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凌源皮影
释义

辽宁凌源地处凌河之源,牛河梁五千年灿烂的红山文化蕴育了这片神奇的地域文化—凌源皮影。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是中华民族民间古老艺术奇葩,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

凌源皮影简介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凌源的影人雕刻古朴别致,雕刻精细,色彩鲜艳,是精美的民间艺术珍品。

凌源影人造型,归纳起来有生、小、大、髯、丑五大类,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特点对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进行夸张,凌源影人造型外轮廓以直线概括、出神俊俏,着色对比强烈。由于特殊的舞台环境,所以一般雕刻采取“五分脸”:即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

凌源皮影的雕刻用料讲究,以小口青槽期的本地毛驴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制作工艺上,无论以造皮、刻制、刮皮(经过浸泡、刻、铲、打、拉、绷等工序)、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烫、上油、订缀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凌源影人雕刻艺术师徒相传,雕刻刀法十分讲究——走刀、推皮、打眼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

凌源皮影全国闻名。

凌源词格声腔

词格

皮影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多年来,皮影戏文学卷本的编撰形成了一整套规律。影词,由剧中人物的上场诗和下场对儿、白话和唱词三部分构成。与兄弟剧本文学脚本相比,影卷中没有导演用语和人物的的内心独白,无论剧中人物何种感情,都需要演员以声传情表现出来。因此,皮影戏是含情带景、情景并茂、以声带画、声画交融的综合艺术。

上场诗工整对仗,语言洗练,与上场人物所处环境、思想情绪紧密相关。皇帝上朝、元帅升帐,多为四句诗,一般可为两句,五言七言均可。下场对儿则往往是一场戏的小结,又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道白是影戏中主要叙事方法。白话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数叙上口,俚语方言。艺人有“白是骨头唱是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一语道破白话的重要。

皮影戏唱词除同具兄弟剧种的七字句、十字句外,又具本剧种独特的词格。这些唱词多由对偶的上下句组成。其辙韵,上仄下平的为平唱,上平下仄的为硬唱,也称硬辙。与兄弟剧种唱词辙韵不同的是,京、评戏唱词第一句尾字并落平声,第二句尾字仍为平声又要合辙押韵。而皮影戏唱词因受固定唱腔制约,七字句、十字句首句尾字可定辙,也可异辙,必落仄声,第二句尾字合辙押韵必落平声,其他数句为上仄下平,上不论下合辙。

七字句

此为“二、二、三”切句,是皮影戏诸行当、各种板式应用最多的基本词格。有时根据需要可增加三字头或句内增加衬字,应用灵活,演唱方便。

例:我去、陈州、把粮放,

赈济、百姓、得安然......

十字句

此为“三、三、四”切句和“三、四、三”切句,两种切句方式的词格。多用于慢板,通常两种切句方式的唱词,在一段唱中切忌混用,以免演唱蹩嘴。

例①狄桂芝、坐寒宫、泪流满面,

哭了声、老爹爹、害了姣娃......

②奴为你、废寝忘食、不顾冷,

奴为你、煎汤熬药、赴殷勤......

三赶七

三赶七又称“三顶七”。每段唱词由俩三字、俩四字、俩五字、俩六字、俩七字共50个字组成,可单唱一段,又可数段联缀,几段连用时应为同辙,抒情、叙事、写景均可应用。

例:更悲痛,话难出

生儿无用,流落江湖,

父仇不能报,只落背后哭

仇人知是沈相,缘由叫人糊涂,

父亲怎样得脱难,必有恩人搭救出。

五字锦

五字锦又称为“五字节”或“五字紧”。每句五个字,是上不论下合辙的对偶句,下句多为仄声,又称五字锦硬辙。

例:观众将,站两边

凤翅盔,头上安,

连环甲,身上穿......

搭拉句子

搭拉句子,又称“啰嗦句子”,各地叫法不一,句数不定,下句多为仄声,落小辙。特点是一小段唱词的尾句为三个字,重复一遍或两遍。这种词格为丑行叙事、抒情所用,语言风趣幽默,俗中有哏。

赞,又称为“赞牌子”、“观阵牌子”、“么、二、三牌子”等。有“二、二、二”句式的六字句,常用的是“六、七、七、七”的句式,头一句是三字句的对称句,后连三个七字句。每四句为一番,由几番或十几番联缀而成大段,辙韵自由,可一番一辙,也可数番一辙。为观阵、夸将之用。

例:按东方,甲乙木,

二郎神爷把守住,

手托三尖两刃刀,

敌人难以把阵入......

其他

皮影戏历史悠久,流布广泛,由于其流传地域之别,影卷撰写年代不同,其词格各地称道不一。在数代演唱实践中,根据艺术发展,有的词格应用渐少,有的应运而生。除上述所提到的词格外,尚有“四字句”、“六字头”、“十七字”、“挎三”等,有的独立成格,有的则附加于其他句式之中。

声腔

东北皮影戏,从整体艺术上看各地有许多共同之处,单就声腔音乐而言实为流派繁多。辽西朝阳地区,靠近河北省的凌源、喀左演唱风格类似唐山、乐亭。建平县老河、泵河、黑水、三趟川,皮影演唱风格各异,韵味不同。辽南皮影又有南派北派之分,各有千秋。

东北皮影戏道白、唱腔无统一规范,属区域性较强的民间艺术。滦州影戏道白为“乐亭口”,否则,从内行到观众均不承认。而东北影戏道白为乡音俚语,因所处地域不同,有的艺人发声吐字乡土韵调较浓。如,有的将“押粮运‘草’”念作“押粮运“炒”,“着枪”念作“着抢”,更有甚者将“三、山、四、是”念作“山、三、是、四”,可当地观众看得懂听得清,尤感亲切,认为家乡戏家乡看理应如此。滦州影戏多是掐嗓演唱,声音高亢圆润,唱腔委婉细腻。相比而言,东北皮影戏受二人转、东北大鼓、单鼓、民歌,特别是方言语调的直接影响,其唱腔较之粗犷豪放,短促平直。笔者所见,除靠近河北的朝阳地区西部外多数不掐嗓演唱。唱髯、净,用本功嗓,唱生、旦,用背功嗓,唱丑,本背功结合,俗称阴阳嗓。东北皮影虽演唱风格不同,但除少数地区外,均已摒弃了“外牌子”、“杂枝子”及“曲牌聊套”的演唱形式,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板腔体声腔音乐,简述如下:

慢板

慢板有的称作“大板”,有的也叫“大起板”,辽南地区称为“慢四六”。4∕4的节拍,为三眼板。节奏平稳徐缓,旋律性强,适于忧伤悲哀情感的内心描述,也可抒情叙事。虽为慢板,根据剧中情节要求不同,也有慢、中、快之别。

慢板起板的上下句最具板式特点,每句唱完均有大挂相接,中间数唱部分为上下句反复,数叙明快,节奏平稳,错落有致。这种板腔在运用中居多不是一气呵成,一板到底,多数为流水板锁住。

流水板

流水板各地称道不一,有的称为“二六板”、“二板”、“快四六”等。2∕4的节拍,为一眼板。它是皮影戏中诸多行当多用的基本板腔,抒情对话,景物描写均可应用。演唱速度根据情节要求而定,可快可慢,所以又有紧流水和漫流水之别。

快板

快板又分为紧打紧唱和紧打慢唱两种,紧打紧唱用1∕4记谱,紧打慢唱行腔自由,为复合节奏。这种板腔适于表现急促爆烈、焦灼激愤的情感。

散板

所谓散板,即是根据剧中情节的要求,演唱者自由发挥,无板无眼,不行腔不拉韵,半白半唱的一种声腔,也有人称为“摇板”。散板虽作为一种独立的声腔存在,但从没有一大段唱腔全用散板,常为唱几句散板后转入其它板式。 东北皮影戏流派虽多,但唱腔板式无论怎么样称谓,归纳起来,基本音乐结构,节拍形式,简言之,即慢、中、快、散四类,其它节奏型的唱腔至今少见。皮影戏这门历史的民间艺术,在数代人不见经传的演唱实践中,吸收借鉴兄弟剧种之长,创造了适合于表现本剧种不同人物、不同情感的声腔,除上述各种板腔外,又有以词格取名或以唱腔表现情感而取名的专用腔调。

三赶七

此为以词格而取名的唱腔,多以流水板、快板再现,慢板则为少见了。叙事性强,曲调流畅,应用广泛,既可表现紧张激昂,又可表现抒情欢畅。在艺术实践中,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节的要求,在基本旋律的基础上,起板、行腔、甩腔、加挂等方面不断创造,赋与新意,使本剧种这一独特的声腔进一步增强了表现力。

五字锦

它是以每句五个字一贯到底的词格而取名,这种唱腔多用于生、净两行,旦行少用。因其唱词多为上平下仄,又叫五字锦硬唱。受辙韵所限,腔调短促平直,如数似唱,用于紧张的报情、顶嘴、叙事等场面。其旋律比较简单,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可用1∕4、2∕4两种记谱。

搭拉句子

它是丑角专用唱腔,演唱时唱段尾句重复两遍,四弦奏以“学舌儿”,唱词又多为小辙,听之活泼俏生,韵味浓郁,幽默诙谐,常引人发笑,属2∕4记谱的流水板。

硬唱

词格为上平下仄的唱词,在声腔中称为硬唱。有七字言硬唱、五字锦硬唱、三赶七硬唱等。其曲调性较差,近似于半白半唱,上句有固定的落音,下句则无固定的落音。适于表现刚烈、急促、惊恐的情感。

大悲

这是以表达情感而取名的旦行专用唱腔,也称为“悲调”或“大悲调”,在旦行中青衣尤为多用。多表现祸从天降,骤惊之中,声泪俱下,痛不欲生的场面。这种声腔很少单独运用,多从哭头引入,而后转为大悲,数唱一段后再转入其它板腔锁住。

老韵

老韵又有“凄凉韵”、“凄凉调”、“路途悲”之称。是旦行中青衣多用的唱腔。其音乐形象中,主干音“清角”(4)的频现为其重要特征。这种唱腔表现的是,悲悲切切、思思量量、悲愤交集、凄凉冷落的情感。常用于路途的思念,房中伤感之情。

还阳篇

这种唱腔,是剧中人因过分吃惊或过分激怒昏而复苏时所用。腔调低回徐缓,演唱由弱到强,它以引腔出现,而不单独应用。应用中常是昏而复苏后先唱还阳篇,再转哭头、大悲、慢板等其它板腔。

离调

随着时代发展,皮影戏已形成较规范的板腔体声腔音乐,但由于地域不同,曲牌联缀的痕迹尚存,有时在特定的场面中,仍用一些小调。盖州影调演唱《锁阳关》樊梨花送枕头一场,延用“梅花调”,俗称“痒痒调”,用其表现特定的情节恰到好处,收效更佳。

在流行的影调中,尚有“游阴调”、“三眼痛”、“鸽子腔”、“小东腔”、“喇叭腔”等等,各地叫法不同,风格各异,恕不赘言。

凌源行当说明

我国的民间戏曲从行当上说都有生、旦、净、丑之分。皮影戏也是大同小异。皮影戏的“生”,可分为:文生、武生,从年纪上又有小生、老生之别。不同的是,皮影戏的老生单树一个行当,称为“髯”,髯,根据不同的年龄数,又分为“三尖”、“五绺”、“白髯”等。

京评戏中的“旦”,皮影戏统称为“小儿”。“小儿”根据生活中的不同特征,又分为文旦、武旦,从年龄上又分为老旦、小旦,文旦又分为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即黄眼圈子)等。

兄弟剧种中“净”,皮影戏称为“大”,大行中没有胡子的称为“愣净”也有人叫“毛净”,影人形象扫帚眉、大眼珠、黑满髯的年老者称之“老座子”,俗称为大奸。

丑也是皮影戏中一个主要行当,丑又分为:生、髯、小儿、大丑五个行当

凌源皮影的基本内容

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

1、影人、影件的雕刻。

雕刻影人、影件,选灰色或黄色且肥壮、放血屠宰的驴皮最佳,瘦弱、鞍花严重、病死的驴皮次之。按季节的不同,气温的高低,驴皮的干湿程度,将生皮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约5—7天;驴皮泡透后捞出张在木框上晾干;然后,皮匠用专用工具“锼子”锼净皮毛及内里儿,直至放在芦席上能看清席纹,方可雕制影人、影件。皮影雕刻艺人根据成皮的薄厚、软硬、透明度来雕镂影人、影件。透明度最佳、光亮且薄厚适中的两肋刻制头茬;平整而略软部位刻制上身和腰节;选厚而硬的部位刻制腿脚和袖头,选软裆薄而软的部位刻制胳膊上节。这样合理搭配用料刻制的影人,坐、卧、转身、抬胳膊、扬手等,动作灵活,易于操作。驴皮的脖头、大腿及股子皮只能用来刻制桌、椅、床、帐及云片等影件。

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镞方法,雕镂这些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头茬雕成五分脸儿、七分盔、帽;应用数点透视,由上五分到下七分雕镂戳子(影人身子)。雕刻完成后的影人用水浆过,晾干压平,即可染色。传统的影人、影件染色主要用红、绿、黑三种颜色,驴皮本色再上亮油即为黄色,红、绿、黑三色通过艺人有序的匀染,形成色彩艳丽、颜色深浅不同的颜料。着色之后涂上亮油(过去用桐油,现在用普通清漆或速干永明漆),待完全干透用棉线将影人活动关节钉在一起,再安装上脖条和两根手条——三根不可缺少的操纵杆儿。这样,一件栩栩如生的影人工艺品就诞生了。

皮影戏中所用的桌椅、床帐、山石、花树、楼台、殿阁、庙宇、桥亭、车船、轿辇、虎、鹿、牛、兽等各种必备的场片和道具,与影人制作相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人的尺码也有变化。据现存实物看,清末至民国初年雕刻的影人(包括头茬)只有8寸高(市尺);到三十年代,影人尺码增到1尺至1尺2寸高;1957年始,在影人造型不变的情况下达到1尺6寸高,这样的影人目前在凌源普遍应用着。“文革”前凌源县皮影团曾雕制1堂1尺8寸高的影人,也是凌源有史以来最大的影人,可惜寿命不长,在“文革”的“破四旧”中一火焚之。随着影人加高,影台、银幕也相应加大(在道具、制品栏目中详述)。

2、凌源皮影的唱腔。

滦洲影戏的唱腔,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运用了民间音乐、民间歌曲、民间小调、叫卖调、哭丧调,又借鉴了兄弟剧种的声腔音乐,最终成为现在独树一帜又十分完美的板腔体声腔音乐。

凌源皮影戏的唱腔有平唱和硬唱之分。平唱的词格韵脚是上仄下平;硬唱的词格韵脚是上平下仄,唱腔不行腔不拉韵。硬唱又有七字言、五字锦之分。除了生、旦、净、丑基本声腔外,还有旦行多用的大悲调和凄凉调。

慢板是皮影戏的主要板式,艺人们又称大板。节奏型是一板三眼,即4/4的节拍。在实际演唱中根据不同的情节又分为大慢板(每分钟约20—40拍)、中慢板(每分钟约40—60拍)、紧慢板(每分钟约60—80拍)。一个唱段中,又分上下句(又称曲头)、数唱(又称曲身)、锁板(又称曲屋)。女腔慢板(老旦唱生腔除外)曲头上句落“6”,即羽调式,下句落“1”,即宫调式,锁板尾句也落“1”,从中可看出旦角慢板是羽、宫交替调式。男腔慢板,曲头上句落“1”为宫调式,下句落“2”为商调式,所以说男腔慢板是宫、商交替调式。慢板,在皮影戏中演唱速度徐缓,节奏平稳,腔调丰富曲折,旋律性强,长于内心描述、景物描写和平缓的叙事。

常用的板式之二,二六板,又叫流水板。节奏型是一板一眼,即2/4的节拍(每分钟约60—100拍)。上下句及锁板句的落音与慢板相同,只是演唱速度加快。皮影戏各行当、各种词格都可用二六板演唱,抒情道景、对唱叙事都可应用,也是行内熟知易学的板式。

常用的板式之三,快板。快板有板无眼,即1/4的节拍。调式与二六板相同。快板又分为紧打紧唱和紧打慢唱两种演唱形式(每分钟约100—120拍),适于表现紧急、激愤的情感。

常用板式之四,散板。它类似摇板,无板无眼,演唱中不行腔不拉韵,如数如唱,适于表达激昂、愤忾的场面。

悲调,在皮影戏中旦行多用。表现生离死别、痛不欲生、声泪俱下、嚎啕大哭的情节。演唱时多由哭头转为大悲。实践中多是由:“我的夫哇”、“我的娘啊”等引入,接唱散板哭腔。哭腔唱词有时两句,有时四句。无论是两句还是四句,都是在唱词尾句的下半句转入大悲调。多为一板三眼,4/4的节拍,基本节奏型是每句两小节,上下句多为板后起,末眼落。上句落“5”,为徵调式,下句落“2”,为商调式。数唱结音落“2”,同为商调式。

凄凉调,在凌源皮影界又称作老韵、凄凉韵、路途悲等。这是旦行专门用来表达凄凉悲惨、有泪无声、悲切冷落情感专用唱腔。它速度徐缓,每分钟约40—50拍,上句落“6”,下句落“1”,是羽、宫交替调式,其音乐形象、行进旋律中“4”音频现,这是突出特点。如今,评剧的“凡”字大慢板,就是由皮影戏的凄凉调演化而成。

凌源皮影的演唱及发声方法与甘、陕皮影戏不同。凌源是翻卷(影卷)演唱,照本宣科;甘、陕皮影是肚转,不看本,流口演唱。凌源皮影戏班从前都是男演员,无论唱什么行当都掐嗓演唱,音乐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富有极强的表现力。直到1958年才有女皮影艺人登台。而甘、陕皮影利用本背功结合的发声方法,一人演唱各种行当。

据考,滦洲皮影戏1938年前是小三弦伴奏,1940年以后改用四弦伴奏。据凌源刀尔登乡失目艺人赵玉香口述(1972年讲,韩琢记录):他1938年以前是用三弦伴奏,1938年至1940年,唱生、髯用三弦来伴,唱小儿(即旦行)则用四弦伴奏,1940年以后全改为四弦伴奏。至今,皮影戏仍以四弦为主弦,民间小影班只有一把四弦,民间稍大的影班或是公有制皮影团(队)才配有扬琴、三弦、笙、中胡等乐器伴奏,以四弦为主,其它乐件协同四弦搂腔打挂儿,烘托气氛。

与皮影戏声腔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是皮影戏的唱词,皮影戏独特的词格,决定着皮影戏的声腔。在皮影戏的词格中除七字言、十字赋(即二二三切句的七字句、三三四切句或三四三切句的十字句)和兄弟剧种有相同点之外,“三字经”、“五字锦”、“大金边儿”、“小金边”、“三赶七”等均是皮影戏独有的词格。不同行当又有不同唱法,有着不同的韵味。就七字言、十字赋而言,各行当演唱时虽字数相同,但所用辙韵不同。其它剧种唱词,头句定辙,二句押韵,两句尾字都是平声。而皮影戏唱词上下句是上仄下平,因受固定腔调的制约,上句必须落仄声字,此乃皮影戏唱词的一大特点。

3、皮影戏班的构成及演出。

凌源皮影,队伍精干,活动方便,五、六位艺人即可组班唱影。影台前左边的一位主操影者称为“拿线”的,也叫掌上线的。前台中间的一位协助拿线人操纵影人,叫“贴线”的,因工作在灯下,俗称“顶灯”的。前台右侧一位负责班鼓、响板、大锣、铙钹的演奏,影班中称作打鼓的或是“打着的”。小班影多是一把四弦伴奏,通常又叫“拉着的”。在台后的演员必兼奏手锣、堂鼓等,俗称“后楼的”。除四弦琴师外,台上每位演员必唱一两个行当,手上的工作叫“活计”。如:一位演员主功唱小儿(即旦)、打鼓,那就叫唱小儿、打鼓“活计”。皮影戏与兄弟剧种比较,行当称呼不同。生,包括文生、武生。旦,包括文旦、武旦、闺门旦、青衣、彩旦等;皮影戏称旦行为“小儿”,老旦唱生的唱腔,不规范在旦行之中。老生,皮影戏称之为“髯”,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又称为“三尖髯”、“五绺髯”、“白髯”、“黑满”等。净行,皮影戏称为“大儿”,包括黑头、花脸、老座子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官带丑等等,通称为“丑儿”,也有的叫作“花生儿”。

皮影戏影人是固定脸谱的死片子——影戏中人物在特定场面的喜、怒、哀、乐、忧、伤、悲各种感情都是一个脸儿。这就要靠艺人唱、念来表达剧中人物的神情。所以,众人称皮影戏为“以声带画”的傀儡艺术。如:艺人通过念、唱能淋漓尽致地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行称为“认人儿”或叫“贴皮儿”。拿线艺人在演唱中能把帅将的威风、旦角的稳健、文生的潇洒、武生的阳刚、老生的苍劲、丑角的幽默、诙谐操纵得恰到好处,也称之“贴皮儿”。拿上线者用左手操纵脖条,右手操纵两根手条。左手操纵脖条使影人或前进或后退或行动或坐卧、转身等;右手操纵两根手条,使影人的两臂抬落扬伸和双手的张合、指点。贴线人与拿上线者拿法相反。总之,操纵要刻苦练功,练出真本事,才能达到“拿四两胜千斤”的要求。这需要拿线艺人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凌源著名皮影艺人王奎(1893—1972),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才获得“箭杆王”的美誉。

皮影戏的操纵,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每位艺人又以自己的绝活能博得观众的好评而心填美意。有的擅拿长靠,有的擅拿短打,有的“换茬子”敏捷迅速,有的拿“梳头、洗脸、带花、照镜子”稳当,表演场面颇见真功。艺人们的“绝活儿”被国际友人称为“闪电式、魔术般”的表演。操影没有固定的格式,目前也没见到这方面的专著。每位成功艺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表演手法,都是因剧中人物而异,因事而别。剧中人物的表演动作是现实生活艺术化的夸张和舞蹈化的规范。经过历代艺人长期实践,凌源皮影形成了一套规范程式:

操纵武旦:出场亚赛风摆柳,升帐亮相身一扭,单脚一抬回身走,坐帐报名双袖抖。

文旦:步履稳健目平瞅,单臂摇动双交手。

文生:举止文雅不慌忙,动作潇洒莫轻狂。

武生:走如清风,立似青松,打如飘叶,停赛山峰。

髯(指正面老者):行路臂轻摆,脑袋点两下,蹒跚步履迟,立姿手平跨。

丑:卑躬屈膝,点头哈腰,摇头晃脑,一步三摇。

大(奸面,泛指大眼奸臣):行进一步两摇,看人眼睛上瞧,站立仰面凸胸,举止抖袖挺腰。

这些拿线的要领,是数代艺人实践的真知,它让无数学艺者走上了捷径,也可称作凌源皮影操纵艺术的结晶。

凌源皮影的传承谱系

滦州皮影始创于关东,发展于河北,又传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于通商、移民、艺人流动等各种因素,滦州影戏流布各方。一是从乐亭经渤海北上流传到丹东、大连;二是出山海关经锦州流向东北;三是由迁安、迁西出冷口,经青龙、宽城的商贾小路流向关外;四是出京东,经喜峰口流传到承德、平泉、凌源等地,逐渐繁荣发展。此乃皮影戏由关内传播到东北及内蒙古的四条主要通道。

但凌源皮影何时、何地由何人通过哪条路线传入?首先传给哪个影班或哪几位艺人?目前,尚未见资料证实。

1994年,凌源刀尔登乡著名皮影艺人郭永山亲述(韩琢记录),河北省迁安县“任八老爷”的影班,总是围绕长城在关内外演出,因此被众人称为“护城班”。班内艺人艺术精湛,且有一定文化水平。该班主要艺人有:

汤满(弹三弦,在关内号称汤半台)、张秀峰(打鼓)、王安泰(掌上线)、任庆龙(字耀先,打鼓、唱小儿)、邓春林(号邓老林,掌上线)。艺友们演出之余,精心锤炼卷本,共商演艺,坚持常年活动,深受欢迎,名震关内外。1928年,“护城班”应凌源三道梁子村皮影班主宫万里的邀请,曾到凌源的刀尔登、三道梁子等地演出。1933年,郭永山住刀尔登温朴斋班,请来了原“护城班”皮影艺人邓春林、任庆龙、王云阁、刘朝卿(字向臣,弹三弦)等关内外艺人,聚会凌源温朴斋班同台演出,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为民国年间,河北省皮影班社及艺人从迁安出冷口,经青龙流动到辽宁凌源之一例。

1937年,冷口外河北青龙县王子店乡皮影艺人佟敏祖孙三代,为避难逃荒来到凌源。祖父佟秀章,号佟老布,掌上线唱小儿,父亲佟凤洲,打鼓唱大。佟敏门里出身,12岁从事影艺,习得拿、贴、打、唱,样样精通,雕刻影人更为关内外著名。初来凌源,祖孙三代搭班唱影以此谋生。1949年与艺友建立了凌源县皮影社,1957年凌源县建立皮影团,佟敏就成了大家公认的艺术骨干。 1959年,天津宝坻皮影艺人娄永昌到凌源皮影团工作,主功唱髯。他声音甜润苍劲,授徒凌源的许子林,直到“文革”才返回故里。表面看,艺人们搭班唱影为的是糊口谋生,实质也传播了皮影艺术。

民间皮影艺术的传承,无论雕刻影人,还是拿、打、拉、唱各种艺术的传承,都是以师带徒,或是举办专门的科班来培养人才。解放前,如以师带徒,经中人介绍,立下生死合同——“车前马后,投河觅井,与师无关……”,随班流动,边唱边学,学业期满先为师父效力三年,方可搭班从艺,以此谋生。专门科班,一师众徒,边演出边学艺,影价比成人班略低,所有收入归师父所得,或两年、或三年几个学员一起出科,就这样皮影艺术才得一辈一辈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展。解放后,取消了从前的老规矩,但传承方式略同。

凌源影卷分类

皮影戏的说唱文本俗称之影卷。早年的影词多为战争兴发的史书,没有灵怪胭粉,抑恶扬善,宣扬教化,演唱时“照本宣科”,又称之“宣卷”。艺人们习惯把长部头连一体影卷称为正卷,上述珍品留世甚少。现在世间流传的影卷多为清中以来及后人所撰。所述故事中除朝廷更迭、征南扫北、战争兴发的情节外,又加进了男婚女配、桃色艳情之事,在诸多的传统影卷中,妖魔作乱、神仙指点、降妖平怪、人妖掺杂之情屡见不鲜。皮影戏剧目甚多,艺人讲:“打一辈子鱼报不清鱼名,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卷名”,真乃数目众多,无人查明。笔者花费几年工夫,行程数千里,千方百计多方寻觅,才收集到《封神榜》、《双凤钗》、《血书记》、《燕飞女侠》等传统影卷160部,1700余卷,尚有近百部卷名,未见其物。被世人推崇的《五峰会》、《青云剑》、《二度梅》、《三贤传》誉为皮影剧目中的“四大臭”,是皮影戏剧目之代表作。说“臭”,并非此戏不可闻矣,而是其文本经过数次认真锤炼,艺人们演得十分娴熟,拿,打,拉,唱均砍出框子,形成规范,甚至重点唱段全能脱口而出,总操此卷爱不释手,影迷们亦屡看不厌,剧目久演不衰。笔者所闻,撰写影卷者大体有三:其一,有的艺人造诣较深,世间颇享盛誉,或是影班繁荣兴旺,艺术过人,箱东、班主请当地文人撰书立卷,以增添本班新戏,招徕观众;其二,某些皮影艺人为繁荣本行艺术,解决演唱缺卷的困难,演唱之余挥笔写书。如辽宁省喀左县李杖子乡皮影艺人李文然(1912年生)于三十年代编撰了《丝绒带》、《鲛绡帐》、《万灵针》等,流传至今。又如凌海市建业乡四合屯张景荣(1913年生)于1953年至1957年在锦州皮影社工作期间曾先后撰写影卷《精忠传》27本,《杨家将》43本,《大隋唐》51本,《三国》60本。所撰之书曾在关内外广泛流传,至今仍为演出珍本;其三,一些文人墨客喜闻乐见,愿献影艺,兴致写书,如锦州百谷车站东大七屯的文人志士齐二黑子撰写了《五锋会》,其女又续写了《平西册》,经后人演出实践,反复推敲,成为皮影“四大臭”之一的传世佳作。凌源市北庐乡平房村举人任善恕(字老玉)撰写了皮影长卷《十粒金丹》。有许多皮影卷本在无数次传抄中已遗忘了作者姓名,但其佳作却流芳万世,众人观之,仍饱眼福。当前,东北皮影戏仍以演唱长部头大卷为主,什么“征东”“平西”“征南”“扫北”等,其影卷内容大体可分五种。

神话故事戏

此类卷本故事玄妙离奇,摆阵玄法,施策斗宝,以神降妖,扶正压邪,钻天入地,千变万化,招徕观众,如《封神榜》,《万仙阵》,《五降山》等。

历史故事戏

这类剧目在传统皮影戏中较多,常为灭国兴邦,战争兴废的故事。言表某帝昏庸无道,宠信奸相,罢黜忠良,奸相得逞,谋权篡位,或是番邦犯境,发兵征讨,此时,朝出奸臣,暗通外敌,伺机谋反,陷害天子,皇帝游邦走国,历经磨难,多亏忠臣保驾,平贼灭寇一统天下。这类戏中多夹杂着,神、仙、妖、道,摆阵斗法。虽有朝代亦有历史人物,但绝非纲鉴所志,正如清代尤侗所撰《西堂杂俎》言:“灯影从来太虚玄,帐影幢幢尽妖仙,不必认真求实据,聊借俚语解人烦。”道白了,皮影戏乃是茶余饭后人们用来消愁解闷的一种娱乐形式而已。如《喜乐归》、《金顶山》、《打登州》等。

民间故事戏

这类剧目多表现儿女情长。多是两家爱好结亲,不幸男方遭横祸,门婿投亲,岳父(母)嫌贫爱富折断姻缘。多亏丫鬟、小姐鼎力相助,之后金榜题名,夫荣妻贵,阖家团圆。此类剧目中多陈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但有些剧中也反映女子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的理想。如《喜荣归》、《对瓶梅》、《回龙阁》等。

公案和武侠剧

这类剧目在皮影戏中较少,多问世于清末或民国年间。常描述朝臣或州府宦官审理重大案件引发的曲折故事。或是武侠豪杰焚香结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除霸安良。如《五龙岛》、《燕飞女侠》、《包案》等。

现代戏

传统皮影戏在漫长的岁月中起到了“弘扬正义、贬斥邪恶、宣扬教化、劝人为善”的作用。近代,一些反应现代生活的皮影戏《大刚与小兰》、《小二黑结婚》等,展现于影台,许多影班一时间蔚然成风,在寓教于乐中卓见其功。

凌源市文化馆已收集的影卷目录

1、侠义缘 17卷

2、画中缘 8卷

3、聚虎山 12卷

4、五峰山 6卷

5、大昆山 14卷

6、落虎山 6卷

7、鸡爪山 9卷

8、金鞭记 12卷

9、双魁传 8卷

10、双名传 8卷

11、松棚会 6卷

12、天门阵 18卷

13、紫金钟 9卷

14、镇冤塔 10卷

15、天缘配 7卷

16、奇忠烈 13卷

17、锁阳关 11卷

18、乾天剑 4卷

19、青云剑 21卷

20、文武缘 7卷

21、劫龙山 9卷

22、双岔山 15卷

23、泰华山 13卷

24、赫阳山 10卷

25、天汗山 8卷

26、西游记 7卷

27、精忠传 21卷

28、双失婚 12卷

29、五峰会 14卷

30、龙凤图 19卷

31、丝绒带 11卷

32、鲛绡帐 8卷

33、小英杰 6卷

34、小西凉 16卷

35、神武关 10卷

36、双峰剑 8卷

37、鸳鸯剑 12卷

38、金石缘 15卷

39、五祥山 10卷

40、云龙山 12卷

41、青峰山 8卷

42、丹凤山 8卷

43、四平山 7卷

44、双锁山 8卷

45、五虎传 12卷

46、兴龙传 8卷

47、分龙会 8卷

48、杨辞宋 8卷

49、珍珠塔 12卷

50、党人碑 7卷

51、梅花亭 8卷

52、桃花扇 5卷

53、招贤强 10卷

54、龙凤剑 20卷

55、灵飞镜 8卷

56、真假缘 8卷

57、金顶山 17卷

58、长寿山 13卷

59、两狼山 10卷

60、卧凤山 7卷

61、鸡宝山 11卷

62、血书记 9卷

63、三贤传 9卷

64、飞龙传 8卷

65、群仙会 7卷

66、鸣冤阁 10卷

67、大金牌 8卷

68、二度梅 10卷

69、碧玉镯 10卷

70、铁丘坟 20卷

71、平西册 6卷

72、双挂印 9卷

73、虹霓剑 11卷

74、全家福 11卷

75、乾坤带 8卷

76、蕉叶扇 11卷

77、大八义 12卷

78、封神榜 13卷

79、天竺国 10卷

80、铁弓刑 4卷

81、血书诏 14卷

82、三 国 10卷

83、百花亭 8卷

84、颠倒配 6卷

85、牛马灯 8卷

86、九头鸟 36卷

87、对雀屏 10卷

88、天缘梦 16卷

89、英唐国 7卷

90、破澶洲 11卷

91、香锦帕 8卷

92、龙门阵 10卷

93、薄命图 5卷

94、少西唐 9卷

95、九件衣 3卷

96、金玉梅 10卷

97、十道关 6卷

98、蝴蝶杯 8卷

99、下沧州 48卷

100、反汉图 14卷

101、满春园 12卷

102、杨家将 10卷

103、李自成 8卷

104、飞虎梦 12卷

105、江东桥 7卷

106、定 唐 11卷

107、仙桃会 6卷

108、碧玉钏 12卷

109、玉琥环 6卷

110、紫荆关 31卷

111、杨家将 25卷

112、回龙阁 7卷

113、破孟州 9卷

114、打登州 16卷

115、盗马关 8卷

116、五龙岛 4卷

117、鹰爪王 8卷

118、琼林宴 4卷

119、单折本 20卷

120、太极镯 10卷

121、降龙梦 10卷

122、珠宝钗 8卷

123、反西凉 11卷

124、十五串 8卷

125、全忠义 6卷

126、渔家乐 6卷

127、九更天 22卷

128、反 唐 14卷

129、降魔阵 15卷

130、阴阳阵 10卷

131、包公案 33卷

132、访煤窑 6卷

133、全林寺 6卷

134、瓦岗寨 16卷

135、镔铁锏 6卷

136、呼家将 10卷

137、告御状 8卷

138、回龙衣 6卷

139、赠金钟 14卷

140、金光阵 10卷

141、双龙传 14卷

142、绿牡丹 8卷

143、界牌关 8卷

144、群羊梦 8卷

145、升仙传 10卷

146、斗牛山 8卷

147、双侠配 10卷

148、三省庄 8卷

149、两界山 7卷

150、五凤楼 12卷

151、隋唐传 11卷

152、雷峰塔 8卷

153、白蟒山 8卷

154、金玉钗 6卷

155、五龙会 9卷

156、斑竹剑 9卷

157、风云会 12卷

158、卧龙岗 8卷

159、老西唐 8卷

160、炎天雪 6卷

161、双祠堂 9卷

162、翠峰山 6卷

163、忠节义 8卷

164、滑台关 8卷

165、九虎山 8卷

166、鸳鸯扇 8卷

167、警忠梦 6卷

168、鸡鸣山 5卷

169、英云梦 9卷

170、龙安府 6卷

171、双凤山 3卷

172、双凤奇缘 9卷

173、吴越春秋 13卷

174、泥马渡江 13卷

175、雪月双珠 10卷

176、金滕玉箸 7卷

177、燕飞女侠 80卷

178、薛礼征西 10卷

179、铁树开花 7卷

180、薛刚追印 7卷

181、还俗登第 8卷

182、刘秀走国 12卷

183、燕王扫北 10卷

184、白玉蝴蝶 10卷

185、姜朋征西 10卷

186、唐王征东 13卷

187、盛世奇缘 14卷

188、秦英征西 14卷

189、空函认义 8卷

190、红娘女侠 11卷

191、岳雷扫北 4卷

192、梦想奇缘 9卷

193、五色祥云会 10卷

194、苏景龙征南 10卷

195、岳天刚扫北 10卷

196、十二金钱镖 22卷

197、杨满堂扫北 10卷

现代及单折影卷

1、血泪仇 6卷

2、苦菜花 8卷

3、李双双 2卷

4、红云岗 2卷

5、采蘑菇 1卷

6、扫尘记 1卷

7、唐业成 1卷

8、颂王杰 1卷

9、双枪记 1卷

10、三世仇 6卷

11、搬 家 1卷

12、俩队长 1卷

13、焦裕禄 1卷

14、三月三 2卷

15、买牛记 1卷

16、高玉宝 10卷

17、海 霞 6卷

18、一家人 1卷

19、探 家 1卷

20、追 驴 1卷

21、探家记 1卷

22、学雷锋 1卷

23、酒 祸 1卷

24、火焰山 1卷

25、宝莲灯 1卷

26、杜十娘 1卷

27、王秀兰 2卷

28、小女婿 2卷

29、杜鹃山 2卷

30、画 皮 1卷

31、银锁记 1卷

32、刘胡兰 2卷

33、洞庭湖 2卷

34、熬五关 1卷

35、平原枪声 12卷

36、结婚前后 1卷

37、双喜临门 1卷

38、龙马精神 1卷

39、烈火金刚 15卷

40、小兵张嘎 1卷

41、南海长城 1卷

42、抢险救井 1卷

43、骄傲白鹅 1卷

44、箭杆河边 1卷

45、南方来信 1卷

46、大年三十 1卷

47、芦汤火种 2卷

48、红梅迎春 1卷

49、红石钟声 1卷

50、行动之前 1卷

51、红螺仙子 1卷

52、解放锦州 1卷

53、抗属妇女 1卷

54、山庄红医 1卷

55、解放述阳 1卷

56、中心逃狱 1卷

57、解放会川 1卷

58、迎风飞燕 1卷

59、鞭打芦花 1卷

60、小保管上任 1卷

61、智取威虎山 1卷

62、张金彩归队 1卷

63、小二黑结婚 2卷

64、三打白骨精 1卷

65、费玉容刺虎 1卷

66、老两口学毛选 1卷

67、野火春风斗古城 2卷

凌源皮影知名艺人

韩琢,刘景春,徐积山,于振声, 任俊侠 ,马秀琴 ,马占荣 ,

闫玉忠 ,黄宝艳 ,王攀 ,李海魁 ,许子林,张国富,张佐飞。

凌源皮影的保护与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凌源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凌源皮影设施器具

影台:解放前,影班只带台板以上的蓬、围、杆、杖,从不带影台。每到一地,都是当地民众张罗搭台。说也简单,用农村打场用的四个碌碡做立柱,横担上两根檩子,再摆上一副棺材料子板或是两扇大门,约六尺见方、三尺高的台座就搭成了。前台从百姓家借两张高桌,中间夹上一块压箱板子(影班自带专用木板),连缀系牢。台座四角竖起四根六尺高的立柱,行话叫“抱柱子”,上面架上棚架,用绳系住。演出前上好布制蓬顶,台的左、右、前、后四面挂上围子,开演时支上影窗(现称银幕)。这样,影台就搭好了。只要锣鼓一响,影戏就开演了。

1958年以后,影人尺码加大了,当年的小影台便不适用。由那时起,为方便群众,影班自带台座及杆杖。有的用三角木支架,顶起两根木梁,有的用专制的铁支架,上面铺平自带的台板,前台搭上专用的台案,台面上系好专用杆杖蓬架,便完成演出前搭台准备工作。现在,如用1尺6寸高的影人,台面应为4米见方,距地面约1米至1.2米,影窗也随着加宽加长。现在多数“抱柱子”用一寸铁管,蓬架的横顺梁有的用木方,有的用竹杆,也有的用铁管。影蓬的拱顶仍沿用四根1.5寸宽的竹劈。蓬盖多用防雨性能好的帆布,围子多用较结实、防寒性能好的小帆布或白粗布。

银幕:影窗,现又称银幕,是皮影戏必备的工具,它直接影响着影人的清晰度和影戏的演出质量,解放前,影窗是在五尺长、2.5尺宽的长方形木框上糊上两张粉莲纸制成。操影要十分小心,不可碰破窗面。解放以后糊影窗用料有了改进,有的用漂白布,后来用白的确良,近年又有人试着用灯箱布。如用1.6尺高的影人,影窗通常为3米到3.2米长、1米至1.4宽的长方形。为便于表演,影人增高影窗也相应加大。

灯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皮影戏用来照明的光源也有变化。传说原始的皮影戏用一个马勺,搭上四五根棉花捻子,以蓖麻籽或线麻籽油做燃料,照明演影。后改用薄铁片焊油箱,再焊六、七根油管装灯捻,用豆油或麻油点燃照明(凌源文化馆珍藏有实物)。随着科学发展,四十年代后才用上戴灯罩的煤油灯(当时称洋油灯)、汽灯、电石灯(俗称玍石灯),直到五十年代末,凌源多数地区才用上电灯(白炽灯泡)。七十年代,皮影戏台上开始应用碘钨灯或是日光灯,这种光源平而白,演出效果好,银幕上看不到影人的手条和脖条,使皮影银幕干净利落。其弱点是,影人稍离开银幕影子就不实,产生虚幻的感觉。所以,拿线者要根据新的光源重新练功,影人必须紧贴银幕,切忌远离,才能达到所需的效果。

影箱:影箱分为上箱和下箱。上箱为存放影人、影件所用。内装各种场片、车船、马匹、蟒、靠、铠、褂、袍、衣等;每个影箱必有70—100个戳子、400—600个头茬。头茬依据影人身份、地位、性别的不同,分装在官纱、王帽、帅盔扎巾、文武生头、文武旦头、神仙妖头六个影包内。另有两个包:盛装劈头、甩发及各种小型的杂包和演出前挑选本戏所有头茬的随手包。

下箱盛装本班的影卷、武场乐器、所用备品和随手工具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