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临县
释义

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面积 2971 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中文名称:临县

所属地区:中国 山西

下辖地区: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

电话区号:0358

邮政区码:033200

地理位置:临县位于晋西北

面积:2971平方公里

人口:50万(2004年)

简介

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城内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碛口街道;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

临县,西汉置临水县。北周大象元年置乌突县兼治乌突郡。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1940年析置临南县,1946年并入临县。

该县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流长90公里 ,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 102公里。该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一月均温--8.1℃,7月均温22.6℃,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

社会发展

临县现有耕地 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临县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众多 ,开发前景广阔。该县主要工业有发电、采煤、炼焦、冶铁、化肥、水泥、酿造、纺织、印刷、陶瓷、造纸、食品加工等。临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境内碛口至兴县的干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城关至岚县的干线公路横穿县境东部。此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及矿区。克虎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晋、陕两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临县红枣年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有“红枣之乡”的美称,加工的 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临县豆腐和优种驴也颇有名气。坐落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的黑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初,于光绪26年竣,庙宇面对滚滚黄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造型奇伟壮观,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旅游景点

碛口古镇、正觉寺十二连城、临县义居寺、临县大渡山名胜古迹、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秦晋黄河大峡谷、高原土柱林、临县黑龙庙。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内西湾村、李家山村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镇和周边村落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二00六年“世界百大纪念性建筑”。

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在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一直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现镇内保存有数量丰富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客栈、店铺、骡马店、驿站、驿道、手工业作坊(印染、纺织)、票号、当铺、邮局、古碑、民居、寺庙、码头、商道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在古镇的周围,散落着西湾、李家山、高家坪、白家山、垣上、寨子山、小塔则、孙家沟等多处精致的古村落。这些村落是碛口繁荣时期经济力辐射的产物,由此而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大型经济生活文化圈。村落里都是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这些明清建筑群风格独特,处处洋溢着黄河文化的激情与浪漫,尽管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但均能择风水宝地独辟捷径依山就势而建,格局灵活多变,层层叠加,立体感极强,工艺讲究,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豪华而不显张扬,富有装饰性,并有“明柱厦檐高屹台”等别具一格的地方建筑手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让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风景名胜区,并获得了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等称号。

正觉寺十二连城

正觉寺俗称大寺上,位于临县城西45公里、据黄河10公里的正觉寺集镇贸易中心,临曲公路侧约50米之地。是临县古十三寺之首,占地面积约15785.28平方米。

一、雄伟壮观的古寺建筑

正觉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传说始建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历代都有修复扩建,其最后一次在民国初年,形成了规模宏大、庄严雄伟的集佛、道为一体的正觉寺寺院建筑群。

大雄宝殿也叫无量殿(又称正殿),占地一亩二分,坐北向南,面阔七楹, 进深四间,内殿深三间,斗拱交错,单檐迭出,空间宽敞,四周明朗。顶上为琉璃筒瓦所盖,脊兽雕饰。一眼望去金碧辉煌、巍峨壮观。走进大雄宝殿,正中塑着三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金像,金光灿烂,雄伟庄严。瞻视顶礼,自然会从心底发出至诚恳切的称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佛是究竟觉证诸法圆满福慧的人,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发现者。古德有赞:“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山峰;眉际玉豪光灿烂,照开六道鸿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和形容的。我们只有皈依佛法僧三宝,体解大道,觉悟人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发菩提心,圆成佛道,才算不辜负佛恩。故每当走进寺院一定要礼佛、念佛一声增福无量,如此好事,喝了而不为呢,如果大家有兴趣,请记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佛的出家日、四月初八佛的圣诞日、腊月初八佛的悟道日、二月十五佛的涅槃日,在这无比舒胜的吉祥日,如果能念佛、诵经、放声、供养三宝、荐拔冤亲,自然会积功累德、增福增慧、万事如意、平安吉祥。

在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的左边是文殊菩萨,手持利剑跏趺坐在狮背上。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号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还有“妙德”、“妙吉祥”、“妙乐”等称号。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中国山西五台山,圣诞日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四。人生最欠缺的是智慧,最希望的是吉祥,所以我们应当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在那一天要至诚恳切的称念礼拜“南无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妙吉祥菩萨!”凡是希望获得智慧,具诸吉祥者都应虔诚礼敬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释迦摩尼佛的右边是普贤菩萨,手持莲花跏趺坐在一只大白象的背上。有偈赞曰:“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宝威来赞娑婆化,灵感神通震大千”。普贤菩萨具有无边的伟大行愿,利乐一切有情,故称“大行普贤菩萨”。他的十大愿王是:第一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第四忏悔业障,第五随喜功德,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回向。十大愿网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能够读诵受持、解行并重,临命终时十大愿王就会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离苦得乐,脱离六道,圆成佛道。普贤菩萨的道场在中国四川峨眉山,圣诞日在每年二月二十一,那天我们应当纪念菩萨,至诚恳切的称念礼拜“南无峨眉银色世界大行普贤王菩萨!”

从大殿内顺时针绕到背后,正中塑造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与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所以一帮人无不知晓。因此在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有偈赞曰:“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户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扬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中早已成佛,他的名号“正法明如来”。由于他深广、伟大的悲愿,为了要启发一切菩萨的愿行,为了要使一切众生成熟佛种,获得按了,他示现菩萨身在西方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所以只要众生依靠观世音菩萨,称念他的名号就可以凭借观世音菩萨的伟大慈悲,在临命终时,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道场是只讲普陀山,每年二月十九日是菩萨的圣诞日。饭在这殊胜吉祥的日子,我们应当纪念菩萨,至诚恳切的称念“南无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平时如遇急难恐怖也应竭诚尽敬、恳求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逢凶化吉,离苦得乐。佛在《普门品》上说:“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威神之力实乃不可思议啊!

从大殿出来,门前是由七层条石砌成的宽敞月台,走下月台就是上殿院。东边一排建筑叫上东殿,西边一排叫上西殿。

上东殿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七间是七佛殿,坐东向西,证明塑着庄严雄伟的七尊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摩尼佛。拜读七佛传偈,可让我们破迷开悟,了知宇宙人生真相。毗婆尸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褚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尸弃佛偈曰:“起褚善法本是幻,造褚恶业也是幻,深入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私人与佛何殊别。”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几次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七佛殿左右两边各塑着珈蓝菩萨(道教称关圣帝君)。珈蓝菩萨是寺院的护法菩萨,有偈赞云:“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南无护法藏菩萨柯萨,摩柯版若波罗蜜!”七佛殿南侧是钟楼,上悬千金巨钟,钟声悠扬,方圆四十里内都可听到。

上西殿有四部分组成,中间七间与七佛殿对称叫老子殿,又称诵经殿,内塑造道教始祖老子和众神像。老子殿北侧,大殿西南角放心是城隍、土地庙与珈蓝殿对称。老子殿南侧是弥勒殿,内塑当下来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将在释迦尼佛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一位笑口常开,受持念珠,大肚子的和尚,这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像。有副对联非常逼真的刻画了其形象特征:“笑口常开笑破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知道吗?弥勒菩萨的圣诞日在每年阴历大年初一。大家在皆大欢喜、普天同庆的时候不要忘了到寺院顶礼菩萨,积福消灾,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这样我们的新春佳节不是过得更有意义吗?

在弥勒殿南侧是鼓楼,铿锵有力的鼓声和悠扬悦耳的钟声构成了一组寺院交响曲。

在上殿院的东西两殿之间与大雄宝殿南北相对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的还有铁香炉、面然大士、接引佛。大殿月台下方前面地带是铁香炉,香客来到寺院就要在香炉上香。上香既表示香客对佛菩萨的虔诚礼敬,又可以对寺院环境和香客的身心起到净化作用。

铁香炉南侧是韦驮殿,殿门朝北。内塑手持宝杵,威武庄严,像一位将军身份的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示现将军身来保护寺院和修行者安全的,韦陀菩萨曾发愿,要在贤劫千佛中,永恒地每一尊佛出世时都护持佛法,为众生服务。因此我们要永远怀念菩萨的大恩大德,同时要记住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是菩萨的圣诞日,到时我们不仅要到寺院纪念菩萨,还要学习和发扬菩萨护佛法的精神,拿起降魔的宝杵去摧邪显正,消灾免难,为实现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贡献自己的力量。

韦陀殿南侧供奉着面然大士,面向北,面然大士南侧塑造全金装饰丈二接引佛像,面向南。

上殿院南面是下殿院,包括下东殿和下西殿。下东殿包括两部分:一是地藏殿,二是龙王殿。地藏殿共十间,中间塑着地藏王菩萨,一手拿明珠,一手拿锡杖。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在中国安徽九华山,圣诞日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让我们感谢菩萨的洪恩大德,至诚恳切的称念“南无九华幽冥世界大慈大悲十轮拔苦本尊地藏王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南侧是龙王殿。

下西殿共十间,内塑三头六臂的十尊神像。

纵观上殿、下殿两院,东西两殿都是单檐庑殿顶,平缓的殿顶,硕大的斗拱。雄伟庄严,辉煌灿烂。

下殿院南面与大雄宝殿同在中轴线上的还有山门和牌楼。山门,又称天王殿。东西两边塑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和横眉怒目的哼哈二将。他们有的手持法器,有的手持宝剑,高达威武,相貌吓人,但他们的内心极具慈悲。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主)所拿的法器分别代表风、调、雨、顺的意思。他们的责任主要是护持佛法僧三宝,降伏那些危害佛法的魔兔。同时四大天王还负责在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及月末三天视察众生的善恶,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护持好自己的心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这十斋日更应多做善事多念佛,自利利他报佛恩。

从山门出去,左右两边各有一只棚棚如生的古刻石狮。距石狮三丈左右处有一木结构牌楼,上书“河西大刹”(唐尉迟恭手迹)。

再回到寺院,大雄宝殿的东北角与西北角各有一小角门。从东北角门出去是禅堂,坐北向南共有五孔窑洞成,门前都有厦檐,中间一孔塑着无极金母神像。禅堂东侧有东房三间,马棚三间,南房三大间。

从大雄宝殿的后门出去是一排社窑,从社窑往上,山腰中间就是观音阁,斗拱支檀,单塘挑角,雕梁画栋,精巧秀丽,两米多高的观世音菩萨塑像慈祥压严,咖跌坐在一米多高的莲台上,左边是善财童子,右边是龙女。

从观音阁上去,经过一排建筑(七孔石窑)就上了山顶,万佛洞就座落在山顶。由三孔石窑组成的万佛洞,洞前有副裙联:青山绿水西来意,翠柏黄花古佛心,洞内塑着释迎牟尼佛金像,四壁有万尊小佛像,大不过尺,小不盈寸,彩呈黄色,灼灼其华,走进万佛洞,前后左右都是佛,每尊佛像金碧辉煌,让人身临佛光晋照之中。

从万佛洞出来,向南俯瞅,正觉寺的所有殿宇一览眼底,由下而上呈阶梯形状。焚宇僧楼、佛殿经阁、琳琅满目、辉煌灿烂,令人流连忘返。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约44-45年间),如此规摸宏大、布局精严的古建筑全部被毁,拆下来的梁木砖瓦被运到黄河边上欲作它用,却被黄河洪浪一水卷走。但它的历史原貌至今仍然传说在民间,印刻在古稀之人的脑海里。传说正觉寺的建筑历史全部铭刻在原山门内四大天王的一尊塑像的躯体申从脚底至头顶的一块柏板上,因像毁板废,古刹史事从此湮没。

自古以来,正觉寺就是释边牟尼佛的应化道场,每年三月廿六日至四月初八日有为期十天的古庙会,方园百里内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到寺院进香礼佛,祈佛保佑,祈福祈慧,祈祷吉祥。

二、别具一格的古柏

正觉寺的寺庙建设群雄伟壮观,引人入胜,丰富了我国古代寺庙建筑的画廊。寺庙内外的柏树更是郁邪苍苍、别具一格,为三晋大地的名性风景添了绚丽的一笔。“晋源之柏第一章”是古人为正觉寺匾额的一句题词,足见柏树在当时的地位了。正觉寺的柏树传说唐朝就有,故称唐柏。人们为了区别称呼,将寺院内的柏树大致以人构命名,将寺院外的柏树大致以星宿命名。

在原山门外十多长的山崖之畔长有一棵大柏树,树身略向前倾,上半身又长山了一条长枝,仿佛向来寺的客人招手致意,所以称之为“迎客柏”。在山门与牌楼之间有一大柏树,上有二枝合在一起,仿佛憎人见了客人合掌问讯,故称“引路菩萨”。

进了山门有二棵大柏树分列友右,人称“哼咕二将”。在下殿院有八棵大柏树东西各列四棵,人称“八大金刚”(现存东边第三棵,即现在距大门100米左右当街枝叶已枯死的那棵)。在上殿院内有四棵巨柏东西各列两棵,人称“四大天王”(现存东边第一棵是四棵中最小的,即现在寺院大门东侧那棵)。大殿东侧的禅堂南房前有一棵树围6米左右,岁老根深,直杆凌云的巨柏,人称“站殿将军”。身在西殿内,根扎神台下,枝梢缭绕殿外,形如伞盖者,称“绕殿候”。在下西殿以西的山神庙坪上(现在戏台处)长二棵树围8米左右、树高10米左右的大柏树人称“平西候”。在钟楼上方长一棵柏树,柏庐能治百病,故称“药王树”。

在寺庙南柏圪垯山上长着六棵大柏树,人称“南斗六郎”(现存四棵)。在寺北莲花盆山上有七棵大柏树,布局如北斗,故称“北斗七星”在莲花盆山顶上有一棵巨柏,人称“北极星”。在寺东山坳处长一棵高三米左右、形如伞盖又似花灯的大柏树,因千里之外都可看到,故称“千里一盏灯”。距“千里一盏灯”三米之外有一颗高约10米左右、树围却不到一米的柏树,人称“拔灯圪枝”。又在东坡上长着五棵形如五角星状的大柏树,人称“东斗五星”,在树的东南山梁上长着十二棵大柏树,犹如十二位将军连夜兼程,故称“十二连城”(现在都巍然屹立,但第十二棵根部已外露,如不及时护理,将损及生命)“十二连城”旁边,还有一棵柏树和叶面瓦窑湾(中隔柏洼沟)上的一棵遥遥相对,东山的枝头向西,西山的枝头向东,人称“牛郎”和“织女”.在寺西山坡上长四棵呈菱形状的大柏树,称”西斗四星”。

在观音阁院外长两棵大柏树分列东西两边,人称“善财”和“龙女”。在万佛洞院外长三棵大柏树呈三角形状,人称“中斗三星”。在万佛洞院内东西各有一棵柏树,人称“太阳神”和“月亮神”。

此外,在山门坪上长一棵特大柏树潘翠茂密,单枝舒外,在山门坪下柏洼上长着无数大小柏树,犹如雌兵数万,因此人称“小唐王乱点兵”。围绕正觉寺的前后左右还有28棵大柏树,人称28宿护寺院。

唐柏是正觉寺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正觉寺周围环境的一大特色。寺内寺外,山梁沟坡,无处没有柏树、人们统计有名号的就有100余株,无名号的难以计数,可能是天工神力所为,或许按天上星斗所造,在这风水宝地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有那么多名目繁多的柏树点缀,让正觉寺更加锦上添花,别具一格了。成千上万的大小柏树围绕看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犹如众星托月,寺庙散发的戒定真香与古柏散发的清幽香味,让正觉寺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更美,呼吸这里的清新空气,口里念看阿

弥陀佛,让你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凡是到正觉寺上香拜佛的人无不感慨风景这边独好!昔人曾感言“忽见如梅开横枝,恰似佛果军旁梢”。是啊,昔日正觉寺就是妙不可言。

临县义居寺

义居寺古名佛堂寺,因处于县辖义居都而得名,寺院位于县城南二十六公里,枣圪垯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内现有教职人员一名(释德久),教徒人数321名。据民国六年县志载:义居寺为天宫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历经重修,现存多为明、清建筑。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寺院座西朝东,主要建筑物有山门、接引佛殿(前殿)、大佛殿(正殿)、喊经楼等,都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万佛洞在喊经楼西南。山门面阔17.40米,进深9米,前殿是悬山顶,正殿是歇山式,面阔各七间,进深三间。喊经楼座于切割较为齐整的石崖上,前后两重。前楼依崖而砌,顶呈拱形,套室凿石为洞,顶为平面。正堂主尊是佛,两侧均为菩萨。套间就石雕刻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两组,各置一龛,左右对称。艺术家根据题材精雕细刻,打磨的一十二尊佛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中国典型的后壁两龛。佛龛顶端浮雕各种图案,纹呈平面方格,满刻蟠龙、优虎、卧牛、奔马、灵猴、走鹿及一些珍禽异兽,形象逼真,神情各异,是古代精美的艺术遗产,2005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居寺山环水绕,景色宜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碑载云:义居寺龙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前临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连笔架,高楼涵洞,学士来游而忘归,芳草甘泉,驿人赏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荫,古槐郁郁而增荣,固西河之名区,实北部之胜地也!然而,这个名胜古迹在明末清初,精美的佛龛石像被外国人盗窃一空,成林的古槐翠拍均被砍伐。后来塑像均搬,壁画俱毁,只有一些大型建筑及石龛浮雕尚为留存。

万佛洞是义居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类。佛洞依山开凿,因岩结构,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其中有宽0.7米,高6.6米,齐棱平面方柱两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凿成。洞内因塑佛像万尊得名。万佛洞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开凿、雕刻和塑造的综合体。洞门石雕圆柱两根,柱上镂雕张牙舞爪的蟠龙两条,昂首引颈,张吻鼓腮,吞云吐雾,势欲飞腾。门顶凿成石壁一龛,佛像就石雕刻,峭壁之前,镌石成佛,虽系人力,疑是神功,发挥着人人望而称誉的艺术勉力。洞窟形体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顶呈方形,前面开门,顶部浮雕各种图案,满刻茂盛花草和飞禽走兽,花草随风仰扬,走兽气势雄威,活龙活现,形象逼真。洞内面积不大,欲雕万尊佛像,年深月久,易于剥落。艺术家们便因地制宜采用泥塑浮彩形式,创造了瑰丽而细腻的彩塑10080余尊。内容包括千佛、单身菩萨、弟子、金刚、罗汉、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等。主像为释迦牟尼佛,两壁置迦叶佛、弥勒佛,有一佛两菩萨的三身组合,有一佛七身的连络群像,还有千手千眼,倒坐观音等形象。这些高浮塑像,有的端庄穆肃,有的低眉含嫣,千变万化,精巧细腻,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厚,泥塑上彩而不重彩。

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但是,多年来历经变故,洞内珍品已经荡然无存,顶部浮雕隐约可见,洞壁柱面留有一万余个塑像痕迹,石洞完整,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

临县大渡山名胜古迹

大渡山大善寺位于临县北部地区,海拔1882米面积6600多公顷。东临城庄、白文、罐头。南至清凉寺,梁家会。西接雷家碛、开化。北与兴县蔡家会交接。距离临县县城30多公里。

大渡山大善寺始建于汉代,曾是一座享有盛名唯一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古寺院,是陕西、山西、内蒙旅游观光的圣地。这里山势俊秀,东南的紫金山,西南的天子城(佛楼寺古址)正东的玉家山,东北的天台山,西北教朋崖山,大渡山四山环绕,号称“小五台山”,这里奇景独特,神秘诱人,清澈的饮马池、古怪的栓马桩、神奇的“马王庙”、险要的古神路、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一对形象石狮、“龟蛇斗智”、九龙出洞。鸽子崖的鸽子寺、石棋盘、石狮、石虎、百鱼、石龟、朱沙洞、万佛洞,处处景物,望之近,走之远,都有着深远的人文景观和现实的自然景观,看后真能令人心矿神怡,有超凡脱俗的圣境之感。

大渡山名胜风景区气候四季分明,凉爽湿润。整个森林覆盖率为72%。各种树木三十多种花草丛林齐全。各种野生禽鸟二十多种,各种名贵药材四十多种。这里的草木、山、石、水、土、奇特古怪、常年朝圣取药治病的游客络绎不绝,可见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

西湾村——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是碛口鼎盛时期经济力辐射所及村庄之一,因是当时巨商陈家的家属宿舍,所以又有“陈家大院”之称。西湾村的历史大致可追溯到明朝。据西湾陈氏家谱记载:始祖陈先谟,字师范,于明朝末年从方山县岱坡村迁于西湾。当时西湾北有侯台、南有碛口,皆为经商好地方,陈先谟选此好地形开始创业兴基。初时,陈家并无窑洞居住,仅有毛庵草舍,后随生意越做越大,特别是第四代“三”字辈时出一俊杰陈三锡,是碛口商贸举足轻重的人物,经商发达后,大兴土木,建设豪宅,陈家大院渐有雏形,后陆续修建,才成今日所见豪宅大院。

西湾民居建筑风格有独到之处,选址依据传统阴阳风水说“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原则付诸实施,背山面水,避风向阳,易地排洪,占据了上乘风水,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体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村落之主体部分位于两座石山之间,中为30 度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于其上,层层叠置,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整个村落中的民居群长约250 米,宽约120 米,占地3 万多平方米,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 条石砌街巷将40 余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仅在南向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当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体现。由于年代久远且在抗日战争时遭日寇严重破坏,现在村墙仅剩遗迹,村内也有多处院落破损。

昔日的富庶不仅体现在坚固耐久、宏伟气派的建筑上,同时也体现在村政建设中,西湾村拥有着一套完善的、高标准的道路网络和排水系统,而且它们直至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值得留意的地方。

秦晋黄河大峡谷

秦晋黄河大峡谷碛口段从碛口张家山古商道起北上至克虎镇止,全长70 多公里,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一处黄河风情游基地,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科研价值。峡谷里充满神奇,景点主要以天然岩画、岩雕、沙滩、石滩、古渡、码头等为主。景点顺序为:⑴张家山古商道及黄河岸边的奇石风光;⑵惊涛骇浪的大同碛及麒麟滩;⑶高家塔天然石码头及沙滩;⑷丛罗峪镇寨上村的金銮宝殿;⑸寨沟村的花石崖;⑹白道峪村的海枯石烂、沙滩、99 孔半窑院、枣园;⑺岩窑村古渡码头、二龙戏珠、壁画;⑻开阳沙滩(临县境内沿黄河最大的沙滩)、枣园;⑼开阳村的岩画、水雕、峡谷奇观(岩画、水雕、风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⑽杏林庄村黄河岸边的石窟、石龛、古村落。

麒麟彩石滩

遗址、岩画、水雕;从克虎过佳临黄河大桥走5 公里可到中国七大道教圣地之一白云观、“天上的城”佳芦镇及香炉寺等景点游览。这里重点介绍下面几处景点:

麒麟滩:麒麟滩位于李家山村的山脚下,因“麒麟送子”的古老传说而得名。这里的大片大片的沙滩经过河水无数次的冲洗,已十分纯净,细细的,绵绵的,软软的,赤脚走上去,一踩一个深深的脚窝。夏天,骄阳似火,黄河沙滩上躺满了洗沙浴的人,在细软滑透的沙里,泡上十来二十分钟,然后再跳进温温的黄河水里,多大的疲倦也会在刹那间消失无踪。在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身心灵魂都得以沐浴净化,现已形成了优质的天然浴场。麒麟滩除沙滩外,还有一大片黄河彩石滩,在这里可以看到有美丽传说的乾隆石、罗锅石,可以拣到许多闻名已久的黄河彩石(人称七彩石),不少具有文字、人象造型。小彩石晶莹剔透,色彩艳丽,不失为旅游纪念佳品。海枯石烂:位于曲峪镇白道峪村一带,是由各类奇石组成的一座石山,当地人称“花石山”,又称“百石园”。据地质专家讲,这里在几亿年前为汪洋大海,由于地质运动,海水慢慢枯竭,原来的海底演变为巨型石山,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石山又慢慢肢解,呈现出“石花烂漫”的美景,所以得到“海枯石烂”这样一个雅名。这一带的石头多种多样又非常的神似,比如“鳄鱼巡河”、“画蛇添足”、“天宫画室”等。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恋人海誓山盟表示“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好地方。

黄河水蚀浮雕:从碛口溯黄河北上20 公里,两岸石壁上有经过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风蚀、水蚀浮雕,绵延百里。在河中乘船远观,可见或气势恢弘、或婉约清淡,极具水墨写意及抽象浮雕意味的画廊长卷效果;近看时,可看到其以石雕、浮雕、缕雕为主,兼有平面线刻与透雕、圆雕等,形状各异,视觉生动,可以说它是集古今中外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于一体的黄河百里画廊,规模之宏大、形象之生动离奇堪称国内一绝。这一极具观赏价值的黄河崖壁天然浮雕画廊,约形成于2 万年前的地质运动中,主要因为千万年来的地下水溶蚀作用与河水冲蚀作用加之风沙的吹蚀,使崖面凹凸不平并渐渐连成一片。黄河水蚀浮雕精华地段集中在开阳村、杏林庄村一带。

红枣林:从每年的春季开始,碛口景区里成千上万亩枣树便开始吐绿,放眼望去,远近的山峦起伏中,满是深绿,一望无际,凡是看见绿的地方都是枣树,人在枣树林中穿行,枣花香扑鼻而来,游客可亲手操作黄牛犁地,还可近赏蜜蜂戏枣花。待到秋季,一株株或粗或细的枣树枝叶上缀满了深红的果实,如玛瑙,如珍珠,红枣几乎伸手可得,一不留神,熟透的枣子还会轻轻地跌落在你的头上、身上……

高原土柱林

世界罕见的高原土柱林位于碛口古镇北5 公里处的冯家会村。土柱高低粗细不一,高的有10 余米,低的仅2 米多,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顶部都戴有一个石板帽。这些土柱的形成原因据地质专家讲,它们是十万年前地震中震垮的山上石头停积在山坡上,在雨水流水侵蚀下由于巨石保护作用残留的土柱。

临县黑龙庙

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钟鼓楼碑记载:庙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庙宇规模壮阔,昭然入目。黑龙庙气势恢宏,总面积4800 平方米,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碛口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黄河气势,近观湫水曲折,聆听二碛涛声,俯瞰古镇全貌。黑龙庙建于明代,供奉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是为保佑往来船只平安,商家诚实有信、生意兴隆,人人健康无病。在这里不得不提提关圣帝,在山西每个县都建有关帝庙,忠义神勇的关羽既是晋商的财神、保护神甚至祖师神(关羽曾卖杂粮),也是维系晋商这一群体的精神纽带,就像徽商供奉朱熹一样。

黑龙庙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中轴线上,首先是山门,由三道石拱门洞组成。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8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倒座乐楼(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乐楼为欧山顶,琉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乐楼左右是十字歇山顶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内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得其所。此外东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间。

黑龙庙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使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仰观庙宇叠于石崖之险,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无不使人悦目赏心。倚庙廊俯而环视,只见黄河滔滔,批水潺潺,古老的碛口镇尽收眼底。这山、水、镇、庙在黄河巍谷之间相映成趣,故秦晋两省遐迩闻名。乐楼的音响效果更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故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所以每逢古会隆节,秦晋两省四乡群众不畏陡峭山路,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庙内现存石碑4通,其中道光癸卯重修黑龙庙碑为永宁州知州王继贤撰书。山门上镶嵌两副石刻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为郡人崔炳文于道光癸卯仲春撰书。另一副“山河碥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为永宁州知州王继贤乙巳年撰书。王继贤不仅文彩俊逸,而且书法造诣颇深,名重京师。时高丽国屡派使者求书“健美陵烟”四字,王毅然成书,使者满意而归。清帝为此赏其纹银四千两,人们赞颂“一字值千金”。

1988年和1990年,由省文物局资助和群众集资,对黑龙庙进行过两次修缮,保护较好。

土特产品

红枣产业是吕梁地区的一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区现有红枣栽植面积155.31万亩,主要分布在临县64.7万亩、柳林27.23万亩、石楼30.68万亩、兴县20.5万亩、交城等7县市的65个乡镇1240个村庄。正常年景年总产量1.1亿公斤,占山西省总产量的67%,占全国总产量的13.4%。临县被列为全国产枣第一县 ,柳林县三交镇被列为产枣第一镇。本区红枣品种主要有木枣、梨枣、骏枣、帅枣、油枣,近年来还引进了赞皇大枣、金丝小枣等优良品种,其中梨枣、骏枣、木枣被列为全国十大名枣之列。

汾阳核桃以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驰名中外。汾阳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汾阳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个,出仁率高达58.19%,仁含油量达72.65%。汾阳核桃年产量可达2500吨,居全国县级首位。 汾阳核桃产于古汾洲,古称"汾洲核桃"。汾洲包括现汾阳、孝义、交口县一带大约30个乡500个自然村。这里紧傍吕梁山麓,黄土丘陵适于种植核桃。据记载,民国初年,天津等地的客商把收购的核桃加工成桃仁,远销香港、南洋、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印度等。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其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面积(东北、华北、和西北)最大,种类最多。

沙棘的果和叶中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物质,医药及日化工业开发价值很高;极具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价值。中国的沙棘,是黄土高原及其他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维生素”,沙棘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有机产品”,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的首选树种。

沙棘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的总称。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在我国,南起西藏、云南,中经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至新疆、内蒙古、辽宁等省(区)都有大量种植,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北京等省市也有少量栽培。全国沙棘总面积达100万公顷以上,其中天然林约占70%,人工林约占30%。

山西省约有沙棘林33万公顷, 其中成片林约有20万公顷,约占全国沙棘林总面积的一半,吕梁地区沙棘林面积达8.47万公顷,占到山西省全省的50%。吕梁境内各县山区大都有沙棘分布,分布面积在6671公顷以上的县市有岚县、方山县、交口县、中阳县、离石市、交城县、兴县等,岚县沙棘面积达1.47万公顷,方山县沙棘面积达1.2万公顷,全区沙棘林约有156万亩。交口沙棘林面积约20.2万亩,年产沙棘400万公斤以上,是全国八大主产县之一。吕梁是山西最大的连片天然沙棘林区,固有“世界沙棘在中国,中国沙棘在山西,山西沙棘在吕梁”一说。

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 ,临水县其一。故治在今曜头乡郝峪塔村北古城梁。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三国初,仍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隋开元年(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三县俱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县村。县境南部仍为定胡。五代因之。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元符二年(1099年)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金天会元年(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金明昌六年(1195年),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金贞祐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故治仍在今城北故县村。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不领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为县,属太原府。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民国29年(1940年)本县解放,成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10个区;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民国35年(1946年)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

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1952年 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 个市。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

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

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2000年,临县总人口55344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55928、 白文镇 18707、 城庄镇 19338 、兔板镇 11478 、克虎镇 11233 、三交镇 36422、湍水头镇 15614、 林家坪镇 17340 、招贤镇 15145、 碛口镇 17817 、刘家会镇 19484 、丛罗峪镇 16985、 曜头乡 19208、 程家塔乡 4871、 万安里乡 11149、 木瓜坪乡 16592、 安业乡 21747、 玉坪乡 12254、 阳泉乡 5288、 孝长乡 7152、 青凉寺乡 10419、 石白头乡 9256 、曹峪坪乡 10458、 梁家会乡 4429、 雷家碛乡 7265、 开化乡 8194 、水槽沟乡 9229 、第八保乡 11835、 歧道乡 24071、 后大禹乡 13206、 枣圪塔乡 14275、车赶乡 13286 、高家山乡 8619 、索达干乡 11504 、许家峪乡 8919 、安家庄乡 10226、小甲头乡 11659、曲峪乡 1284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8:07