后被奉为净土宗第九祖师,他所开创的灵峰派以及他所倡议导的一代宗风,由他的高徒苍辉法师继承发扬。 十一、苍山灵峰寺灵峰寺位于山东省苍山县下村乡境内,坐落在鲁南第一峰、天下第一崮的抱犊崮东麓。 灵峰寺始建于隋朝,历代王朝都要“敕封榜谕”。唐宋时寺内香火最为鼎盛,寺碑载僧众达三百余人。 历史上几经兴废。现尚存清雍正年间佛楼三座,明清时期碑刻十块等寺院遗址。 寺庙三面环山,环境清幽。其内外,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绿色覆盖着,山水相依,幽深静谧。这里的植被覆盖率达到89%,含氧量极高,负离子比重大,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被誉之为天下三十六福地之一。 2002年开始重修灵峰寺,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方信众的共同努力,陆续建成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斋堂、客堂等殿堂和数十间寮房,塑造了庄严的全堂佛像。成为苍山县唯一一座合法对外开放的寺院,满足了当地信众的信仰需求。 重建后的灵峰寺,以弘扬佛教正法、利益大众为已任,不应酬经忏佛事,道风端正,教理、实修并重。每年在佛菩萨的圣诞或成道日,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并组织佛七、六字大明咒七、供天,及每月一次的十二小时精进念佛等重要佛事活动。 十二、纯池灵峰寺概况灵峰寺又名灵显寺,位于周宁县纯池镇禾溪与桃坑之间的灵显麓,掩映于苍松翠竹之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该寺坐落于纯池镇桃坑村附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9公里,海拨790多米,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峰寺殿堂依山而建,建筑错落有致,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面宽三间16.7米,进深四间17米,高12.2米。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寺前建有海会塔,七姐妹亭。灵峰寺是周宁县首批重点开放佛寺之一,游人香客络绎不绝。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峰禅寺”匾额。 历史沿革纯池灵峰寺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许韬山(法号普觉)领诸族亲八十余口俱随出家,捐田资寺,重建舍宅。后屡经增建,有六殿、七堂、一坊、七亭,还建庵8处(普禅林庵、木场庵、珊瑚庵、小溪庵、溪口庵、山谷庵、溪源庵、阜溪庵),置庄4所(屏风山、巴目竹、田墘楼、大禹溪)。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寿宁知县张鹤年为寺立匾“丹华胜境”。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亦有“丹华胜境,可恃不废”的赞言。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修葺殿宇,扩建堂阁。民国元年(1912年),因村民事变,全寺遭受火灾,名存实亡。民国34~36年,重建大雄宝殿,续建法堂、僧舍、斋堂。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海会塔、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客房、山门太子亭。1984年,灵峰寺经中共宁德地委批准定为首批开放的重点寺庙。 1954年重建大雄宝殿,1984年建天王殿和钟鼓楼。1988年,灵峰寺有水田8亩、农地11亩、菜地3亩、油茶1亩,山场面积3500亩,其中已造林2451亩、毛竹4亩,办茶叶、粮食加工厂,设服务小卖部。常住31人,其中和尚9人、尼姑10人、男居士2人、女居士10人。 1990年7月25日,是灵峰寺建寺1000周年庆典,周宁县摄影协会、周宁县书画协会在灵峰禅寺举办了摄影、书画作品展览,同时周宁县邮电局举行了周宁县风景戳启用仪式。 纯池镇灵峰寺楹联1、山门联 胜境萃丹华长辉般若 灵峰朝金磬彻悟真如 如斯净地何须扫 自古空门不用关 灵显达诸天光昭八表 峰峦绕古刹庆衍千秋 梵语钟声弘佛法 松涛竹浪净禅心 2、弥陀殿联: 八面现金容一出人间消劫运 十方瞻宝相大众心上发慈悲 宝相现如来因证菩提空五蕴 金身观自在果修罗汉悟三乘 3、大雄宝殿联: 忍耐公平胜似灵山礼拜 修心行善何愁极乐难登 寺古僧自闲世上红尘不染 地灵人亦杰人间福庆随缘 富贵似浮云历数度炎凉方通佛性 功名如幻梦经几番荣辱得悟禅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