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菱叶鹿藿 |
释义 | 简要介绍英文: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菱叶鹿藿 ,豆科,鹿藿属,缠绕草本。茎细长,密被黄色长硬毛与短柔毛。3出羽状复叶;互生;侧生小叶卵形,长3-7.5厘米,宽1.5~4.5厘米,顶生小叶卵形,或近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均渐尖,叶脉基部3出,叶片被柔毛,上面稀疏,下面较密,并有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黄色,长8~11毫米;花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雄蕊10,2体,花药一式;花柱1,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有胚珠2枚。荚果红紫色,短矩形、阔椭圆形或倒卵形,中间凹陷,扁平,被短柔毛。种子2粒。花果期6~8月。生于竹林中及山路旁。 鹿藿【异名】鹿豆(《尔雅》郭璞注),豆豆、野绿豆(《纲目》),野黄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老鼠眼(《广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门瘦、酒壶藤(《湖南药物志》),鸟眼睛豆、大叶野绿豆(《浙江天日山药植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鹿藿的茎叶。 【植物形态】鹿藿,多年生缠绕草本,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茎蔓长。3出羽状复;侧生小叶斜阔卵形,或斜阔椭圆形,长2~6厘米,阔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圆形:顶生小叶近于圆形,长2.5~6厘米,阔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小叶纸质,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和淡黄色透明腺点;托叶线状披针形,不脱落。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余朵;花黄色,长7毫米;花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龙骨瓣有长喙;雄蕊10,2体,花药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长,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荚果短矩形,红紫色,长约1.5厘米,阔约9毫米;有1~2颗黑色有光泽的种子。花期5~9月。 生长杂草中或附攀树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等地。 【采集】5~6月采,晒干。贮干燥处。 【性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凉血,解毒。治头痛,腰疼腹痛,产褥热,瘰疬,痈肿,流注。 ①《本经》:"主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 ②江西《草药手册》:"祛痰,解毒,杀虫,祛风湿,和血气。治肠痈,瘰疬,头痛,眼痛,腹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放汤,3~5钱,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惯发性头痛:鲜鹿藿七钱,水煎服。 ②治妇女产褥热:鹿藿茎叶三至五钱,水煎服。 ③治瘰疬:鹿藿五钱,豆腐适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痈肿:鲜鹿藿叶适量。捣烂,酌加烧酒捣匀。外敷。(选方出江西《草药手册》)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鹿藿,解毒凉血之药也。故主肠痈瘰疬疡气。女人以血为主,血虚有热,则腰腹痛不乐,得苦凉之气,则热退而血得所养,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